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具演变历程研究*

2021-12-24 15:01:00
林产工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家具传统文化

冯 雨

(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研究呈现四个趋势,在当前研究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划分传统家具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研究被忽略的重要节点和环节,为进一步深入理性分析和系统架构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研究体系打下理论基础。

1 传统家具文化研究的四个趋势

1.1 研究年代进一步向纵深扩展,更加注重线性的连贯

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树立了对明代家具风格系统性的研究范式,即从时代背景入手探讨明式家具的制作地区,寻找明清时期家具风格形成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因素。进而结合实物遗存将明式家具种类分为椅凳、桌案、床榻、柜架、其他类五个大项,而后,细致探讨结构造型的规律、装饰和用材问题。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对于中国明式家具文化和价值的认识提高,掀起了收藏与研究的社会风潮。部分学者以明式家具为节点,向前追溯至宋代家具,如邵晓峰从图像学和绘画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宋代家具,采取图、史、物互证的方法揭示宋代家具的风格理念、造型结构、艺术价值,并串联起了明式家具风格的艺术特征;而以姜维群为代表的学者系统地整理了之后东西方交融时期民国家具的流派演变、选料做工及装饰风格[1]。

1.2 研究视角由聚焦家具自身扩展至重视文化整体关联

由聚焦家具自身物态系统转向关注家具文化的生态系统。胡文彦等编著的《中国家具文化丛书》[2],从家具延伸至社会的各个领域,探究家具在不同社会领域的文化内涵,以家具与礼、家具与佛教、家具与民俗、家具与文人、家具与绘画、家具与诗词、家具与百工、家具与乐舞、家具与建筑、家具与社会十个专题深入细致地论述了家具和各个领域间的文化内涵关系,为家具文化系统性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

1.3 研究热点由宫廷、文人家具向民俗、民族家具转变

张福昌的《中华民族传统家具大典》[3],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少数民族家具,形象地介绍了中国各民族家具及日用杂件,内容涵盖陕西窑洞、江浙水乡、福建土楼等各个地域家具,突出了家具平民化和大众化特点。此外,张福昌在《中国民俗家具》[4]中指出了“民俗家具”“民族家具”“民间家具”三个概念的差异,与“宫廷家具”对应的是“民间家具”。李军等在《蒙古族家具研究》一书中对蒙古族家具作了较全面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家具种类、形式、材质、结构特征、连接方式、髹饰工艺、金属装饰、文化价值等,是民族家具研究范畴的一次拓展,开创了少数民族家具研究的新方向[5]。

1.4 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研究路径注重多学科的交叉

研究方法从分析家具自身美学成就,转向与艺术史、考古学的协作。从探索历史朝代更替的线性研究路径,转变至多维化交叉研究,一些学者开始结合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敦煌学、图像学、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对年代久远的家具阶段进行考证。例如:邵晓峰从敦煌壁画中研究早期佛教对汉地坐具的影响,冯雨从北朝特殊葬具——围屏石床角度审视南北朝时期床榻类家具的演变[6]。

2 传统家具发展演变的六个阶段

2.1 原始家具阶段

从考古学意义上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伴随原始狩猎、采集、捕鱼等生产和生存活动,原始家具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以形成与发展。新石器时代,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家具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的生产、生存需要为功能目的。原始的打制石器既可以理解为原始工具,也可以理解为家庭必需的使用器具。仰韶文化中出现的陶制器具,首先是以满足诸如采集果实并储存、收集雨水、盛放物品等功能为目的;其次,原始人开始在彩陶表面进行有意识的装饰,传达对于美的追求、自然的敬畏、劳动的赞美、生殖的崇拜等观念。随着文明的进步和原始文字、礼仪性建筑和城市的出现[7],中国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权利和地位在以血缘为核心的家族系统里得以继承,而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家具也具备了文化和财产的双重含义。

