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雅丽,占 刚,2,吴业强,毛卫秀,王燕兵
(1.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黔东南 556000;2.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要求“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进入全面建设的新时期。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展开全方位深度协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最主要的模式,“三线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其所蕴含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瑰宝是实现培养德学双修、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可行之路[1]。如何充分发挥“三线精神”育人价值,基于贵州“三线精神”资源构建现代学徒制新的课程思政实践教育体系,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我国汽车市场逐渐繁荣,汽车保有量攀升,汽车市场迅速壮大后导致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员十分短缺。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战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符合汽车行业、汽车维修企业需求的职业化人才必由之路。当前,共有410所高职院校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通过校企协同、专职教师与企业技师联合培养学徒,既夯实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岗位实践技能水平。但是,在学徒制培养过程中,培养对象在学生与企业学徒双重身份之间不断转换,教学时间、教学地点不断变化,以至学生思政教育难以进行且效果不佳。立德树人更是高职院校立校之本,开展实践思政教学尤其是将“三线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成为地处“三线”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题中之意和迫切需求。以“三线精神”为依托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应充分挖掘“三线”文化资源这一独有的思政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汲取精神营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实现。
1.2.1 深厚的三线文化资源保障了资源支撑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为新中国建设道路实践探索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促进了西部的发展。异常艰难的“三线”建设历程孕育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三线精神”的弘扬与学徒制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相一致。西部地区“三线”文化资源丰富,种类丰富,分布广泛且密集。全国各地400多万科技人员、知识分子、工人离开原有的工作岗位,来到祖国西北戈壁荒原和西南的深山峡谷,共建立了1 100个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2]。这些“三线精神”资源蕴含着充裕的思政育人功用,为现代学徒制课程思政育人供给了珍贵的阵地保障、氛围支撑。
1.2.2 现代学徒校企协同育人特有优势提供了实践保障
现代学徒制普遍规模不大,但人数稳定。以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汽车工程系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每年学徒制招生大约在50人左右,与普通院校每年招生800人相比,在学生管理、培养、组织等方面具备明显教育优势。学校+企业双元化教育主体保障了学徒课程思政实践更加到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课程思政作为学院“三教”改革项目推进重点,在变革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协同育人、双导师教学队伍建设、企业顶岗实践管理评价体系、资金经费支撑等方面均鼎力扶持,全面保障了育人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施[3-4]。
大部分学院汽车专业教师缺乏企业锻炼经历,对企业运营机制、企业文化底蕴、职业素养、岗位技能需求认知的缺乏,导致其难以开展基于企业岗位需求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满足企业所需的“素养高、敬业强、技能精”的德专人才存在较大差距。汽车后市场企业导师对学生教导较多侧重于岗位技能、实践经验、管理服从,加之企业师傅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教学知识及经验,在实践指导进程中鲜有涉及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企业文化、职业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三线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实践也仅仅是零星、随意开展,未能形成校企双方合作协同、系统长效的综合整体设计和顶层引领。
毋庸置疑,校园与企业均为学徒制人才培养主阵地,共同承担着培养知识性、技能型、创新性人才的育人使命。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在现代学徒制校企工学交替式教学模式下缺乏规范化设计及实施效果评价体系,部分院校教学进程中沿用传统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欠缺思政教育过程设计,考评机制匮乏,校企思政育人缺乏行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无法对课程思政育人实施方案进行统一,降低了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和学徒的成长。甚至部分院校仅仅机械式插入“三线精神”相关案例,甚至停留在观看视频、参观浏览的层面上,未能将课程思政育人实践全面覆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构建全员参与、体系规范、层次分明、考评规范的育人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教学融入的“三线精神”,不仅要有爱党爱国、艰苦创业、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还应包含企业文化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方面的“三线精神”。国内外学者对于“三线精神”的研究已进行了40余年,现有“三线”文化教育基地、“三线”博物馆等,“三线精神”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对职业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和“三线精神”中蕴含的职业精神资源挖掘较少。
学徒制育人首要目标突出德育、专技性,校企协同课程思政育人的方针指明了这两大特性。以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2018年践行“三全育人”以来不断强化教师、企业师傅“三线精神”学习、充分利用凯里市丰富的三线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企业文化资源,深度提炼、融合“三线精神”与企业文化,努力打通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探索具有西部特色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典范。
课程思政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岗位,也要走出课堂、岗位,把理论与实践、课堂岗位与学生兴趣结合起来,将课程思政小课堂融入到社会“三线精神”大课堂,积极鼓励促进学生自我行动、自我学习,让学生走出校门融入“三线”建设亲身践行体验,实现课内到课外、场外到场内、填鸭到汲取的自学转变,真正让“三线精神”融入学生的心灵。
学徒制校企“双主导”育人模式下教师及企业师傅作为课程思政育人主导者,必须研究学徒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时刻注重发挥学徒的主体性作用,教学相长中感悟“三线精神”,完善教学设计,组织学徒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三线精神”基地访学,教师及企业师傅同学徒一起解读分享体验“三线精神”内涵。
依托党建引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活动,借助网络新媒体德育教育技术全面挖掘“三线精神”教育资源,形成国家主导、人人参与的“三线精神”学习氛围,让学徒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影响,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实现自学—共学—国学联合育人目标。
3.2.1 校企协同教学体系整体设计
1)明确内容体系。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的扩展延伸,本质为“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思政”,各门课程均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难点是校企协同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实践,不同的专业课程需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教学单元、岗位实践内容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案例。因此,立足学徒制培养体系进行总体规划,将“三线精神”融入相应专业课程,以及校内课堂实践、企业岗位实习各个环节,形成层次分明、校企协同、纵向贯通、方案清晰、任务分明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体系。
2)明确考评规范。建立校企课程思政评价考核机制,实行统一量化标准。课程思政评分纳入课程平时成绩,校内课堂实践侧重品行表现、职业素养,企业岗位实习强化行为规范、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考核,综合考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分,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开展“三线精神”感悟之旅。
3.2.2 双主导模式下“三位一体”育人
“三线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必须覆盖校企双方、贯穿“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体系。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校内思政育人教育优势,深挖“三线精神”内涵,结合课程特点熔炼育人元素,聚力推进精神育人工作。企业结合企业文化及职业精神需求凝练“三线精神”,企业师傅通过言传身教将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三线精神”体现在日常工作之中,促使学生养成爱党爱国、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范。
坚持“自学”“共学”“国学”“三线精神”思政育人模式,建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企业社会坚持学生自学、双导师引领、社会熏陶的德育体系,形成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三线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企业高度参与,教学系部牵头,思政教学部全程参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科研处等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教育教学科研保障队伍,全力确保校企沟通顺畅、教学环节衔接和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