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海
(抚顺县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抚顺 113006)
抚顺市位于辽宁省东部偏北,地处长白山余脉,地理为123°55′E, 41°52′N,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市林业用地面积85.66万hm2,森林覆盖率达68.48%,居全省第一位,是辽宁省重要水源涵养林和商品林建设基地[1-2]。当前制约林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一大问题,是如何摆正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避免以发展林业产业为名而破坏生态环境或者一味地强调林业生态建设而抵制林业产业发展,本文就此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指出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提出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加快抚顺市林业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抚顺市现有林地面积85.66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76.6万hm2,森林覆盖率68.48%,活立木蓄积量7 832.65万m3,居全省首位。天然林面积约43万hm2,人工林面积37.44万hm2,其中公益林面积37.02万hm2,商品林面积48.4万hm2。林地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近78%,农民人均占有林地面积约1 hm2。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抚顺市逐步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立体式复合型生态林业发展模式,以2018年为例,林业一二三产业年产值达到109亿元。在木材加工利用方面,培育和发展了南杂木、救兵、榆树等7个年产值亿元以上的木制品生产加工产业聚集区,年加工能力达到250万m3,除消化本地木材外,还大量进口欧洲、北美、南美等地原材料,生产加工后再出口销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进出口生产加工销售链条。2018年,全市木制品和林业特色产品加工产值达到47亿元。在发展林地经济方面,形成了红松果材兼用林、核桃楸、大果榛子、梨、寒富苹果等经济林和果树林发展模式,面积达到9.91万hm2;形成了林下参、辽细辛、五味子等为主的中药种植模式,面积达到2.948万hm2;形成了刺龙牙、大叶芹、木耳等为主的山野菜和食用菌种植模式,面积达到1.88万hm2;形成了以林蛙、野猪、鹿和皮毛动物为主的涉林养殖模式,养殖场6 900余处;省级以上重点林木良种基地5处,总面积703.5 hm2,其他育苗基地近938 hm2,年产各类苗木近2亿株。全市现有林业专业合作社483家,其中,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家,“抚顺单片黑木耳”、“抚顺哈什蚂”、“抚顺林下参”、“新宾辽细辛”等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单片木耳和木耳菌种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辽细辛产量达到全国总产量50%以上。在森林康养、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现有涉林生态旅游和休闲场所474处,其中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9处,自然风景名胜旅游区5处,采摘休闲农家乐400余处,清原县和抚顺县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县,产值达到19亿元。
早在1995年,国家林业局就提出了“森林两类三划分”的思想,将森林划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9号文件,提出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指导思想[3]。特别是2006年以来,原国家林业局把林业产业的发展摆上了重要位置,提出了建设完善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先进的文化体系的现代林业内涵。生态来源于保护和培育,产业来源于开发和生产,文化则来源于生态保护和产业开发的成果。一方面,抚顺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建设地区,生态功能十分显著;另一方面,抚顺又是我省重要的商品林基地,承担着重要的林产品产出功能。如何找到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平衡点十分关键,解决得好,则双赢,解决不好,则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
要实现林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产业定位是前提,项目建设是关键,节能增效是目的。抚顺市各地对林业产业定位不尽统一,有些划分也不够科学,有必要进行统一划定。
林木结构不合理,林分质量不高,人工林以红松、落叶松等针叶树种为主,结构比较单一。公益林管护不到位,环城林带破坏严重。林地、耕地交叉重叠,林地面积不准确。
抚顺地区林业发展建设的历史证明,只抓生态建设,忽视产业发展,是没有希望的林业;同样,只抓产业发展,忽视生态建设,也是没有前途的林业[4]。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只有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形成丰富的森林资源,满足社会对良好生态的需求,林业产业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发展空间。同样,只有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形成雄厚的产业基础,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5],增加社会积累,才能有更大的财力投入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才有经济支撑和发展动力。因此,生态建设要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产业发展要为生态建设创造有力的保障。林业部门要统筹兼顾,既要考虑国土生态安全,也要考虑林区群众安居乐业,更要考虑林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大局,不可偏激,更不可偏废。