原始阶段家具具有如下五种特征:第一,家具是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的统一,传统家具从起源开始就具有双重功能性;第二,以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为例,原始的器物具有某些共性的审美特征,有装饰和表达的共同主题,如对自然的再现、力量的向往、生殖的崇拜等;第三,家具作为可以继承和保存的物质财富,具备价值特性;第四,阶级的产生使家具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第五,自然环境的制约使原始家具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

2.2 席地而坐时期低矮型家具阶段

这一时期,传统家具的显著特征是形成了与独特的中国式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家具系统,即与低坐起居方式相适应的完备的低坐家具系统。围绕“席”展开的“低坐”与围绕“椅”的相对“高坐”,以“礼”为外在姿态的内在限定与约束,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室内格局。

商代奴隶制社会的社会组织形态决定可以集中完成分工细致的手工制作,服务于集神性、权利、财富于一身的王和贵族。传统家具的众多样式在这一阶段就已经具备雏形:青铜俎是几、案、桌等家具样式的基本雏形;青铜禁是箱、橱、柜的母体[8]。青铜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加工工具和制造方法的发展:青铜铲、斧、钻、锥、锯的出现使木制品的精细程度增强,青铜器技术从整铸法发展到分铸法、失蜡法、焊接法。这一切共同造就了商代青铜家具的辉煌,商代家具所达到的技术与艺术成就的高度统一,即使在之后的数千年都无法企及。

西周时期确立了完备的“礼制”系统,传统家具从此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在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社会系统中,每个人都要遵守社会所赋予的明确的行为规范,宗法制度严格限定了家具的种类、样式、规格、装饰。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到战国时期群雄纷争,社会固定的阶级和结构被打破[9],“人性和神性”“破坏与重构”“战争与和平”成为历史的矛盾焦点和发展的主旋律。战争的灾难反而促进了中国思想、哲学的繁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石,夯实了传统家具深厚的文化内涵,“礼”成为传统家具的核心文化组成。

秦代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式上大一统。在秦灭六国的伟大壮举之中,军事设备的发展和与之适应的军事科技深刻影响了传统家具的发展,例如战车、连弩、云梯等木质设备的制造均对家具结构设计、加工工艺起到了推进作用。

西汉实现了中国实质意义上的大一统局面,传统家具围绕以“床”为核心的起居方式,形成了以低矮型家具为主的中国室内家具系统[10]。汉代铁器取代青铜器成为主要的劳动生产工具,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木材加工水平,从技术上推动了传统家具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汉代髤漆水平促进了汉代漆器家具的蓬勃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漆器家具文化。流动的云气纹,鲜艳夺目的红色,构成浪漫、大气的装饰风格[11]。

随着汉代打通丝绸之路,草原文化和起居方式,印度佛教文化和大批造像、绘画传入汉地。绳床、胡床的引入说明家具源于独特的生活方式,绳床的汉化和演变则说明文化可以影响器物的样式与功能[12]。特别是汉代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观念管理国家,处理社会政治、教育、生活各个方面的矛盾与问题,传统家具作为儒家统治时代思想的物化产物必然带有儒家观念的烙印。

2.3 由低型家具向高型家具过渡阶段

传统家具以魏晋南北朝为分水岭,前段是相对独立、完整、纯粹的汉文化生活体系,之后是丰富的多民族生活方式融合阶段。这一时期席地跪坐与垂足而坐开始同时出现在生活中,但是高型坐具仅限于少数贵族和僧侣之间。新型的家具样式如椅、凳、荃蹄提供了更加舒适、自由的生活方式;新的艺术形式和装饰纹样如莲花、卷草、缠植、飞天形象吹来了清新的艺术之风[13]。魏晋至南北朝阶段,影响传统家具演变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融合与佛教兴起,这是由政权之争引发的战争产生的移民浪潮直接作用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家具与文化的传播途径与中原大量南迁移民的迁移路线相吻合,以及家具形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新型的家具样式、生活风尚首先被权贵阶层所接受,从这个角度而言,新型的家具也是当时社会的生活奢侈品,和财富、地位、权利、社会风尚有密切的关联。

