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敏
(海南多米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海南 海口 570206)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随着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市场上农药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在对植物生长起到有效保护作用的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农药大量应用所带来的次生影响,尤其是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与绿色发展理念相悖。在新时代下农药应用技术与发展前景必须立足于“和谐共生”这一理念,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开展植物保护工作,建立节约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而这一切需要多方一起努力,共同推进农药应用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植物保护农药应用技术研究,在促进农药科学、合理、规范使用的同时,创新出更多绿色生物农药技术,提高植物保护效果[1]。鉴于此,对植物保护中农药应用技术展开分析和探讨。
在使用农药时,最好结合不同病虫害和杂草情况,合理选择和有效运用不同农药,充分发挥农药作用,实现植物有效保护。在此过程中,若使用农药不够恰当,就会错过病虫害最佳防治时期,植物生长也势必会受到极大影响。实际操作时,首先,要对农药使用范围加以明确,并合理选择与运用农药。如:在保护瓜果蔬菜类植物时,要保证蔬菜瓜果自身品质不会受到农药使用影响,就要尽可能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例如除虫脲、啶重脒等。在使用之前也要认真阅读说明书,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使用。如:在瓜类植物保护中,对毒死蜱农药进行使用,虽然可以取得较好的虫害防治效果,但是在苗期使用这类农药,会引发幼苗死亡情况,植物保护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使用农药前要确定农药使用方法和使用范围,以促使农药应用效果更为理想[2]。在实践中,虽然有些农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使用后农药残留量过多。当这些过量的农药残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时,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对植物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此外,不同地区和季节的农药使用方法也不同,一些农药需要足够的水来稀释,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使用农药后获得的结果也不同。其次,农药的使用也需要注意各种病虫害。同一物种的植物在病虫害方面也可能不同。在使用杀虫剂时,必须明确区分植物病虫害,并根据昆虫病虫害的类型选择适当的农药。不能只凭经验,照搬已有的方法和经验,要深入研究,合理运用。最后,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植物选择合适的农药。在具体的农业生产中,有经济作物和非经济作物。农业经济作物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可供人体食用的作物方面。农药残留将直接进入人体,因此不能选择有机磷农药,应控制其用量和危害性,并选择一些更为温和的农药,以减少农药残留,保护人体健康。总之,应考虑杀虫剂的选择和使用,并根据不同用途合理使用。
农药使用高峰期多集中在春夏季,并且发生农药中毒情况的概率比较高,究其原因在于农户对农药的毒性认知不够全面。特别是在种植农作物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防治病虫害,农户会选择施加农药对农作物进行保护,然而对于一些毒性比较大的农药来说,一旦操作不够恰当,农药就会通过手、眼、鼻等进入到人体当中,进而对皮肤、内脏等造成伤害。所以要在农药使用之前,清楚认识农药的毒性,并在配置农药过程中,做好相应防护措施,避免直接接触到农药原液,进而引发中毒状况,在实际喷洒过程中,也要佩戴好全身防护用具,避免因为农药挥发性而中毒。另外,在准确把握农药特性以后,要避免碱性和酸性农药进行混合使用,以防止因为发生中和反应而降低农药效用[3]。
农药除了可以杀死各种病虫害还会让人丧命,因此在使用农药时,还要严格遵循农药使用基本原则。具体包含:1)了解安全方法配置和使用农药,在配置农药时,要注意不能触碰到原液,整个操作最好全程佩戴好口罩和手套,当原液不小心落在皮肤上以后,要及时用清水进行冲洗,在农药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要戴上保护器具,避免人体不小心吸入农药气体;2)区分不同农药,配置农药时需要全面细致地了解不同农药类型和特性,特别是对一些不能混合使用的农药,在配置时最好提前了解,并严格遵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操作,既能够保证农药使用安全性,又能够起到理想的植物保护效果;3)维持生态平衡,利用农药技术保护植物需要建立在维持生态平衡基础之上,实际操作也要防止因为农药使用而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情况的出现,如在运用除草剂时,要取得最好的防除杂草效果,并避免对田块及周围环境带来影响,就要在恰当时期选用适合除草剂和采用合理方法进行操作,常用方法有喷雾法、撒施毒土法等[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植物保护农药应用技术也取得巨大进步。植物保护农药应用技术在确保植物保护效果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也降至最小。实践中也要将预防和防治理念有效结合起来,大力推广绿色生物农药,在践行绿色环保发展理念的同时,减少农药使用带来的环境危害,而在预防和防治双重加持下,绿色生物农药在植物保护中应用效果也会更加理想。
