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文 周吉孝
(1.广西贵港市覃塘区东龙镇农业农村中心,广西 贵港 537128;2.广西贵港市覃塘区水产畜牧技术推广站,广西 贵港537100)
草鱼养殖过程中,包括水质、饵料、鱼病控制、捕捞等多种因素在内的环境因素都会对草鱼的养殖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就从池塘养殖的各个环节分别探讨草鱼养殖的相关技巧和控制手段。
草鱼养殖的水质控制应当遵循我国水产养殖的《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在基本条件上要保持池塘水质“肥、活、嫩、爽”,其颜色最好维持在茶褐色或者黄绿色状态,透明度要求在在25~35 cm。另外根据草鱼具体的生活习性分析认为,草鱼池塘水质的PH值最好保持在7.5~8.5之间,在每年6月至9月的养殖盛期,还应当控制好有机物耗氧量问题,保证水体的含氧量保持在18~20毫克之间。在具体的池塘管理手段上注意以下操作步骤。
池塘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有害微生物堆积加上有机物的富集,池塘养殖鱼类的发病率会逐渐升高,在后期,升高的速度还会显著加快,所以定期对池塘进行清淤消毒很有必要。一般来说,对草鱼池塘的清淤消毒一般选择在冬季的空闲时节进行,在消毒清理是先将池塘水排干,将底部的淤泥清理到15cm-20cm的高度即可,然后,通过多次翻整暴晒的方法杀灭淤泥中的有害微生物和虫卵,该过程可搭配使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在泼洒消毒剂时要保证无死角,将细菌彻底杀灭,达到改善最基本的养殖环境的效果。
水位高度控制需要根据养殖环节和时令季节进行,在常规的草鱼养殖过程中,常用的水位调节口诀是“春浅、夏满、秋勤、冬深”,具体高度控制为,在春季保持池水在0.8~1.2m的深度,这种深度有利于太阳辐射帮助水塘升温,在夏季控制在1.5~2.0m左右,主要是使用深水进行降温,防治温度过高导致烧苗,在温度特别高的夏季,还要适当增加深度,但最高不能超过3.5米,在秋季,要注意换水调节水质,一般保持在7-10天对池塘进行一次加水,频率比其他季节加快一倍,每次换水量保持在20-30cm的高度。在冬季,采用深水主要是做好防冻工作。另外,水位的调节也要根据鱼群的表现进行即时的调整,比如鱼塘出现了鱼群浮头情况和池塘渗漏情况时,需要根据环境顺势做好换水和加减水工作,好友在出现泛池时,可采用紧急注水的方式进行大量换水,达到迅速改变水质的效果。
水体PH值、含氧量以及各种微生物种类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标准,现代草鱼鱼塘养殖技术也越来越趋向于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在含氧量控制方面,可使用制氧机进行调节或者使用搅动底泥的手段进行。在使用制氧机制氧时,要根据池塘面积选择合适数量和功率的制氧机设备,在底泥搅动控制上,一般间隔10~15天选择在晴天的中午进行搅动,每次搅动面积不少于水体面积的1/3,在闷热、气压低的天气时不宜搅动,在夏季搅动中最好选择和制氧机联合使用控制好水体含氧量。
然后在PH控制上,考虑到草鱼喜欢弱碱性的环境,因此可采用每间隔半个月加入15-20千克生石灰完成对PH的控制。在微生物的控制上,主要关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EM菌液等有益微生物菌落的含量,通过建立池塘良性微生态环境,保持水体的清新鲜嫩。
现代生活越来越注重绿色无公害的食品控制,在药物使用上,要立足于生态化的方向,倡导使用原生生物制剂和中草药等生态药物,尽量少使用现代化学原料,尤其要坚决禁止使用高残留、高毒及存在“三致”性的渔药,还有抗生素药物也要严格控制使用量,具体的药物使用参考我国推出的《无公害鱼用药物的使用准则》,在购买药物时,要确保渔药必须具有批准文号、生产许可证、执行标准,产品的通用名、商品名、主要成分及含量、应用剂量等相关标签标识。最后在鱼药和饲料的保存和保管上,要注意防治变质和发霉。在水体药物含量控制监测,要定期进行水体质量取样化验,这也能为后续用药提供良好的基础数据。
