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晶晶喻志东邹伟清刘进法胡明生
(1.新余市农业农村局 江西新余338000;2.新余市现代农业科技园 江西新余338000)
新余市是一座以钢铁、新能源、光电信息、装备制造为支柱产业的新兴中等工业城市,地处江西省中西部,辖1县1区,含31个涉农乡镇,全市土地总面积3 178 km2,耕地面积约5.47万hm2,常住人口119.34万人,农村人口35.7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几年名列全省第一,工业化程度全省第一。新余市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立足资源优势,找准发展定位,转方式、促改革、优服务,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精品农业,优质果业、商品蔬菜、水产产业、生态畜牧业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余蜜橘、中药材、葡萄、麒麟西瓜、食用菌、苎麻等特色农业逐渐凸显。初步形成了与市场需求和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农业经济新格局,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业转型升级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市现有水果总面积达2.1万hm2,拥有以新余蜜橘、果冻橙为主的柑橘、脐橙类果业面积达1.2万hm2。其中新余蜜橘在全市各乡镇均有种植,且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被冠予“全国优质果品”“江西省主推柑橘优良品种”和“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产品畅销沿海发达地区,主要出口东南亚。
形成以洪泰肉牛、梦羚羊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小散户养殖为主的格局。全市肉牛饲养量10.6万头、肉羊饲养量3.1万头,其中年出栏肉牛1 000头以上规模的达4家、肉羊500头以上的有2家。
水产品总产量达5.3万t,其中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533 hm2、工厂化养鱼面积达到1万km2,培育出畅销全国的仙女湖“有机鱼”品牌。
以道地中药材种植为主,全市中药材总面积达0.47万hm2,总产量8万t,种植品种达到20多种,建成全省大型中药材产品供应中心。
蔬菜播种总面积达2万hm2,总产量52.6万t,全市标准化商品蔬菜基地达0.2万hm2,建有国家级蔬菜标准园4个,加工型蔬菜企业13家。其中蘑菇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增大,形成了以江西中田、蘑坊菌业、欣欣荣为主的规模化、工厂化、智能化蘑菇产业集群,全市蘑菇产量近100万t。
新余的葡萄种植在全省起步较早,种植规模和栽培技术水平跃居全省前列,面积达800 hm2。下辖的分宜县享有“中国夏布之乡”的美誉,为全国重要的苎麻生产地,其苎麻产品驰名中外。
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新余市牢牢把握农业结构调整“扩面、提质、增效”3个基本方向,积极对接省里9大特色产业工程。从2018年开始,按照省、市、县1∶0.5∶1的发放比例,联动统筹财政支持资金,用于发展优质果业、中药材产业、草食畜牧业、蔬菜产业等特色产业。为进一步推动蜜橘、牛羊和水产业等3大优势产业发展,新余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新余市支持蜜橘产业发展三十条措施》和《新余市促进牛羊和水产业发展三十条措施》,在产业发展、品质提升、市场推广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扶持。蔬菜方面,每年安排45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蔬菜生产、加工、营销等关键环节建设。另外,分宜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 200万元用于发展中药材、苎麻、麒麟西瓜。
新余地势、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新余市具有较大的农产品市场容量。全市现有城镇人口83.6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0%。由于市内大中型企业多,职工人均收入在全省名列前茅,购买能力强,市场拉动能力大,水果、水产品、肉类、蔬菜等销售具有较强的市场潜力。同时,随着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地方反哺农业的力度将逐步加大。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对培育支柱性产业和开拓市场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多年来,工业一直是新余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反观农业,虽有重视之名,却在重重瓶颈之下举步维艰。再加上新余区域面积小、农用土地资源利用有限,与其他大地市相比,很难发挥规模效应。
新余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废气、废水、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形式却日渐严峻,尤其是废气、烟尘、废水对农业的污染日益突出,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的制约。
虽然各县区在园区化种植、组织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上作足了文章,如渝水区重点发展新余蜜橘、草食畜牧业,分宜县重点发展中药材、苎麻等特色产业,但由于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和科学引导不足,规划实施存在随意性,有点盲目跃进,难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一是应用工业科技创新理念,积极引进、示范、推广各类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生态循环等领域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装备水平,有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率的转化。二是应用工业协作理念,不断完善“产、供、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将小规模分散的经营农户与社会化大生产连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形成一个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新型利益共同体。三是应用工业开发理念,积极盘活农业资源,重新整合农业资源,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办法,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依法采取承包、租赁、买断等方式,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发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动农业优势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无公害、绿色、安全健康产品,才能确保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坚决制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将环境污染防治纳入法制化轨道。纵深推进保家、蓝天、净水、净土“四大行动”,健全资源和环境有偿使用机制。二是加强农用土地综合治理。创新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模式,通过花卉苗木种植、间套作栽培等方式,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地。通过耕地轮作休耕、推行种植结构调整并举,保护耕地地力。制定出台优势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标准,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构建全市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耕地质量监测信息化水平。建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安全追溯制度,有效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监控。
工业型城市具备发展农业产业的独特优势,通过农业大平台嫁接工业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政府部门应担负起导向性、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提升监管和服务,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稳定、完善和强化工业反哺农业等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影响力大的项目落户新余,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园、特色村镇等建立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培育一批新、优、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和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块化发展、产业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围绕已形成产业化雏形的产业链抓提高、上水平,重点发展和增加水果、畜牧、蔬菜、中药材、苎麻等产业链,使其更长、更优。同时,建立和完善龙头与基地、生产与销售、农户与服务组织协调互利的运行机制,优化生产要素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