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灵
(通州区平潮镇综合服务中心,江苏南通 226361)
农业经济管理是乡村振兴中的关键内容,也是现阶段发展农业经济的基本要求之一。农业经济管理部门需要以乡村振兴为基础,明确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般形态,发掘地方农业经济潜力,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整体有效性。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调控过程,调控的内容不仅包括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收模式,还包括相关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的经济思想。区域政府应协同管理,协同监督,以乡村建设为根基,落实乡村振兴任务,严格评价农业经济管理指标,培养相关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忧患意识,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的可视化效果。
在经济发展新时期,各行业均具备了成熟的数字化发展条件,农业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数字化管理是未来发展的首要目标。从数字化管理的角度分析,现阶段乡村振兴的工作范围扩展明显,与此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也逐渐突出[1]。其中,水利水电基础设施建设是常规类型农业经济管理的需求,而与数字化管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新需求。这种数字化管理措施不仅符合科技兴农的一般要求,还可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管理数据支持,促使农业经济管理结构更合理,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措施也更符合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农业经济管理数字化虽然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数字化管理对相关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较高,为此,农业经济管理也需要与人力资源管理并存,吸收新生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2]。
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具备详细的管理章程,但是章程能否发挥较好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与相应的农业生产责任落实有关。农村经济管理体制需要符合区域性的农业经济发展愿景,无论是管理部门的经济管理流程,还是相关技术管理办法的落实过程,或者管理人员的培养方式,均应以乡村振兴的具体需求为基础,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使各岗位工作人员可明确自身的生产责任,进而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但是现阶段出现的问题是,区域农业经济管理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细节不够具体,具体的管理内容不能细化到个人,导致部分管理措施效果并不好,甚至影响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的落实[3]。为此,在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时,农业经济管理部门需以健全监督管理体制为基础,强化相关人员责任意识,促使农业经济管理表现出较好的区域适应性,也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新模式。
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应具有区域性的适应性特点,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具备这种特点,并且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会随着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发生变化,突出的表现即为农业经济管理的范围增加,其中机械化管理、数字化管理的需求上升。科技兴农的基础不仅包括一般性的科技种植或机械化生产技术,还包括与农业经济管理相关的数字化技术[4]。可以从以下2 方面施行科技兴农发展。1)管理部门需从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需求出发,针对区域性农业经济的走势进行预测,分析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具体要求,并将这种要求与农业经济管理的数字化管理效果对应起来,形成有效的数字化管理反馈机制。2)针对技术应用过程,数字化管理工作也可为此类新型农业技术的落实提供有效指导。借助数字化经济管理措施,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可建立专门的科研队伍,并要求科研队伍依据区域内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研发并推广与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的新技术、新形式,从而优化数字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此外,借助此类数字化管理措施及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管理部门也可细化农业基础设施投放流程,并因地制宜发展机械化农业生产,使此类管理措施的指导性更强。
乡村振兴决不能单纯地发展农业,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更需要发展与农业相关的旅游业。但无论是农业还是旅游业,其实际发展模式均应以落实农业经济管理责任为基础。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较好的发展章程,不能过于分散,也不能过于集中,而应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形成更为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为此,区域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可根据区域内农产品或自然旅游的实际情况,统计分析农业经济的变动数据,从数据变化趋势分析不同类型经济的发展可能性。此外,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还需将农业经济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并要求相关管理人员以身作则,到群众中去,发现、分析并总结农业劳动人员中存在的问题[5]。传统类型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管理责任层面的漏洞。在出现此类问题时,农业劳动人员可能无法到有关部门进行处理,相关事务的责任归属并不严格,造成责任推诿等问题,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为此,优化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是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新需求,也是落实农业经济管理责任的重要举措。区域政府应与农业管理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完善农业经济责任制,严明赏罚,强化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利条件。
现阶段,很多地区已将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落实到了高效能管理平台上,并重点发展系统性的结构性管理流程。例如,在江苏省阜宁县,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大力发展综合性的系统管理平台,以县级为基本单位,扩展农业经济管理范畴,并加入系统化管理和服务相关的内容,为农业劳动人员参与农业劳动提供有效指导。针对阜宁县多年郁结的粮食生产问题,当地农业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平台收集农业劳动人员的基本意见和建议,并将此类意见和建议整合进系统化管理体系中[6]。此后,县级政府划分了具体的管理平台服务范围,从时间和空间2个方面优化结构性管理模型,进而可对阜宁县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最终得出了有效的农业经济发展建议。在这种建议的引导下,阜宁县粮食种植和生产的科学性逐渐突出,并且在这种科学性的管理措施引导下,阜宁县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增强,实现了农业劳动人员生产资源和经济效益的双增长。江苏省阜宁县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区域适应性较强,对其他区域的农业经济管理也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乡村振兴的实际内容需要符合区域内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更应具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技术特点,其中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模式值得推广。农业经济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实际的区域内农业经济管理需求,参考成功案例,积累农业经济实践管理经验,并将其落实到乡村振兴任务中去,获得较好的经济管理状态。另外,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意识也十分关键,但是切不可操之过急,应制定详实有效的计划,在实践中强化农业经济管理能力,为乡村振兴目标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