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群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山东 威海 264300)
5G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获取网络信息的速度迈上了新的台阶,与此同时便携设备手机等也使得人们在获取信息方面更加的便捷。2020年,标准意义上的“00”后新生已进入高职校园,受我国特殊国情下的招生体制限制,无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自制力方面,专科生与本科生存在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高考分数低只能进入专科院校。如何让这部分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工具,避免网络游戏成瘾亟需解决。
笔者通过随机访谈和设计问卷,对山东省内1 800名高职院校大一新生展开调查发现:网络游戏重度依赖成瘾者高达186人,近10%的比例高于针对本科院校大一新生的调查结果。其中,男生的网络游戏成瘾召回率为18%,女生比例相对较低只有2.6%,男生的网络游戏成瘾召回率远高于女生。
与高中相对封闭和单调的校园环境不同,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且大学的管理相对宽松,手机和电脑又是大学里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很多高职新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少之又少,逐步的产生了厌学情绪[1]。
由于长时间沉迷于虚拟网络环境中,部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逐渐脱离集体,人际沟通能力逐渐退化,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抵触、逃避情绪,对人冷淡、性格孤僻是他们身上常见的标签。更有甚者,由于长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有的学生将网络世界中的沟通方式带到了现实世界,采取暴力手段对周围同学造成伤害,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1)新鲜性。相比与现实世界,网络虚拟世界具有新异性和变化性。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用户可以毫不费力地接触到各种新鲜事物、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源。这种新鲜事物和信息资源时刻拨弄着大家的好奇心,使用户不断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猎奇”。
2)匿名性。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用户很容易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以不负责任的想法,将现实生活中约束人们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抛在脑后,心理学中的个体潜意识在虚拟世界中得到了宣泄,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发泄在了网络这个“避难所”中[2]。
3)互动性。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多种目的,人们在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时需要估计很多方面,这大大约束了自由与平等感。而网络虚拟世界以一种看不见的媒介平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网络中人们不需要伪装面具,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使人际交流变得更加有亲和力和吸引人。
1)不够自信。进入高职院校的大一新生大多是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失利者,问卷调查数据表明,约72.2%的高职新生来自农村,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的学生相比,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和能力都有不小的差距。同时,有近一半的高职新生对自己就读的学校和专业不满意,笔者在和这部分学生的访谈接触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现状的不满,但又表现出明显的不自信。
2)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多数高职院校大一新生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笔者在与这部分学生的访谈交流中发现,一多半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目前所学专业将来能从事什么工作,更谈不上学习兴趣,可见高职新生对于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回答是模糊的。此外,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30.6%的新生表示对未来比较迷茫没有规划,42.2%的新生表示自己虽有规划但不清楚如何去努力实现,只有27.2%的新生表示对未来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并了解自己的努力方向。
3)对职业院校不适应。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这与之前的高中生活有明显的差别,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会有很大变化。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大一新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长时间停留在高中时代的被动学习理论知识阶段,进入大学后缺少了父母和老师的经常性督促,自制力原本就很薄弱的他们逐渐放纵自己,沉迷在了虚拟网络世界中[3]。
许多专家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高职院校在平时教学和人才培养中侧重于对专业知识的讲解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缺乏对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和思想方面的教育。校园文化、生活环境对于学生的思想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缺乏美育、思政、心理学等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对学生的文体实践活动不够重视,学校社团活动也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娱乐、个性发展的需求无法在大学校园得到满足,因此很多学生就把目光投向了网络游戏虚拟世界,进而逐渐沉沦。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配套的教学资源也多是与培训技能有关,不少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继续升学深造需求不够重视,因此,不少高职学生无法在学校内获得有用的资源,而对于校外的辅导机构,学生自身无法对其专业性作出理性判断,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试错成本。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师资大多是为了满足院校本身的专业教育需求,而对于专升本考试缺乏针对性的培训,学生在参加专升本考试时只能从头学起,考试难度大大增加。
习得性无助讲的是在经历了多次失败以后,逐渐丧失了成功的信息,即使遇到本能够解决的事情时,也习惯性地认为自己不行。所有问题的出现都会有多种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成因也是如此,其中屡战屡败起到了负强化作用。从应试角度上来看,高职院校的新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业上不断失败、高考的失利使得“我不适合学习”结论遭到强化,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并不具备获得成功的能力,自我效能感逐渐丧失,长此以往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学校针对于此种现象,应该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即针对高职新生自信心不足的共性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治疗,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方案[4]。
学生沉迷网络,一方面是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另一方面是缺少其他的兴趣爱好。而日常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宣泄情绪和培养兴趣的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适时适当地完善体育教学方案和软硬件设施,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趣味运动,例如花样篮球赛、趣味运动会等,引导学生在网络游戏虚拟世界中逐渐解脱出来,在现实团体合作比赛中获得成就感与归属感。
社团是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一方面能够积累社会经验,另一方面能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因此,高职院校在保证社团活动质量的同时,要增加学生社团的数量,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比如外联部社团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走出校园,实地与社会接触,通过与社会人员进行沟通,增加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养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场所进行义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社团能把有相同爱好和需求的同学聚集到一起,与志同道合的人共事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更有利于他们感受到大学生活的乐趣所在[5]。
校园文化内涵丰富由多种元素组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园广播站、校园论坛、绿植环境等都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努力营造知行合一的班风、学风、校风,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开设多种类型的选修课程、增设阅报栏、建设校史馆等,让学生知道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是虚拟网络游戏所不能具备的。
家庭环境、家庭关系的和谐程度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也同样会影响高职新生使用网络工具的目的。那些家长教育方式过于严厉、冷漠的学生更容易沉迷网络游戏,在虚拟世界中获取情感补偿,这也是导致高职新生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原因[6]。
高职学生的家长应该认识到虽然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暂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不代表他们不能在其他方面成才,家长要学会肯定自己的孩子,通过不断的鼓励,让他们找到自信,发现自己的特长所在。同时,高职新生大多远离父母,因此家长要经常跟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最新动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父母的关爱,这样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会主动找家长倾诉,在家人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而不是遇到问题就自暴自弃,在网络游戏中迷失放纵自己。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是人类走向更高文明的工具。但是也需要看到它的另一面,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重点,而高职新生作为其中的一个群体有他的独特性和特殊性,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都应该充分了解这些网络游戏的两面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使用互联网工具,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