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婷,万 霖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319)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国家之一,具有非常丰富的农业生物质资源。据相关调查,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超过了亿吨[1]。但是,因为受到科学技术及农民小农思想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农作物秸秆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其中,有一部分的农作物秸秆直接进行了露天燃烧,或者随意丢弃在大自然中。这样不但导致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所以有必要采取相关的农业生物质能转化技术,把这些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转化成为清洁能源[2]。这样不但能够增加我国的能源储备量,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环境污染的问题。实际上,欧美发达国家早就将生物质作为能源进行综合利用[3]。20世纪70年代,美国及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尝试生产并应用颗粒燃料[4]。经过20年的发展,现在技术已极为成熟,在瑞典、丹麦及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则进行了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应用[5]。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尝试并发展生物质能的开发技术。由此可见,颗粒燃料具备极大的替代固体燃料的潜力,并且能够良好地应用于供暖及发电中,是非常重要的新兴能源之一。
当前,最常见的生物质能源是农业及林业生产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6],如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将上述材料收集之后,进行粉碎及加压等一系列的工艺操作,使之增密成型,最后所得的物质就是被用于燃烧的秸秆煤炭,是现在市面上最常见的具有再生能源特征的生物质燃料之一。整个流程所需的加工成本十分低廉,也必须要投入很多的人工成本,但是却可以产生较大的利润空间,从售价等多个方面来看,都可以良好地取代煤炭的燃料地位[7]。在此次研究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玉米秸秆这种原材料。在我国,玉米秸秆的产量大且分布广泛。其生物质成分之中,有高达42%的成分为碳元素,被认为是非常可靠的新兴燃料[8]。
不同的水分含量影响生物质颗粒的压缩成型。水分含量太低或者太高,都会对生物质颗粒的成型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水分含量太高,则原料会散落并且不能形成燃料。一般来说,原料的水分含量在12%~15%最合适。回彩娟研究发现,放置数日后成型块表面光滑,不易开裂;自然风干后的木屑、小刨花原料的含水量约为5.5%,并在此含水量下压制成型块,其密度在0.85 g/cm3~1.259 g/cm3之间。实验液压驱动活塞成型机可以压缩生物质原料的最大水分含量约为22%[9]。石河子大学的徐新惠研究发现,对于棉花秸秆,当水分含量为6%~12%时,成型块不仅具有较高的松弛密度,而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10]。
加热温度也是影响成型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加热,可以软化原料中包含的木质素和其他低分子的物质,木质素软化的温度在黏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高温也会使原料本身变得更软,更易于压缩。
形成生物质颗粒燃料的主要因素是压缩,压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成型效果。如果压力太大,原料将被压溃;但是如果压力太小,也会无法获得相应的产品及其所需的性能。李美华研究发现,在200 bar~400 bar的范围,可以满足大多数原材料的成型要求,而且表面光滑,密度适中。Nalladurai Kaliyan研究发现,对于欧洲赤松来说,若压力足够强,那么颗粒尺度不足8 mm的颗粒通常不会影响到燃料的物理力学及其燃烧属性[11]。
从燃料制作的层面来看,首先需要对玉米秸秆的基本特性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这也是玉米秸秆燃料制作工艺的理论基础之一。玉米秸秆的生物质成分之中,有大约42%为碳元素,所以是非常可靠的新兴燃料。玉米秸秆发热量为15.55 kJ/g,属于二类烟煤的发热量标准。除了碳元素之外,硫元素同样能够参与燃烧,但是硫元素在燃烧之后会造成酸雨等硫污染问题。除此之外,碳元素虽然不属于可燃的组成部分,但是在经过燃烧之后,同样也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玉米秸秆硫含量只有0.305%,玉米秸秆挥发分为61.4%,但是固定碳仅占13.61%。
玉米秸秆的燃烧过程可以被划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首先,原料水分蒸发的阶段,水分汽化之后,其他的低分子量的物质同样会得到进一步的分解和汽化。随着温度的不断提升,达到着火点之后,便开始燃烧并生成火焰。其次,挥发分物质进入到气相着火阶段之后,木质素高温炭化并发生氧化作用,以比较缓慢的燃烧速度进行燃烧。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挥发分物质全部分解,并且其中气相物质的火焰被熄灭。固定碳的燃烧也就是指木质素全部碳化分解。