抚顺森林资源可划分为四大主导产业八大生产基地,即林木经营培育产业,包括商品用材林木、原料林木生产基地和种苗生产基地;依托森林资源发展的种植、养殖业及林地经济产业,包括林下药材、山野菜、食用菌、林蛙和鹿及其它野生动物养殖、干鲜果品生产基地;林木(特)产品加工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应明确划分产业分类,处理好整体推进与因地制宜的关系,有的放矢采取可行措施,提升产业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从林木经营培育产业看,转变商品林的经营、培育思路迫在眉睫,尤其是要转变对天然商品林的经营思路,即如何对商品林资源进行商品化经营的问题。要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林木生长规律,不断创新森林经营培育新理念。传统的森林经营主要以自然成熟、工艺成熟和数量成熟等理论指导工作,而现阶段这些做法已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有人提出了“林木市场成熟”新理念。“林木市场成熟”是指在林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量达到最大时的状态[5]。在这种状态下对林木进行采伐,投放市场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只有用这种理念指导商品林经营,才能实现商品化经营,大幅度提高商品材的产出,林木加工业才能有快速发展的基础,实现林业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应当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对现有天然商品林进行大强度透光、疏密、清理抚育,必要时可实行定株定干管理,促其快速生长;二是对一般公益林进行科学抚育,调整树种结构,改善林分结构,促其快速生长发育,使其生态效益和木材产量均达到最高点;三是选择立地条件好、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林地,大力营造原料林,实行林药、林菜、林菌、林草(牧)间作,按8~15年为1个采伐期来规划树种及间作品种,一定会收到双赢效果。
从林地经济发展看,突出要解决林地使用率、林地产出率和林下产品商品率的问题,解决林下种植养殖项目、品种、规模和耕作方式的选择确定问题,解决林下种植作物通风透光急需上层抚育和林地卫生问题。近年来抚顺市林业和草原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再造山上抚顺”的战略决策和总体思路,采取可行措施,在引导全市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向“八山”要效益的实践中,全面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在不断强化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注重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努力提高山区资源的利用率、林地产出率和林下产品的商品率,构筑独具抚顺特色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推进以林蛙、鹿、中药材、山野菜、干鲜果品和苗木、条材为重点的山上林下多种经营项目的系列开发,使全市林下药材业和森林食品业的发展出现了好势头。到2019年底,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实现11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来源于林业产业,其中,林地经济(第一产业)占一半以上。从抚顺近几年林地经济发展情况看,林下药材业是重中之重。不仅在天然阔叶林下大面积栽培人参、细辛及利用林地、坡耕地栽植五味子、地龙骨、轮叶党参等道地药材的热潮经久不衰,而且在针叶林下栽植人参、细辛的热潮也一阵强似一阵。目前,全市林下药材业发展品种以市场紧缺的、生产技术容易掌握的、药膳兼用的品种为主,如林下参、刺五加、五味子、轮叶党参、威灵仙、苍术、玉竹、桔梗、雉隐天冬、蒲公英等。
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将森林资源保护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生态建设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水源地保护实施规划等,统筹协调,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实施。将森林资源保护相关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实行自然资源保护情况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对森林资源保护出现重大问题,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
首先,确保林地面积不减。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尽快开展林地现状和权属排查。对土地性质和权属明确的林地做好不动产权登记和数据上传,在国土三调结束前,对25°以上超坡地坚决退耕还林,对存在争议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厘清土地性质和权属,确为林地的实行退耕还林,并依法依规做好相关补偿,确保我市林地面积不减少。适时开展林改回头看工作,对林地确权颁证存在问题的及时修正。
其次,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研究制定一批生态修复和植树造林的大项目充实到我市采煤影响区综合治理规划、山水田林湖草综合治理规划、天然林保护工程规划和脱贫攻坚计划中去,争取省以上资金和政策支持。特别做好环城林带的修复和管理工作,保证这项功在当代、荫及子孙的绿色工程得以保存并持续发挥生态作用。由生态加公司牵头,通过投融资和吸纳社会资本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共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最后,努力提高森林质量。加强与林业科研院所交流合作,争取国家科研立项落户抚顺,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和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分期分批对过熟林、低产林、薪炭林、疏林地等进行更新改造,增加优质用材林、经济林、阔叶林、景观林的栽植面积,逐步形成针针混交、针阔混交和阔叶混交,打造高质量、高效益、种类丰富的林木结构,实现提质升级。
抚顺市林业产业发展已取得可观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今后应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完善林业产业链条,努力探索立体化林下经济模式,加大科研支撑力度,进一步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于林农脱贫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