技术障碍与有效供给:安徽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路径研究*

2021-12-25 18:42:26
南方农机 2021年23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安徽省农户

刘 越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8)

安徽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源动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是基点,农村经济基本实现了平稳发展的基本态势。但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再加上天气灾害等外界因素影响,农产品的供求结构失衡,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多方面存在着不对称甚至断层的现状。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技术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1]。面对安徽省农村农业发展的新时代新任务,需要从农业技术的角度来解决安徽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并逐步探索,深入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自“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课题被提出以来,学术界各类专家便不断积极进行探讨。目前,对实现现代农业的途径研究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角度[2],赵晓峰等(2018)提出将农民家庭经营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相融合,来破除束缚小农经济的外在约束条件[3]。沈兴兴等(2020)从绿色农业的角度提出应构建规模化的农业绿色生产服务体系和完善绿色生态导向的社会化服务政策体系[4]。2)从组织载体建设的角度,徐旭初、吴彬(2018)提出了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来实现小农户与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5]。郭斐然、孔凡丕(2018)通过对合肥金沙河面业集团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股权联盟模式的调研发现,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开展“联盟”,充分发挥股份制和合作制的优势,效果显著[6]。3)从产业融合的角度,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动力推动小农户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来实现现代农业体系[7],姜长云(2019)认为,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探索农民增收新模式才是实现衔接的重点[8]。熊磊、胡石其(2019)则提出了产业融合的重要渠道是培育产业化的经营主体,让小农户共享产业融合的经济效益[9]。

综上可知,当前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生产组织方式和农业经营规模,鲜少站在技术的角度,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两股不可缺少的力量:1)硬件方面的技术水平(生产力),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软件方面的制度因素(生产关系),利用制度优化来降低农业交易成本。研究表明,技术服务是农户对综合性社会化服务的首要需求。笔者认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技术衔接问题,关键不仅在于制度方面的建设,更多的是在充分了解技术本身的不同类属性和小农户固有的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思索农业技术究竟应该如何同小农户的生产需求进行对接,以及在流通过程中农业技术的推广问题。鉴于此,笔者拟先分析农业技术的不同分类,在各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技术的角度,探索安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衔接途径。

2 现代农业技术的可分性和可得性研究

既然企图从技术的角度来研究,首先需要对农业技术进一步分类。从纵向的角度来看,按舒尔茨的观点,农业技术包括可分性和不可分性。可分性指技术可以被分散地小规模地使用,比如化肥、工具和一些优良的牲畜品种等要素。农业活动最原始的特点就是通过利用有构造的生命体进而利用其他劳动工具的活动,所以,任何劳动工具的利用方式和程度都会受到这个生命体所限制。但在传统的农业中,有很多不可分的“核心技术”,小农户单独引进的边际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的专业化分工,但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资源禀赋的不同和市场容量的扩大[10],农业技术的可分性在不断增强,比如水稻的育秧活动农户可以选择独立进行,若无暇顾及,亦可由传统的育秧服务组织提供。但可分性增强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小农户接受过该农业技术,即涉及农业技术的可得性,如果农户表示接受或使用过相关的农田灌溉服务、育苗服务等等,则表明该技术具有农户可得性,技术的可得性受到农业生产者决策个人、农户的地区类型、农户类型以及获得的价格成本、学习成本等因素的影响[11],也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能否有机衔接的关键。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农业技术又分为生产领域的技术和流通领域的技术。生产领域的农业技术主要分为两类:1)生物技术,像化肥、农药等先进的栽培技术等,其物质载体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所以在使用上不会受到农户经营规模的影响;2)机械技术,如拖拉机、收割机,其类型较多,不同的机械技术其服务的最适规模也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小型收割机,若服务于3 亩地的小农户,也未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所以机械技术无法像生物技术那样无限可分[12]。流通领域的农业技术指的是农产品从离开农户手中开始到配送至最终用户手中所涉及的各类技术,如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以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为目的,这类技术在应用上有广阔的可分性,但可得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下,围绕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要素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提出了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由谁提供农业技术,是政府、企业还是农户自己的技术传承;供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农业生产领域的技术,还是农业流通领域的技术;供给的主体是谁,是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大农场,还是小农户,同时还需要技术的推广和转化作为支撑。这些环节中,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在不同情况下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但若是农业技术供给的量、质、价没有满足需求方(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或是技术的推广不力、技术成果转化不畅,都不能称之为有效供给。但不论供给的主体、内容都毫无例外地要考虑到农业技术的可分性和可得性,笔者就以安徽省农业为例,从生产、流通和可得性、可分性两个维度深入研究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在技术上的有机衔接。