在任何一种升温速率之下,失重趋势基本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不过当温度恒定时,在不同的升温速率下,燃料燃烧的量不尽相同,所得到的残留物的质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详细看来,如果升温的速率越小,那么燃料中不同组分就会热解和燃烧得越充分,剩余的染料残留量也会相对应减少。
如果升温速率减小,那么着火点温度和燃尽温度也会同步下降。除此之外,挥发分及固定碳的燃烧最大速率也会同步减小。由于挥发分的充分热解,导致其中低着火点的部分会析出;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高着火点的挥发分也会析出,从而延长了燃烧时间。
生物质灰是一种金属氧化物及非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对其加热至某一确定温度后,其中的低熔点成分就会进行熔化。温度持续升高,熔化的成分就会越来越多,并全部转化为液态。基于燃料初始变形温度及软化温度,可以确定玉米秸秆的结渣倾向,具体为:1)变形温度DT可以确定燃料结渣倾向界限,当DT>1 289℃时,燃料不结渣;当DT为1 108℃~1 288℃时,中等结渣;当DT<1 107℃时,严重结渣。2)软化温度ST,其判定界限如下,当ST>1 390℃时,燃料轻微结渣;当ST为1 260℃~1 390℃时,中等结渣;当ST<1 260℃时,严重结渣。玉米秸秆的变形温度为1 173℃,软化温度为1 258℃,属中等结渣灰。因此,针对玉米秸秆颗粒燃料在工业锅炉中燃烧的情况,有必要做好温度的管控和检测,控制炉膛出口结渣的情况,炉膛出口的烟气温度必须低于1 150℃。
在进行物理压缩的过程中,粒子显示出了明显的填充特性。除此之外,因为粒子具有流动特性和压缩特性,所以对生物质的压缩成型工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生物质压缩成型工艺主要包括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压缩初期,压力较小,生物质颗粒从原有的松散堆积的形态开始转变,原本的固体颗粒排列结构中的空隙率越来越小。随着压力不断增加,便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随着压力的持续增大,生物质大颗粒也逐渐破裂,分解成为了很多个细小的粒子,通过进一步的塑形流动填充到周围的空隙中,粒子之间得以更加紧密地接触并实现相互之间的啮合,少数残留的应力会储存在已经成型的块状体的内部,从而使粒子之间能够更加牢固地连接。
在生产颗粒燃料的过程中,必须要应用到颗粒机这个关键设备。通过压辊及环模对原料进行挤压并制成颗粒燃料。物料被强制喂料机传送到工作区域后,随着模及辊的转动,压辊前的物料被挤入压缩区挤压,物料和物料之间的缝隙会快速减小。随着物料内部压力及密度的持续加大,弹性变形不复存在,塑性变形开始产生作用。随着密度的增加,物料会被压送到磨孔中进行保压,最终被挤出,形成颗粒。
生物质颗粒燃料设备系统的工作流程分为:上料、制粒、冷却、成品包装及除尘。
环模的压缩比越大,玉米秸秆的颗粒密度就越大,而且相对应的能耗也会得到一定的增加,产量也会随之提升。在达到某一个临界的压缩比值的时候,成型颗粒的密度则会以较小的幅度增加,而产量则会开始减少。如果是相同的原料,在不同类型的压缩比环模中进行成型,那么颗粒燃料的密度和压缩比之间则呈现出正比例关系。在一定的压缩比范围之中,密度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超过一定的数值之后,原料则会由于压力过大而导致出料不畅,甚至无法成型。所以为了保证较大的颗粒密度和足够的产量,在设计阶段,应保证环模压缩比较大。通常会选定压缩比为4.5的环模。
在玉米秸秆原料粒度持续增大的过程中,成型颗粒的密度会随之不断减小。如果原料粒度超过了10 mm,那么就会导致成型效果变差,甚至会出现不成型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若原料粒度过小,同样也会对颗粒密度造成影响。
在实际的生物质原料压缩成型的过程中,粒子之间相互啮合,粒子层则相互贴合。需要注意的是,若粒子越小,那么粒子之间的填充程度就会越高,相互之间就会进行更加紧密的接触。不过也不能够选取过小粒度的粒子,否则就会引起分子引力及静电引力过大的问题,如果液相附着力过大,同样也不利于压缩成型。最终得到的粒度范围是1 mm~5 mm。
根据上文的论述可知,最后选定的压缩比为4.5。在此基础上,探究原料含水率与颗粒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根据最终的研究结果,可知二者之间在某个临界值之前是正比例关系,当达到该临界值之后,颗粒燃料的密度则达到了最大值,并会持续保持在这个最大值附近,直到含水率超过另一个临界值后,密度则开始下降,最终会出现不成型的情况。
在生物机体中,结合水与自由水通常会起到一定的润滑效果,能够降低粒子之间的内摩擦力,增加粒子的流动性。这样一来,受到压力作用的粒子就会开始滑动,并且粒子之间会相互嵌合。若含水量持续减少,粒子便难以实现延展,相互之间结合的紧密性也会明显下降,必然无法成型。但如果含水率超标,水分会分布在粒子层之间,使得粒子层之间无法紧密地贴合和成型。最终确定原料的含水率为12%~18%,据相关的试验经验,最佳含水率为15%。
据此次调查研究结果,玉米秸秆是一种优质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原料。并且,在压缩比为4.5的环模,玉米秸秆粒度范围为1 mm~5 mm,含水率为12%~18%时效果最好。所得的颗粒密度及产量都能够达到最大值,而能耗也相对较小。在此次试验的过程中,重点讨论了玉米秸秆挤出生物质颗粒燃料的成型机理。除此之外,也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确定了更符合标准的系统设备。在此基础之上,还讨论了生物质颗粒燃料成型的变化规律,为后续的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