隋朝结束长达两百年的分裂,完成了统一,同时完成了贯通京杭大运河的伟大壮举,这为唐王朝的鼎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唐代的辉煌不仅体现在雄厚的国力,更表现在开明的政策和文化的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康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从现存的大量唐代绘画中可以发现丰富的家具新形式,如月牙凳、禅椅、壸门长桌等。唐代家具造型浑厚圆满,装饰风格富丽华贵,螺钿镶嵌工艺精美,处处显现出大唐风范[14]。

唐末至五代,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走向分裂与战乱。五代十国虽然只有50 多年,但是在家具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过渡作用。这一时期,高型和低型家具并存,从传世的《韩熙载夜宴图》《执扇侍女图》等众多绘画作品中可以发现,室内家具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系统。高坐家具渐渐开始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家具的造型由盛唐的圆润宽大转变为俊秀挺直,家具装饰由富丽堂皇转变为质朴清新。这些都为宋代迎来传统家具重大变革做好了铺垫。

2.4 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体系形成阶段

宋代至元代是我国传统家具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近四百年中完成了席地矮坐向垂足高坐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家具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高坐家具系统。传统的矮坐生活体系蕴含中国“礼”文化,宋代形成的高坐生活方式表现出“理性”与“人文”的特点。

与宋代军事外交上的羸弱对应的是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技整体水平的强盛,传统家具在这一时期表现出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从形制到品类都较之前更加完备和齐全。家具品种丰富,意味着家具功能的专一性增强,专属功能家具的增加说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在宋代理学的影响下,宋代家具追求的是严谨的秩序、工整、俊秀、挺拔、明朗的简约之美[15],呈现更加内敛、理性的思维。宋代家具特点可归纳为14 个字:“高、轻、长、平、稳、硬、牢”“秀、直、内、瘦、暗、简、巧”。

北宋李诫(今河南新郑人)编纂的《营造法式》是中国传统建筑营造领域的巅峰之作,它不仅是对之前大小木作技术的总结,更是制造技术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的最早体现,其对于后世建筑和家具影响极其深远。家具作为建筑的延伸,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框架结构受到建筑梁柱影响,替代了隋唐时期沿用的箱型壸门结构。对建筑斗拱的理解还体现在家具的制作与创造中,牙子的使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在家具中的应用既具有加固框架结构的功能性作用,又展示出构件本身合理的美感。《燕几图》是我国第一部家具设计专著,从设计图中可感受到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与智慧。宋代家具装饰一改盛唐的雍容华丽之风,如通过丰富的线脚变化表现出清新淡雅的格调;家具造型也由丰满圆润转变为清秀挺拔,简约质朴[16]。此外,宋代“重文抑武”的治国思想大大提高了文人的地位和影响力。传统家具之前更多体现的是皇帝权贵的意志和喜好,宋代之后则体现的是文人的审美情趣,这种变革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复兴和胜利。

元代也是传统家具发展的重要阶段。蒙古人虽然在军事上强大,但在文化与政治管理方面主要依赖汉人。元代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许多文人转行进入手工制造业,这进一步促进了传统家具的革新与创造。“霸王枨”“罗锅枨”“插肩榫”体现出结构的成熟,“一腿三牙”“托泥”“高束腰”家具样式丰富[17]。元代家具常采用高浮雕、立体雕的装饰手法,大量运用卷草纹、云纹,展现了生动、活泼、热烈的民族风格。相比宋代家具瘦、秀、简约的特点,元代家具硕大、雄壮、热情、艳丽,体现了元代雄壮、威武、霸气的时代特征[18]。

