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
它——
锻炼的身体部位多,要手、脚、眼并用。
对场地要求低,广场、草地、山坡都行。
锻炼效果好,既能多接触阳光,促进钙的吸收,又能预防和治疗常年伏案引发的颈椎病。
风筝是谁发明的?
据说在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叫墨子。
有一天,墨子突然异想天开,想用木头造一只老鹰。
墨子对这只木头老鹰的期望很高——不但要求它的外形与老鹰相似,而且能像鹰一样飞。
用木头造会飞的老鹰?
这想法往好了说,叫比较新颖;往难听了说,叫比较荒诞。
墨子造出的木头老鹰,一次又一次飞行失败了。
墨子制造的这只木头老鹰,就是人类最早的风筝。
在墨子的時代,还有一个人也造出了风筝。
这个人是鲁班。
墨子模仿老鹰,鲁班模仿喜鹊。
墨子用木头,鲁班用竹子。
鲁班是中国木匠的祖师,他造的喜鹊风筝很厉害。根据古书记载,“升空三日而不坠”。就是说这风筝飞上天后,三天三夜都没掉下来。当然,这可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墨子和鲁班都是中国一等一的能工巧匠,而普通人想造风筝就太难了。
可是,蔡伦的造纸术却开启了全民放风筝的新时代。
老百姓用竹条拼出鸟的轮廓,把纸糊在上面就做成了风筝,不过,当时的人们还叫风筝为纸鸢。
鸢,在古代指老鹰。
纸鸢,就是纸老鹰。
等到了五代时期,人们又突发奇想地在纸鸢上绑上哨子。因为风一吹,哨子就会发出古筝一般的声音,所以,人们慢慢把纸鸢叫作“风筝”。
风筝就这样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