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琴
(香格里拉市农业农村局,云南 迪庆藏族自治州 674400)
香格里拉市位于北纬26°52′~28°48′,东经99°23′~100°3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位于尼西乡境内的巴拉格宗雪山5545米,最低点洛吉乡境内的吉函金沙江边,海拔1503米,海拔高差4042米,平均海拔3459米。中部高原为大小中甸坝子,四周为山地所环绕,山地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香格里拉市国土总面积11613平方公里,辖7乡4镇62个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聚居着以藏族为主的26个民族。全市总人口17.34万人,农业人口13.14万人,实有耕地22.85万亩。2019年全市共有建档立卡户4653户,18397人。
2.1 加大力度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
近五年每年安排每户贫困户2000-5000元发展特色产业,通过自身发展特色产业,“托管代种”的形式投资到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通过对建档立卡户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订单收购,土地流转、务工、年底分红等服务,有效带动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做到短中长期结合,多渠道实现群众持续增收,全面实现达到收入标准线上。
2.2 发展村集体经济
为了做好全市集体经济发展,通过不断地调研、督导,规范了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并下发集体经济资金管理办法、台账模板等;全市62个村(其中38个贫困村、24个非贫困村)集体经济每个村100-350万元已全覆盖。
2.3 强化产业基地建设
紧紧围绕“一园”工程,全市打造每个乡镇不低于两个以上种、养殖为主的扶贫产业基地,坚持长短结合、种养并重,扶持到户,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形成“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入”的特色产业扶贫新格局,切实拓宽长效稳定的增收渠道。推进农业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并采取“企业(或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建档立卡户)”,促成建立合理紧密稳定的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扶持带动全市建档立卡户、产业形成规模、确保持续稳定增收。
2.4 加大投入扶贫车间建设
依托我市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定向引进一批精深加工企业,扶持建设加工车间、冷库、厂房等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村中药材、特色畜禽、食用菌、青稞、蔬菜、木本油料等产业的深度开发;鼓励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发展规模农产品的烘干、储藏、包装,引导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多层次转化增值,提高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级,扩大农产品加工制品外销,提高贫困村农业综合效益。鼓励建档立卡户通过订单生产、原料加工和土地、资金、设施设备参股等方式,将分散弱小的建档立卡户纳入到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健全“利益捆绑、责任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建档立卡户在参与中增收,在增收中发展。扶持贫困村发展小微企业、手工作坊或工商户,以“大众创业”促进“万户增收”。
2.5 进一步强化产业科技支撑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确保如期脱贫摘帽和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给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组和七个产业推进组。各产业推进组实行“一个责任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发展意见、一个专项规划、一个推进方案、一个考核办法、一笔工作经费”的“七个一”工作机制,每个推进组组长均由市委常委担任。2019年我市组建农科人员定向帮扶工作,紧紧围绕州级确定的七大重点产业,依照“一县一业”的要求组建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每个主导产业组建一个3至5人共计20人扶贫技术专家组,主要帮助贫困村完善产业扶贫规划、开展产业扶贫决策咨询及开展科技服务指导等。
3.1 全市扶贫特色产业选择和布局得到优化,产业组织化程度达到100%,确保每户贫困户有一项以上的产业带动。实施“一园.十家.百户.千人.十万”工程,提升了产业扶贫质量、市场化程度、合作化经营、服务水平、规模效益。
实施“一园”工程,提升产业扶贫质量。通过扶持一批龙头农业产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培育34个农业产业园。
实施“十家”工程,提升市场化程度。市级已对龙头企业十家,授予“产业扶贫重点企业”。截止目前全市共合作企业66家,带动13559户农户,其中精准户3397户。
实施“百户”工程,提升合作化经营。全市合作公司及合作社114家,带动12141户农户,其中精准户3010户。
实施“千人”工程,提升服务水平。培养能人、大户823人,转移就业6647人。
实施“十万”工程,提升规模效益。2018年全市种植业达37.69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药材种植面积达1.75万亩,油橄榄种植面积达2.09万亩,花椒种植面积达4.59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16万亩,核桃种植面积达23.5万亩。新增藏香猪养殖达3.89万头、牦牛养殖达2.8万头、尼西鸡为主的土鸡养殖达41.7万羽。
3.2 转变扶持方式,切实增强贫困农户自身“造血”功能。全市建档立卡户通过通过对特色产业生产扶持,近几年来累计扶持建档立卡户种植经济林果、粮油和菜蔬及中药材39998.28亩、累计养殖特色畜禽12387头只;同时通过“发展种养殖产业、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改善、企业经济组织带动、入股分红、土地流转、产金合作”增产、提质提效实现增收,全面实现达到收入标准线上。
3.3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助推农民增收脱贫。集体经济的组建是为了巩固发展村内现有产业,通过总支与企业 、协会、合作社、农户签订产业发展合同;抢抓电子商务发展新机遇,充分发挥我市农村农特产品丰富的资源优势,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鼓励条件成熟的村,建立“村集体+电商”的营销模式,代销本地农副产品,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谋划市乡级的农特产品交易中心建设,拓宽销售渠道,确保集体经济产品畅销畅通等多种模式、多渠道提高群众收入,有效解决了村级党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为我市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4 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助推精准脱贫。建立到乡镇、到村的领导班子挂联制度,成立了每个贫困村有4名指导农牧渔业发展的专家,对22个贫困村推进产业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并形成调研报告上级部门,为上级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4.1 存在的问题
4.1.1 由于香格里拉特殊地理环境,海拔高差大,气候差异较大,土地分散、以坡耕地为主,交通条件差,运输成本高,致使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散、小、弱”。
4.1.2 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我市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产业抗风险能力脆弱,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困难。
4.1.3 规模化难以形成,产业发展难。由于参与的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社会组织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实力不强,辐射带动力还较弱,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加上贫困户的综合素质、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农民参与发展产业难,产业发展难以规模化、专业化和商品化。
4.1.4 品牌意识不强,精深产品少。目前香格里拉市的大多数农产品由于缺乏精深加工,还处于初级产品阶段,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
4.2 建议
4.2.1 要加强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一个良好的产业要有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只注重基地建设而忽视后两个环节,产业抗风险能力脆弱,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困难。因此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中,除做好基地建设外要加强水利设施、机耕路、冷库、大棚、加工机械的资金投入,扶持贫困村搞一项或若干项产业,培育支柱产业群,逐步实现由“输血型”扶贫到“造血型”的转变。
4.2.2 加强技术培训,提升贫困户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扶贫培训基地的作用,依托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开展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和脱贫致富的能力,让贫困户从被动参与产业发展转变到主动发展产业中来。
4.2.3 加快建设农产品追溯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4.2.4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有实力、有稳定销售渠道、懂生产、会经营的企业参与香格里拉市的产业扶贫工作,进一步推进全市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