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胜,盛英霞,李晓飞(.山东省畜牧总站,济南 500;.招远市农业农村局,烟台 65400)
山东省是中国肉牛优势产区之一,牛肉产量多年稳居全国前列。近年来,随着消费市场拉动、组织生产方式转变、科技支撑服务改善等方面力度的不断加大,该省肉牛肉羊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是地方黄牛资源丰富。山东省处于黄河下游,黄渤海之滨,自然条件优越,饲草资源丰富,拥有鲁西黄牛、渤海黑牛与蒙山牛三大地方牛品种,均列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其中鲁西黄牛、渤海黑牛被列入国家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已建立省级保种场7家,其中3家入选国家级保种场,设立2个国家级地方肉牛品种保护区,开展地方品种肉牛种质资源有效保护,为遗传改良工作实施奠定了群体基础[1]。
二是区域布局更加突出。经过多年发展,全省肉牛肉羊产业逐步形成了“一带两区”产业优势聚集区。沿黄肉牛肉羊优势产业带,主要包括济南、淄博、东营、济宁、泰安、德州、聊城、滨州和菏泽9市。该区域是我省优良地方肉牛品种鲁西牛、渤海黑牛、小尾寒羊、洼地绵羊、鲁北白山羊、济宁青山羊的主产区;鲁中南肉牛肉羊产业区,主要包括枣庄、日照、临沂3市;胶东乳肉兼用产业区。主要包括青岛、烟台、潍坊、威海4市。该区域是山东省利用引进肉牛品种开展肉牛改良的主要地区。
三是生产水平稳步提高。随着消费市场拉动、饲养管理方式和科技支撑服务等方面力度的不断加大,肉牛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20年,全省出栏牛275万头,牛肉产量59.7万t,分别是1990年的2.5和3.4倍。肉牛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4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出栏育肥牛的胴体重与屠宰率分别提高15%和5%,较全国水平高出3~5个百分点。随着产业化的推进,牛肉品牌化发展趋势明显,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优质牛肉生产比例上升,肉牛饲养管理水平持续改善,胴体重、出栏率明显提高。龙头企业与养殖场户的利益联结日益密切,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日益普及,生产经营效益不断提升,直接推动了产业前端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四是政策支持逐渐加强。山东省先后制定与发布了《山东省肉牛肉羊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山东省肉牛肉羊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关于支持特色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等规划办法,对涉及全省肉牛遗传改良的相关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与标准。2010年以来,配套实施了《山东省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特色畜牧业专项》,并对涉及全省肉牛遗传改良的相关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省级畜牧部门通过良种场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场及农业良种工程等项目,对肉牛的品种保护、良种扩繁与推广、新品种培育等给予了支持。
山东省5个肉牛定点监测县规模牛场监测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肉牛存栏同比增长28.08%。环比增加1.36%。但是能繁母牛存栏同比减少5.80%,环比减少0.26%。1-9月,肉牛累计出栏量同比增加5.87%,结合出栏活重测算,1-9月牛肉产量同比增加7%。据调查,三季度肉牛养殖收益继续维持较好水平,出栏1头育肥牛收益3000元以上,养殖1头基础母牛年收益5000元以上,养殖户补栏积极性较高。另外,架子牛供应总体偏紧,且价格高企,后期补栏将受到一定影响,但市场供应总体平稳。由于牛价与饲料价格及各项成本同时升高,犊牛肥牛价格倒挂严重,外来牛肉的价格不允许国产牛肉在价格上进一步对屠宰和育肥环节让利,因此产业净收益较2020年虽有所增,但增幅不大[2]。
近年来,牛肉价格高位运行,季节性小幅波动,呈现涨跌涨的变化态势。牛肉价格不断上涨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内供应依然持续偏紧,产量增幅低于消费增幅,国际市场供给不稳定因素增加,加上玉米和豆粕价格上涨,饲草品种青贮、花生秧等价格上涨,导致养殖成本增加,推高价格。牛肉价格逐年攀高,基本上每年升高一个10元的基数。如2018年牛羊肉价格为62、67元/kg,2019年为70、77元/kg,2020年为80、85元/kg。2021年牛羊肉价格在年初略有升高,随后震荡探底,趋势性走低,截至目前牛肉价格为81.17元/kg。
年内周期性变化:2月份阶段性高位后逐步探底,至6-7月份为年内低点,随后走高,12月份为年内最高点。其中2019年升势明显,主要是因为猪肉供给减少,牛肉替代性消费增加。2018年牛肉年内增幅为4.52%,2019年增幅为18.35%。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消费低迷,牛肉价格呈现“V”型走势,年内震荡加剧,年内增幅为4.47%。
从全年来看,2021年国内牛肉价格的季节性波动仍然存在,但由于供需紧平衡格局没有改变,牛羊肉价格可能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从全球市场来看,中国牛肉消费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20年全球牛肉消费5957万吨,国内牛肉消费量884万t,以占比16.1%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21.3%)。但是国内的牛肉人均消费量仅为6.29 kg/人·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乌拉圭以高达56.4 kg/人·年的牛肉人均消费量位居世界榜首,阿根廷(54.6 kg/人·年)和中国香港(51.9 kg/人·年)紧随其后。而牛肉消费总量最高的美国,人均牛肉消费量为37.7 kg/人·年,位列世界第四。