3 安徽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技术适配困境

3.1 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与小农户实际生产使用技术之间的矛盾

农户本身由于内外界和技术本身特点的影响,对不同技术的采用状况是完全不同的。相关数据显示,安徽省农户的农药和化肥使用率高达80%和70%,投入量分别从1997 年的7.58 万吨和240.68 万吨增长到2016 年的11 万吨和327 万吨,分别上涨了45%和36%(资料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2016),而水稻、棉花、玉米良种使用率不到10%,先进的栽培技术使用率不到5%,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户对塑料薄膜的使用率几乎高达100%,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不需要费什么力就可以获得安全、出芽效果好的秧苗,也反映了小农户对于生物技术应用带有风险规避的态度。虽然小农户并不存在多少接纳生物技术的障碍,即可得性较高的情况下,和一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相比,小农户的敏感度和热情仍存在差距。

机械技术主要包括各类大、中、小型拖拉机等农机,以服务于不同规模的农户,可分性较低。一方面,在插秧和收割时,安徽省小农户主要采用租用农机的方式,但目前我国生产的插秧机无法实现完全自动化,由于技术限制,所插的秧苗行间距较大,需要人工进行补插,而“久保田”插秧机则可以实现全自动化插秧,但其价格是国产插秧机的数倍;另一方面,田小而零碎,种植费力,如果是100亩地,利用大农机不到1 天就能种完,但对于“巴掌田”,大农机连弯都转不过来,大农机进不来,周边道路等设施差,难以实现规模经营[13]。

从总体情况来看,安徽省农户对技术的采用是不均衡的,先进的农业技术与农户实际生产经营使用的技术之间是矛盾的。由于安徽省小农户文化程度不高,受到自身文化水平和生产设施的限制以及使用先进技术的边际成本大,使得习惯传承是主要的技术来源,而这种传承往往会进一步加剧矛盾,难以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

3.2 农业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与小农户应用之间的矛盾

“互联网+农业”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相结合,通过人工智能、机械化、物联网技术对农村的产业链进行升级改造,以互联网创新带动农产品上行。有着“百亿江淮粮仓”之称的安徽阜阳借互联网向“千亿江淮厨房”转型,“农业”已甩掉了过去满身泥土的形象[14]。安徽省2017 年出台了《安徽省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精确扶贫”,在《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中,安徽省位于10 名之外,近年来安徽省多地区水果滞销现象数见不鲜,农业产业链分散,农户和农机人员对物联网的概念模糊,技术的应用率低,除了难以提高农业生产率,更主要的是限制了农产品的供销渠道,是打破农业单线式脆弱的产业链的绊脚石。数智化渗透传统领域是大势所趋,这类技术在应用上有广阔的可分性,面对现在5G、乡村网红流量的冲击,仍利用过去传统流通方式,不能和电商、新型经营主体相结合,融入市场的容量就难以让小农户达到实现规模化经营的标准,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实现依旧任重道远。

4 实现安徽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

安徽省小农户获取农业新技术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和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相关机构进行观摩学习。由于大部分农户文化程度低,对于网络学习,往往产生一种观望甚至规避的态度。所以从有效供给主体来说,专业的合作社、农业企业最为合适。对供给内容而言,如果一味地迁就小农户,为小农户提供小型或微型农具,企图解决小规模经营和边际成本大的困境,难以改变小农户低效率的问题,这方面,日本已经做到了较为精细的程度。想要实现安徽省农业(生产)技术的有效供给,从而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提供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服务的组织载体,并提供各类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支持,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

4.1 农业生产技术社会化服务与小农户对接

农业活动的可分性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在不断细化,从纵向角度来看,多数农业活动都可以分离,比如大型的农业机械,可以由农户购买转为由社会化服务提供,把小农户散、泛的接受行为转化为有规模的组织化行为。从当前农业的发展来看,组织载体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1)市场。随着农民外出打工数量规模的增加而导致的工荒,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增加,从而衍生出了农机服务大户或专业生产服务的公司,在政府农业机械化政策的支持下为农户提供播种到收割的各类半托或全托性服务。单项型的半托服务保留了小农户的自主权,可以在保证土地经营权不转移的情况下,为小农户提供自身无力购买的不可分割的生产要素,比如大中型拖拉机和收割机,服务组织本身也能够在生产要素的购买中实现规模效益,同时从批发商那里以较低的价格获得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和相应的技术手段。全托型的综合性服务,服务主体按单位耕地面积计算相关投入成本,并以获取收入为目的。安徽省目前农机大户的数量有限,土地较为零碎,难以形成辐射效应,再加上承包费普遍比较高,种粮效益不理想。霍邱县政府通过公开遴选社会化服务试点企业,与农户签订小麦生产服务合同,有利于市场对小农户技术对接的支持,实现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2)农户本身。属于农民自我服务的性质,和市场载体相比,农民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更像是一种内部组织的安排,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小农户组织起来,实现现代农业技术带来的利益在小农户中的共同分享。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都有农民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的轨道,最典型的形式为农机专业合作社。2018 年安徽省农机合作社数量达到4 875 家(资料来源2018 年安徽省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名录)。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地入股、农地托管的方式,主要为社员提供全套机械化作业服务,更有利于规模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小农户自身的局限性,同时针对一些老人和不方便耕种的农民提供施肥、耕地等农业活动,农户本身仅需要简单地照管,其他都可以由农机专业合作社解决[3]。相对农机大户而言,小农户更倾向于由一些种地“能人”负责的服务社,通过此服务社,整合各类农事服务,对整片的农地“联合种植、分户管理”,对于分散的边缘农地“互换合并”,小田并大田,保留小农户家庭经营的独立性,并从“能人”手上学习相应的农业技术,同时加强稻田水利设施建设,保障机械通行。