在完成池塘环境控制后,接下来要做好选苗的工作,根据草鱼养殖经验,较好的鱼苗的外观表现为体色金黄,健壮活泼,无明显外伤并且单体重量在100g左右。考虑到当年草鱼鱼苗容易感染肠炎和出血症,所以以2龄鱼苗为佳。
在具体的养殖上,可从分级养殖和混养管理分别进行控制,所谓分级养殖指的是根据鱼苗本身特性的不同,选择不同多个不同等级的草鱼鱼苗进行分别饲养,最终的草鱼成鱼质量也有所不同,这种分级养殖的理念主要是充分利用水体中的有机物和饵料。这和混养管理的理念有较高的一致性,其不同的是,分级养殖注重的是草鱼本身不同量级的搭配,而混养注重的是草鱼和其它品种的鱼类的搭配。
混养模式是当下池塘养殖中最常用的模式之一,如今很少存在池塘养殖中只养殖一种鱼的案例,不同鱼类的混养,可更好平衡池塘生态,达到1+1>2的养殖效果,和草鱼搭配的常用混养鱼类有鲢鱼或者鳜鱼,这两种鱼类食性不同,在水体中分层也不同,具有很好的混养效果,但是不要选择同样食性的鱼类进行混养,比如不要使用鲤鱼和草鱼进行混养,这样会出现抢食的现象。
草鱼的饲养管理按照传统的常规的方式做好定时喂养即可,在如今现代化的无公害喂养理念下,要更注重使用纯天然绿色饵料进行投喂,比如使用玉米、鱼粉、麦麸和豆粕等材料混合制成主饲料投喂,同时根据鱼类的长势,添加一定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做辅料进行投喂,辅料来源可采用各种青草为原料,包括水草、黑麦草、旱草等。在具体的营养物质控制比例上,碳水化合物、粗蛋白、纤维素和粗脂肪的比例一般在10:5:2:1。
在具体的投喂频率控制上,根据鱼苗的生长情况进行合理投喂,每次投喂保证鱼苗在七八分饱即可,避免过度投喂,在3-5月,投喂次数一般在2-3次即可,在6-8月保证每日三次投喂,在8-10月可增加至四次,在辅料投喂上,一般从6月之后开始进行。
在草鱼饲养五个月以后,可开始进行捕捞,这一来可通过多次少量的捕捞方式,避免集中上市产生囤积压价的现象,产生更高的经济利益回收成本,二来通过降低鱼塘荷载力,能更好控制鱼塘的饲养环境,降低各类鱼病的发病率。
出血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夏季,感染范围包括3.5厘米到15厘米的全体草鱼,其表现是鱼的皮肤和肌肉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充血和穿孔,在鳍基和鳃盖处充血十分明显,整体表现为鲜红色,伴随出现脱鳞的症状,在早期主要是出现食欲降低的问题,导致出现出血性疾病的原因有应激性出血、中毒性出血和细菌性出血和病毒性出血几种原因,在发现出血性疾病时,首先要做好鱼塘环境监测,控制溶解氧含量,控制放养密度,同时检测水体营养物质是否过高,是否有添加生长激素等物质,重点监测重金属离子、氨氮含量和亚硝酸盐指标,另外,过度的换水也会引起应激性出血。
白皮病整个鱼类养殖中都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之一,它出现在每年6~8月份,主要表现是在发病初期,病鱼背鳍下方或尾柄处出现白点,尾柄处发白,所以该疾病又称白尾病,在之后,随着白化面积扩大,可能引起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的问题,在水中多表现出头部向下,尾部向上的问题,最后悬挂于水中死亡。该疾病发病周期短全程只经历2-3天,致死率高,超过50%,其主要病原多是白皮假单孢菌、鱼害黏球菌、革兰氏阴性,粘球菌或柱状屈挠杆菌入侵造成。在预防上要注意做好初期消毒工作,在后期治疗上,采用内服药用庆大霉素拌饵方式加上协同消毒杀菌的方式进行治疗,杀菌可使用漂白粉或者痢特灵协同泼洒。
现代社会对鱼肉供应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草鱼养殖质量控制也要越来越严格,在具体的养殖控制上,需要从全流程出发对各个环节都要做好生产管理控制,从池塘选址的生态环境控制到鱼苗选择到投喂再到后期的捕捞控制,还有中途的鱼病防控等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控制,只有严格的要求,才能保证最终产品的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