农药是指应用于农业中的药品。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应充分考虑农药成分的危害性,尤其是农药成分对人体的危害性。在使用特定农药的情况下,为了充分发挥农药在病虫害中的作用,通常会选择某些“高毒性”农药。目前使用这些农药确实可能取得比预期更好的效果,但“剧毒”农药不仅会影响植物,还会在使用过程中传递给人体。这些农药的大部分成分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剧毒性”,这些成分进入人体后不能被人体自然释放。使用者出现中毒症状是由于使用者过量吸入有害成分。一些高浓度农药溶液在使用过程中,只需与人体皮肤稍有接触,就会引起人体产生毒性反应,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家不能正确区分有害农药,使用农药时的警觉性低。为了防止农药对人体的有害影响,尽量减少农药的损害,选择农药时应避免使用“剧毒”农药。即使使用“剧毒”农药,也必须做好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以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有害农药。同时,做好农药的储存工作。根据农药中有害成分的不同类型,将农药放置在适合储存的地方,以尽量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2.1.1 大力推广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活体及产生代谢产物合成的有特殊效果的制剂,对植物病虫害、杂草等进行科学合理防治,与传统农药防治相比较,生物防治药害性更低,并且不会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植物保护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如:在对玉米进行保护时,要实现玉米螟有效防治,就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对玉米螟这一虫害发生概率进行预测和分析,并在虫害发生早期阶段释放天敌赤眼蜂对其进行治理,整个操作不仅会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还能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相应地,玉米品质和生态环境也能得到有效保护,最终发挥一举多得作用[5]。
2.1.2 做好植物生长调节工作
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一种新兴发展起来的农药,在植物保护中进行运用,可以有效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增强植物抗病虫害能力,侧面来看也能发挥较好植物保护效果。当前,比较常见的生长调节剂主要有天然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化合物两种,在实际运用时即便生长调节剂的浓度较大,也不会出现药害情况,并且生长调节剂能够与各类农药和肥料进行兼容使用,甚至不会对病虫天敌造成伤害,即使是连续性使用生长调节剂也不会发生抗药性问题,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作用十分显著。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升背景下,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日渐升高,种植业对绿色无毒农药的需求也不断提升。而植物生长调节剂本身属于一种因子类产品,可以对植物健康生长进行辅助调节,并且不会对植物生理结构造成破坏,在用药量、时间间隔等方面,只要符合相关标准规范即可[5-6]。
2.1.3 积极引入生物农药
与传统农药相比较,生物农药有明显不同,其主要是利用生物活体或仿生合成的特殊作用制剂,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应用可以取得较好效果。使用生物农药对人畜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小,是践行绿色植保理念的一种具体表现,不仅市场空间巨大,应用前景也较为良好。应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优势,加大生物农药研究和开发力度,使其在植物保护领域中得到更加深入的应用与发展。
2.1.4 加收农药使用税
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考虑对使用杀虫剂征税。征收农药使用税的目的是减少农药使用,控制不必要的环境风险。不同农药造成的健康和环境风险可按不同税率(如挪威)或农药产品价格的百分比(如丹麦等国)进行分类。对农药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征收的税款,考虑到农药的非点源污染,难以对农药的实际使用者征收税款。事实上,如果生产者和销售商都通过杀虫剂的价格向农民征税,农民则可以从中获利,通过农产品价格将税收负担转移给消费者。政府应通过各种支持和保护措施,向农民和有关科研机构退还税款,支持无公害农业,支持可持续植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征收农药使用税,体现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成本,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植物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的过程中,要取得较好的植物保护效果,还要做好以下工作:1)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研究和开发生物农药需要投入较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实践中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生物农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并协调好科研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进行转化。操作中还要利用现代化技术和装备,加大生物农药科技创新力度,切实解决生物品种不足、作用对象单一等问题。2)完善市场准入监测机制。针对生物农药应用与发展,政府部门还要加快对应立法进程,在严格限制化学农药使用的同时,对农产品农药残留加强检测,并通过行政手段促使人们选择绿色无公害技术。对农药产品市场准入进行严格把关,对高毒农药销售实施有效控制,并为生物农药发展开辟更大市场空间。3)积极构建农药技术推广平台,充分利用农药技术推广平台对生物农药进行大力推广。可以让更多生产人员了解最新农药应用技术,并在充分认识到生物农药作用和使用方法以后,在实际生产作业中进行广泛应用,进而在统防统治中逐渐实现全面覆盖,植物保护作用也能得到充分发挥[6]。
综上所述,人们愈发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频繁、大量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产生的农药残留也对植物正常生长、人类身体健康和周围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影响。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对植物保护中应用的农药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使生产人员在深化农药使用范围、农药毒性、使用规则等认知以后能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措施,取得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效果[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