从国内市场来看,牛肉总体消费呈现增长趋势。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牛羊生产,引导优化肉类消费结构。中国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对牛羊肉等优质蛋白需求持续增加,消费淡旺季、区域性消费特征不再明显。同时,当前消费形式多元化,线上消费快速增加,消费渠道、消费方式逐步拓展。热鲜肉、冷冻肉、冷鲜肉等各种形式的均已占据重要的消费比例。各类料理类、熟肉制品、休闲便捷类精深加工产品消费需求都在快速增长。另外,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牛肉替代消费有所增加[3]。
从当前市场来看,2021年牛肉市场供求呈现高盘支撑态势,这反映出牛肉消费在高增长的累积下已经达到了一个紧平衡的位点,但牛羊肉供求仍然是以市场规律为基本运行规则。总体看,2021年疫情的影响应低于去年同期,考虑到猪肉产能逐步恢复,牛肉的替代消费效应减弱,预计全年的牛肉消费增速将有所放缓。
2018年以来牛肉进口量总体呈上涨趋势。2020年受猪肉产量较往年有所下降、消费替代等因素影响,牛肉进口增加明显。2020年中国牛肉进口总量为212万t,同比增加27.7%,累计进口额706亿元,同比增加22.0%。2021年1-8月份中国进口牛肉总量151.7万t,同比增加9.0%;累计进口额488亿元,同比减少0.6%。受巴西牛肉出口受阻影响,预计2021年后期中国牛肉进口将会明显下降,牛肉全年进口量或低于上年,约在200~210万t[4]。
虽然肉牛市场行情不断高涨,养殖收益不断提升,但产能的速提升仍存在一定阻力和困难,资金门槛高、技术门槛高、养殖效益相对较低是目前限制肉牛养殖的主要原因。
一是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人员补充更新难。一方面,养殖户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部分小规模养殖户多数为年龄较大老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部分年龄较大养殖户退出肉牛养殖。另一方面,养殖户工作环境差,又脏又累,导致养殖场雇工难。据滨州市阳信县福安牛业杨金华反映,当地平均工资3000元/月左右,但养殖场4000~5000元/月的工资水平只能聘请到高中学历以下的人且年纪偏大,而且雇佣人员留不住,流动性很大。
二是饲草料供应困难,成本增加。一头牛每年需要5 t饲草料,是一亩地的产量。在本地饲草料供应不足的情况下,需从外地购买饲草料成本极高。尤其今年雨水较多,青贮收储困难,一方面车进不了地,另一方面玉米秸秆霉变程度较高、水分含量大,影响青贮质量。同时玉米价格走高,也影响饲料成本增加,东营大地乳业负责人王成武介绍目前青贮收储成本达到了600元/t,比去年每吨增加了100多元。
三是资金投入量大,投资回报周期长。肉牛养殖资金投入大,风险高。每销售一头10月龄大的架子牛收益4000元左右,养10头牛才能有平均每月4800元的收入,而当前母牛售价在2.5万元左右,加上每月饲草费用,每头牛计划总投入需要5万元左右,加上圈舍建设等费用,投资回报周期长。金融部门放贷门槛高、利息高、额度小、周期短,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是产业链发展薄弱环节较多,产品附加值不高。一是养殖技术薄弱,尤其体现在肉牛养殖方面,无法养出高品质肉牛。以泾源县大力扶持的安格斯牛为例,安格斯牛的正常养殖周期在2年以上,但由于无法做到育肥期分阶段饲养,当地大部分安格斯牛都以10个月左右架子牛出售,后期高价值增长阶段收益无法获得。二是品牌建设力度不足,品牌带动力较弱。鲁西黄牛和渤海黑牛均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阳信县在一系列政策支撑下,品牌效益初步显现,但阳信县黄牛肉尚未呈现较高的认知度和优质优价。三是养殖端仍为产业的弱质环节。良种繁育滞后,没有形成专门的肉牛品种和品系,主要还是以当地黄牛和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赞等品种杂交为主要养殖品种,没有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的竞争力;而且养殖基础薄弱,受疫病和自然灾害影响大,牲畜暖棚、饲草料储备库和抗灾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配套率低,生产抗灾能力较弱。
从短期来看,国内牛肉供给仍然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增长,再加上牛生产周期长、繁殖率低、养殖成本高涨等因素支撑价格。长期来看,牛肉价格高位趋稳。随着生态环保压力加大,养殖方式转型升级,进入门槛越来越高,人工、水电、防疫、管理、饲草料等养殖成本刚性上涨助推价格,行业可持续发展压力加大。另外,母牛繁育专业性强、成本高、风险大,当前市场母牛效益显现,有助于存栏增加,有利于未来价格的平稳。随着产业逐渐进入成熟和理性发展阶段,龙头企业效应逐渐显现,未来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并增速下降,国际贸易格局趋向稳定,未来牛肉价格将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点。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全国层面着眼推进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大能繁母畜的生产布局,既要打造“牧繁农育”,也要打造“农繁农育”,提升能繁母畜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引导和鼓励养殖散户特别是帮扶户稳步扩大养殖规模,由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推进科学化、机械化饲养的进程,并在资金、技术、场地、配套设施、防疫、抗险等方面为其提供条件,确保肉牛产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将肉牛产业发展与粮改饲、种养一体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培育和利益联结模式创建等项目相结合,统筹规划,加快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助推产业精准扶贫。
