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旭东(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委党校,吉林 白山 135200)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是建立在精准扶贫全面脱贫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确保发展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向前推进,不能够急功近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此来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向前推进,以及全面建成小康任务的实现,中国农村扶贫攻坚任务也获得胜利。但群众脱贫之后,如何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避免返贫就成为很多地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靖宇县在农村脱贫致富过程中,要求各个乡镇应该深入农村实际情况,充分分析当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要本着已经实施的帮扶举措,巩固计划采取的新举措,严格落实计划的主线要求对全县剩余的脱贫人口进行全面的帮扶,建立帮扶台账,强化帮扶管理,实行动态化的监测,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让脱贫致富工作能够高质量高效的发展,同时也能够让广大农民群众有脱贫致富的信心。在扶贫攻坚实施以来,靖宇县紧密围绕不漏掉一村一户一人的全面脱贫的攻坚任务要求,根据当前脱贫致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加强努力,聚焦问题短板,利用产业脱贫,精准脱贫,稳定脱贫成果,巩固脱贫成效,避免人口返贫。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快抓紧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和实施,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扎实有效的推进,现阶段全县各部门80%以上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了脱贫一线,真正做到下沉一线、奋战一线、攻坚克难。县级主要部门的领导干部带头包片包干,包效果,全村推进抢抓成效,抓总体,切实落实,切实推进,保证扶贫攻坚任务能够按质量完成。另外各级帮扶部门从优秀的工作队伍当中筛选出了100多名的第一书记,选派驻村工作人员超过了250人。截止到2018年年底,包保部门累计投入了各项资金,超过了4900多万元助推扶贫攻坚。国药集团定点帮扶靖宇县累计投入资金超过了500多万元,吉林省扶贫办和吉林市9个市县区域,靖宇县的8个乡镇分别结成了帮扶对子,深入开展扶贫攻坚工作,并投入了1,000万元发展光伏扶贫产业。现阶段靖宇县在扶贫攻坚工作开展过程中,累计投入了各类资金资源,超过了14亿元,累计整合涉农资金超过了8.19亿元,累计发放小农扶贫贷款超过了1900多万元,汇集到500多户贫困人口。另外靖宇县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产业扶贫,注重做好传帮带工作,截止目前实施了贝母、蓝莓、大果榛子、木耳、养牛、小型加工厂等特色养殖项目超过了140多个,受益贫困人口超过了45,000多人,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到100%。
扶贫攻坚任务完成之后,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是一个显著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脱贫之后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的提升。很多农民群众自身发展的主动性相对较差,不管是在思想还是在行动上,都处于被动局面,再加上很多农民群众的职业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缺乏专业能力,对一些农机设备经营理念、生产技术掌握不足,理解不透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生产方式比较分散是乡村振兴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当前农村地区生产比较分散,除了受到农民群众认知不足影响之外,还受到了环境限制,经营理念落后,合作组织不良等因素的影响[1]。表现为农业规模化生产比例不高,生产比较分散,长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综合生产能力不足,由于专业化程度不高,在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势必会增加管理成本。
农村地区发展动力不足,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发展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乡村地区缺乏良好的经营主体,也就是乡镇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数量相对较少,带动能力较差,大部分实力较弱,仅能够做到自身发展和自我保障[2]。另一方面乡村集体经济相对较为薄弱,很多乡镇地区主要以个体经济为主,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相对较少。
及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机构、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优化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设置及功能,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广泛动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合力。
建立防止返贫致贫常态化监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激发主体和要素活力,全面改善乡村发展基础条件。一是完善救助政策。持续关注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加强走访调研,了解群众需求,完善救助措施,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二是强化帮扶政策。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紧盯群众诉求,在完善相关扶贫政策的前提下,推进现有帮扶政策在过渡期内保持总体稳定,保障政策的持续性和衔接性,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防止发生新的贫困。三是落实行业政策[3]。立足发展现状,做好谋划,继续抓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行业政策落实,确保力度不减,保障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坚持以产业振兴为抓手,遵循市场规律,强化产业发展、市场营销中的互联网思维。持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一是做强优势产业。坚持发展高效农业,结合乡镇实际,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水果、烟叶、辣椒等特色产业,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按照“稳定产量、调整结构、提升品质”总体思路,抓实抓细瓜果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不断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积极向上级农业部门申报项目,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依托益农信息社,灵活运用“互联网+农业”,丰富农特产品销售网络,扩大农特产品销售市场。三是做好产业规划。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居民俗等新兴产业,延长脱贫地区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有效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持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重点发挥好村规民约作用,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发展建设,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大力构建产业发展的共同体,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和社会不断完善,各个领域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日益关注。农业是中国的基本盘,做好农村经济建设,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实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发家致富,可持续发展是推动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出台和执行了乡村振兴战略和一系列的乡村规划,促进了农村的面貌改进,很多乡村地区摘掉了贫困帽子,实现了发家致富。但在脱贫之后,如何实现农村经济和农民群众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需要重点衡量的问题。对此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各个要素改革,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突出产业的带动作用,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证各项政策能够全面支持,为对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