农机合作社的技术引入,除了靠本身种植“能人”以外,还应和技术的起源地——高校研究所相挂钩,将高校的研究成果转为有效的应用。从安徽省各农业高校和相关农业专业中选配出蔬菜、水稻、玉米的资深教授带领中青年专家共组建了73 个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提供技术推广服务,把技术“绝活”送到田间地头,针对平原、高山不同地区气候特点,研制各类栽培技术规范种植方式。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一个对接的平台,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形成技术应用的最适规模,让小农户体验到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便捷性,以较快的步伐融入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上。

3)农业企业与合作社联盟,是对以上两者的结合和创新。企业通过资金、技术、管理入股,小农户以土地面积折股入社,合作社招聘的职业农民(种地“能人”)以全部劳务入股。通过合作社,将企业、职业农民与小农户衔接一起,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聘请农业专家,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对职业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对土地进行规划,采用良种良法配套,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机械作业水平,采用先进设备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利用企业的市场性和前瞻性,将信息通过合作社传递给小农户,从而有效地避免谷贱伤农;建立加工原材料基础,将低价值的初产品加工成高价值的附加产品,并完成最终销售,实现三大产业融合,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分享产业一体化的利益。比如肉鸡养殖业,通过种养结合连接前端玉米种植业,通过屠宰加工连接后端食品加工业,形成纵向一体化,打通三产的融合,利用企业与合作社的托管服务合同,在更大范围内统筹技术等服务资源,在此环节中,技术对劳动的替代是必然的,但小农户依然可以通过土地要素的参与获得收入,并不会被排斥在生产过程之外。最终的结果是将分散的小农户融为一体,以较高的效率、较低的成本和风险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将小农户纳入到现代农业产业链中[6]。

通过“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不仅帮助零散的小农户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对技术的获取从过去的参差不齐到现在的有条不紊,从原先守着土地、自给自足到如今守一份土地租金,以“职业农民”的身份参与生产获取工资,这也为安徽省未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指出了一条路径。

4.2 农业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与合作社、企业无缝对接

以互联网推动安徽省农产品上行,实现“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基于互联网思维对农产品进行打造,赋予全新的互联网商业内涵。砀山酥梨、怀远石榴等一直是安徽知名农特产品,但在整个农产品市场上还是缺乏竞争力,卖不出高价。互联网时代的农产品除了打造品牌,还必须要有自己的社会属性,用户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产品的内涵,需要将产品“故事化”和“人格化”,需要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场景进行有效呈现。要提高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以互联网为载体,发展线上线下互动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更多机遇,同时结合用户思维,特别是结合当下移动互联网社交商业的高速发展,短视频的链接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图片和文字的链接价值,通过合作社和企业打造乡村网红场景,各种产区体验活动,学习模仿浙江地区特色小镇模式,带动全新的消费体验经济。

推动安徽省“数字乡村”战略,特点是5G 产业互联网时代,提高物联网技术在整条农业产业链的应用率。从农产品的供应到加工,从加工到流通,从流通到用户体验,每个环节物联网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例如,休宁县的茶叶基地,将摄像头穿插在茶树间,相关人员可以随时在电视屏幕上了解茶树的成长和每阶段防治情况。安徽朗坤物联网公司利用自己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为省内各大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建立了农业食品安全追溯平台,推动了安徽省农业产业化进程[15],是今后仍需进一步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超对接的示范点。

农业产业链的构造大多都是从下游的加工销售向上游的种植环节延伸,上游部分恰恰就是技术稀缺、需要重新整合的传统部门[16]。小农户们除了拥有土地要素外,并不具有现代农业所具备的资源禀赋,所以需要合作社,需要农业企业主动地去连接农户,把小农户难以获得的技术承载下来,保证农户生产要素的全程参与,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技术的有效供给[17]。

5 结语

在资源和市场多重约束条件下,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今后安徽省以及全国农业产出的持续增长,必须转变农业经济增长发展模式,坚持走集约型增长的发展道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和现代农业升级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是当今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相关部门与机构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有关技术有效供给的相关理论支持下,分析当前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的矛盾。技术作为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动力,制约了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表现为生产领域先进的农业技术与小农户实际生产使用的技术之间的矛盾,流通领域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制约了农产品销售电商化的发展。想要实现安徽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需要通过加强农业经营主体的社会化服务建设,利用市场、农户本身为生产技术提供载体,共同推动“互联网+农业”、“数字乡村”战略建设,解决小农户分散应用技术难的问题,这符合安徽省乃至全国现阶段的农情,是当前要坚持的农业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安徽省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20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00
成长相册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4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4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 05:55:46
现代农业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7期)2021-03-23 08:49:18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5期)2021-03-11 12:08:54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2期)2021-03-03 09: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