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下高职劳动教育体系构建

2021-12-24 18:42
关键词:三全育人劳动育人

国 宏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其教学围绕着创业、就业而展开。从此角度来看,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围绕着职业劳动开展的教学活动。因此,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应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征,在专业教学上凸显劳动价值观教育,促进劳动教育体系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明确提出: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将“三全育人”理念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是高职院校推进“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

1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

所谓“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时期全面加强高校思政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命题。综合来看, “三全育人”是多主体、多要素、多环节、多层次的综合性育人模式,而高职院校的职业性、技能性与生产性特征赋予了“三全育人”独特的内涵与价值。

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目标决定其毕业生必须要有专业技能,要有良好的动手与动脑能力,而专业技能除了遵循“万小时定律”刻苦训练,别无捷径,劳动精神无疑是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遵循,而劳动教育则培养的是劳动立身的品质,以及敬业、坚持、耐心的精神,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品质与职业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国务院2020年3月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新时代赋予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新内涵,体现了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赋予了新的教育任务。[1]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维度上的重要性更趋凸显。基于“三全育人”引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可推动劳动教育从思想意识到内容手段、从实践路径到文化氛围的全面升级,进而通过劳动意识的树立,筑牢人才培养底色。通过实践技能的培养,夯实学生立身之本;通过劳动素养的提升,坚定学生价值取向,实现以劳健体、以劳育人、以劳立志、以劳促创的劳动教育目标。[2]总而言之,培养劳动精神,打造劳动教育体系,不仅秉承了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培养学生安身立命的职业本领的基本遵循,更是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

2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引领,高职院校近年来在劳动教育方面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但整体来看仍有继续完善的空间,劳动教育实践开展不充分,措施不够系统,体系有待完备,校外资源也未能被充分调动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2.1 劳动价值观念弱化

高职院校与劳动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模块中充满了劳动教育的元素。但就现状来看,当前诸多“00后”高职院校的学生看不上技能岗位、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导致对自身专业与未来职业认同度低。其次,从校园层面来看,在当前国家大力弘扬“三全育人”、 “五育并举”的前提下,部分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认知与关注仍显不足,劳动教育观存在偏差,认为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本身即为传授劳动知识技能,对劳动价值观念、劳动情感品德的培养缺位,并未真正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3]

2.2 劳动教育机制虚化

劳动教育体系应有全面系统的运行机制,从顶层设计、教学实践再到评估考核,都需通过健全的长效机制予以明确规范。但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尚未健全,缺乏系统科学、常态长效的运行机制。例如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缺位,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与实施办法;缺乏劳动教育计划,没有专门的考核评估标准与实施手段;缺乏主管部门与专业人员,未能形成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教育资源匮乏,劳动课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劳动教育专项经费有限,实践活动难以持续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流于形式。

2.3 劳动教育内容窄化

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强调全面的、本源的劳动观,需重视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认知、劳动知识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劳动素养。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针对劳动教育仍以传统理念灌输为主,内容形式单一,未能充分结合高职院校性质与专业特性分类、分层落实劳动教育活动,缺乏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劳动思想,劳动实践教育体系弱化,难以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4]同时,内容多停留在传授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显性劳动知识,缺乏深入发掘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劳育等第二课堂中的隐性劳动教育资源。

2.4 劳动教育载体固化

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活动载体,导致普及力度较小,受众面窄。高职院校劳动实践需要落脚于将实践培育与职业岗位相结合,除了传统实践载体,还需要推动劳动教育的横向贯通与纵向延伸,服务职业教育发展。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并未做到“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劳动教育活动载体固化,实践教学体系完整性不足,缺乏从育人的视角研究劳动教育质量效益及影响因素,未能充分关注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载体、途径、资源聚集等方面的特色与差异性,导致劳动教育成果的辐射和推广受到制约。

3 “三全育人”下高职劳动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3.1 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需进一步深入把握劳动教育时代内涵,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首先需加大对全国教育大会及《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宣传力度,利用研讨会、座谈会、培训等模式,重点强调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把握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校园、家庭及社会各方面。其次,直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瓶颈,从战略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及需求导向入手,主动适应新时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需求。[5]此外,营造正能量的劳动氛围,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引领与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党史、校史校训中艰苦奋斗、精益求精、敢为人先的正面典型人物事例,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凸显高职院校对劳动精神的尊重与崇尚。

3.2 健全劳动教育体制机制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需构建起基于“三全育人”的劳动教育大格局。首先,完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出台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适用范围、内容设置、教育教学组织、检查考核等多方面予以明确规范,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确保健康合理运行。其次,在教育主体上实现由“单”向“全”的升级,有效发掘思政教育、专业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干部等多个岗位的劳动教育要素与资源,将劳动教育职能贯通始终。同时加强教学组织,成立学生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生劳动教育整体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总结评价等;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结合院校自身条件设置劳模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提升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此外,构建劳动教育保障机制。[6]健全劳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劳动教育基地标准化建设,吸引社会力量开展劳动教育服务;建立及安全评估考核机制,明确评价内容与考核项目,注重构建起学校、家长与社会融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将劳动课程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与毕业依据,同时以评价机制督促教师总结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尝试新方法。

3.3 构建多元课程体系

“三全育人”理念指引下,高职院校应系统构建起多元化的劳动育人课程体系,深入挖掘教学全过程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推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首先,可开通专业劳动教育通识课程,结合学生专业特征,向其系统传授劳动法律、劳动经济、劳动伦理、劳动安全、职业劳动知识等基础内容体系,打造思想基础。其次,传授与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息息相关的劳动科学内容,坚持专业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合于学生的专业课程与实训实习活动当中,构建有高职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价值体系,同时在实训、实习中强化劳动知识培育,注重劳动权利、劳动精神、劳动情感价值体系引导;在专业课程中挖掘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特色资源,开设劳动教育特色专业课程。此外,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注重用好思政理论课堂这个主阵地,例如在“形势与政策”中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引入劳动市场发展前景等,形成德育和劳动教育的协同效应。[7]

3.4 打造实践培育平台

大学生是接受劳动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应充分了解并尊重其劳动学习需求与愿望,创新打造学以致用的实践教育平台。首先,搭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劳动实践培育平台,健全“双创”教学体系,拓展“双创”教学空间,设置更多与学科专业及技能提升联系紧密的实践岗位,鼓励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升华劳动价值观念;围绕智慧校园、和谐校园开设劳动岗位技能体验类平台,构建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开辟针对学生专业的技能培育体验区,聘请劳动导师,开展各类体验式劳动实践活动。其次,丰富活动载体。例如推出“青年劳动之声”、 “校园最美劳动者”等互联网评选,通过微平台开展微图说、微直播等,提升学生参与度与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参与社会实践,参与志愿服务,深入基层、走入工厂,感受劳动的价值与魅力。[8]此外,将劳动教育融合于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采取多元化教育模式与实践活动,打造出具有“劳动教育”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如邀请劳模代表、专家学者、模范校友开展专题讲座、学术论坛等,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劳动精神。

4 结论

总之,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面临新任务与新挑战。高职院校应基于对新时期劳动教育新特征与新要求的全面认识,从健全机制、丰富内容、创新载体等多方面入手,构建起系统全面的劳动教育体制机制,促进“三全育人”理念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打造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