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国
(定西市安定区水土保持站,甘肃定西 743000)
水土流失主要由风力侵蚀、水力侵蚀等引起,2018年我国水力侵蚀导致的水土流失达到11 509 万公顷,风力侵蚀导致的水土流失达到了15 860 万公顷,这意味着这一年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8.6%。而水土流失主要发生于基层农村,对我国种植业、牧业、渔业、林业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实现水土保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水土保持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经济若是得到合理调整,能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就能促进水土保持工作水平的提升。在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区域,由于持续透支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生态保护不力,水土保持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断恶化。因此,实现二者互馈势在必行[1]。
水土保持是站在生态保护角度,农业经济发展是站在经济发展角度,二者是一对矛盾体。在风力侵蚀、水力侵蚀之下,土壤质量变差、厚度变薄,看上去水土流失是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而实际上是人类频繁的经济活动导致了植被退化。
显性水土流失指的是风力侵蚀、水力侵蚀造成的看得见的水土流失。而隐性水土流失主要包括土壤营养成分下降所致的土地产值降低,例如,农村粮田在化肥作用下出现板结、土壤中有机质变少、土壤综合水平下降。以东北地区为例,在50 年前黑土层厚度为50~100 cm,而最近数据表明黑土层变薄,仅为30 cm。目前,很多作物的高产量都是通过农药化肥催成的,而非依靠土壤本身地力,导致粮食安全度低,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粮食出口,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2]。
1)同一河流的治理缺乏整体规划。黄河流经不同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由不同省市来分别划段负责,因为区域间工作方式方法的不同,上下游对接不良,不能形成水土保护合力对黄河沿岸土地进行及时保护。2)同一区域水土保持工作呈现“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现象,缺乏总体规划,不能调整合理资源有效实施不同的治理方案。3)水土保持方案实施之后,对治理效果后续评估环节缺失,地方政府水土保护工作缺乏总结,工作方法及方式老套[3]。4)对于国家提出的“林、田、水、路”这一综合治理形式,因为缺乏严格监督,所以在局部地区并未见成效,还出现了林业占用农地、农民私自开垦等问题,致使当地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保持工作需要宏观数据以及微观数据的支撑。宏观数据帮助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给出水土治理方向。微观数据则是针对一片土地的肥力、水分涵养能力、生态水平等进行具体评估,为具体水土保持方式和方法的确定提供参考。目前来看,“3S”技术普遍掌握在省市一级政府手中,而县、镇、乡三级政府缺乏信息化手段,无法对上一级政府提出的方案展开精细化研究以及落实,故执行效果差。
农民是农业经济的主体,他们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等无一不影响农业发展。尤其是他们的环保意识,将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目前各地情况看,农民参加水土保持工作的主动性不足,一方面原因在于当地政府的激励不足,另一方面原因是他们普遍缺乏长远认识,没有看到水土保持的重要价值。
农业经济缺乏质量追溯系统,导致绿色经济倒逼农业经济转型的力量弱。我国农业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绿色经济”这一发展之路,然而我国目前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不完善、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不能从源头上保证农民绿色种植、绿色生产,导致农村绿色经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故此,在发达国家具有倒逼功能的绿色经济在我国失去了作用,农业经济转型缺乏“绿色经济”推动[3]。而最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我国广大农村在生产经营上的粗放性,加速了显性和隐性水土流失。
地方政府需要在做好显性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同时,对现阶段农村土地隐性水土流失展开研究,发动基层农科站,通过现代种植以及改良技术实现土壤改良,进而实现农、林、牧、渔业经济的循环发展。即将牧业所形成的粪污无害处理后用于农业种植、渔业养殖中,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或转化为水产饲料,提升当地农业的产值。这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开端,随着时间推移,农村土地质量会逐步改善,塑造出绿色农业环境,培植出绿色产品品牌,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就水土保持工作做好不同省市间的统一规划工作。其中,河流上中下游的治理方案、治理手段要做到信息共享,彼此沟通促进方案进一步完善。例如,黄河上游存在的问题是荒漠化,应对方式是增加地表草本覆盖率并积极控制放牧;中游存在的问题是水中泥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应对方式是以沿岸植树以及分段建立水库;下游存在的问题是“地上河”,需要进行清淤处理,同时修建河坝有效防止地上河破堤。2)同一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必须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同时对显性水土流失、隐形水土流失建立数据库,根据目前工作状态以及水土流失面积和速度,赋予不同区域不同治理等级,将优等资源分配到水土保持工作相对严峻之处,确保资源合理化分配。3)对进行的水土保持工作展开动态跟踪,及时采集数据展开分析,力争及时发现工作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改善,保证水土保持工作及方法不断创新。4)各级政府应对“林、田、水、路”综合布局工作展开监督,要求干部深入基层调研,严打走过程、走形式行为,从根本上提升村干部工作能力,建设出“林田水路有序交错,稻花香中鱼跃清波”的生态农村[4]。
鉴于水土保持工作关乎到农业可持续发展,故此需要将“3S”技术快速落实到县、镇、乡中。这样可以确保县一级政府宏观调控能够贴合下方乡镇具体情况,利于治理方案实施,而乡镇政府又可以利用“3S”技术来详细分析水土流失的显性和隐性问题,来分别制定治理方案。故此,在乡镇甚至于关键的村落建设“3S”监测站已经势在必行。
由地方环保部门、林业部门、农业部门、渔业部门及牧业部门来综合成立宣传办公室,对辖区内的农民展开环保以及绿色生产技术宣传。需要就水土流失问题展开论述,使农民认识到土地合理利用、合理开发的重要性,懂得保护土壤、避免水土流失。为了让农民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水土保持工作中,地方政府可以建立激励制度,对实现林水田路综合设计并且取得良好效果的村庄以及实现农林牧渔循环发展的村庄给予支持。
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给予农业经济转型绿色驱动。到目前为止,河南地区已经开始进行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将种植、生产、经营等环节融入到信息化管理范畴之内,实现全程产品质量追踪,目的是确保农业向电子商务领域纵深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在“质量”这一硬性指标之下,农民必须扭转传统经营思想,主动改善种植、养殖模式,积极调整农林牧渔关系,确保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大农业经济模式,给予水土保持工作推动力,使得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土地肥力得到改善[5]。
水土保持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既对立又统一,解决二者矛盾需要各级政府就目前水土保持工作展开分析,做好统筹规划,实现跨域协作,更需要积极地对农民展开教育,使他们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个过程中,需要融入信息化技术,实现宏微观整体调控和部署,避免忽视隐性水土流失问题,促进水土保护工作全盘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