二是加强肉牛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要推进畜牧业现代化,首先要解决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制定省级肉牛遗传资源改良计划,筛选、扶持发展一批省级核心育种场,从硬件、软件方面给予支持,采用资源场与保护区相结合、活体保护与精子、胚胎保存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体系,引导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科学保种选育和利用,持续加强肉牛地方资源保护利用循环模式,形成“点上保种选育、面上杂交改良”和“以保为先、以用促保、保用结合”的特色肉牛产业发展模式[5]。
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养殖户扩大规模。由于肉牛生产周期长、一次性投入大、市场风险高。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增加扶贫贷款和贷款贴息,解决小规模散户扩大生产的资金压力,并根据实际情况延长还款时限,为生产者解除后顾之忧;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是母畜保险机制,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尤其是针对引进优质肉牛良种补贴力度,积极引导相关保险企业开展肉牛生产保险试点,降低养殖户肉牛良种购买成本,建立肉牛产业发展的长效扶持机制,增强肉牛养殖场户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逐步构建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和农民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参与肉牛产业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投资肉牛肉羊产业。
四是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养殖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养殖技术不高是制约肉牛产业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研究推广适宜当地资源条件的养殖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应通过地方技术推广和服务部门加大对养殖业者的培训,提高当地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水平。
五是加强行业统计监测信息服务。重视畜牧行业统计监测信息服务工作,密切关注肉牛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全面、及时掌握市场供求动态,准确发布肉牛产业市场信息,对肉牛产业发展的市场变化做出正确预警,服务政府决策,加强行业指导,正确引导肉牛产业健康发展。
六是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一是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产品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通过高档雪花牛肉产品生产,冷鲜牛肉、牛排、牛肉干、牛肉休闲产品以及肉牛屠宰的副产品(牛皮、牛骨等)开发利用,提高肉牛产业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其他经营主体紧密合作,让优质特色牛肉品牌效应辐射合作社、家庭农场及传统小农户。二是要优化牛产品结构,做强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特色肉牛品牌影响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做强牛肉精深加工,满足消费者对于牛肉多元化消费需求,提高优质特色品牌竞争力影响力。三是要在建立品牌认证标准把好品质关的基础上,加大对地方优质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逐步实现优质优价,进一步提高优质畜产品的养殖收益。
七是建立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强化政府动态监督、检疫,完善生物安全措施、规范行业标准、建设健康的上下游供应链,从根本上增强国内肉牛产业的“抗病能力”。一是要建立健疫病应急防控体系和监测监管体系,遵循养重于防、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切实搞好食物安全和重大疫病免疫的工作。二是要加强牛流行病学、诊断技术和防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研发适合中国生产实际的牛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防控肉牛疫病的传播与蔓延。三是要吸引并留住兽医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到基层畜牧兽医部门工作,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