2.5 鼎盛时期的明清家具阶段

传统家具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的家具融合了宋代的内敛、俊秀与元代的雄壮、华丽。与汉朝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不同,明清时期重视商业和支持手工业的发展,在中国出现了多个家具制作中心,并形成别具特色的区域化家具风格[19]。明朝在元大都基础上大兴土木工程,营造北京城,兴建大型宫殿。在江南地区,民间造园之风盛行,家具需求旺盛,极大刺激了家具的发展。此时,园林家具、书房家具、厅堂家具均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陈设布局和款式系列[20]。随着郑和下西洋打通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日益频繁,优质木材原料如铁力木、紫檀、花梨木、酸枝木等,得以源源不断进入中国沿海地区[21]。这些优质硬木材料,为传统家具雕刻工艺朝更加精致化方向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明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许多文人雅士开始系统研究家具,例如《鲁班经》《髹饰录》[22]。文人参与家具、园林、建筑的设计与制作成为一种风尚,这大大提高了明代家具的水准,也使家具与建筑、园林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明式家具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统一,实现了功能和形式有机融合、文人与匠人智慧的结合、历史与文化再现,对现代家具设计具有重大影响。

清代初期在继承了明代家具优良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清式家具风格。特别是清代宫廷家具样式端庄、沉稳,装饰雍容华贵,雕刻复杂精美。明代时期以“广作家具”“苏作家具”“京作家具”“晋作家具”最具代表性。其他地区还有“宁作家具” “鲁作家具”“川作家具”等[23]。这些家具显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反映出不同地区经济、文化的差异,表现出特定时空下人们对家具使用与审美的多样化需求。“清式家具”系指具有“康乾盛世”至嘉庆初期优秀格调和风格的家具。“清式家具”和“清代家具”的概念有很大差异,原因在于清代中后期随着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经济国力积贫积弱,传统家具的发展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清代末期,家具造型日趋复杂。在西方洛可可文化影响下,刻意求新取奇的心态导致出现了许多怪异的样式,家具丧失了优美的曲线,造型变得平直硬拐;家具从用材到装饰受到极端颓废奢靡的物质享乐主义的影响,装饰繁缛一度达到不可附加的地步。这些不仅破坏了家具整体协调性,也丧失了装饰与功能的和谐统一[24]。

2.6 中西合璧时期的民国家具阶段

1912 年腐败的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标志着长达2 000 多年的封建统治社会终结。新兴的资产阶级一方面推翻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另一方面反抗列强对中国的凌辱,英雄志士寻求民族救亡、民主救国的道路。在新兴的资产阶级中,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深受西方的影响。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勇于接受和吸纳西方文化的观念思想,使民国时期的家具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25]。

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催生出许多铁艺家具、玻璃镜镶嵌家具。在制造过程中,综合应用板木框架结合、拉手、合页五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榫卯结构。多功能的“梯椅”出现带来了家具功能上的创新[26]。大衣柜、穿衣镜等成套卧房家具的出现说明该时代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27]。社交方式的改变将打牌、舞会、沙龙、办公聚会变成一种生活风尚,诸如专用牌桌椅、休闲沙发、壁炉、化妆台、办工桌等新型家具应运而生[28]。这一时期,家具设计模仿西方家具样式,出现了许多旋木结构、“X”型结·构家具。装饰上引用西蕃莲纹、葡萄纹、狮子纹,并结合传统的龙纹、云纹显现出别具一格的装饰特点[29]。不同于商代青铜家具中的饕餮神兽,西方柱式直接作为家具装饰元素应用于背板腿足。30 年代时兴的“海派家具”是民国家具的代表,处处彰显着上海这座世界性大都会的繁华与热闹。

民国时期传统家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革。虽然现在的学术界对于民国时期的家具样式、品味、格调评价褒贬不一,但民国家具在传统家具发展演变过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不容否认。中西合璧、探索求变是民国时期传统家具的典型特征。

3 结语

本文基于传统家具研究的四个趋势,将中国传统家具划分为六个阶段,分析梳理得到如下启示:第一,传统家具的研究起点应建立在家庭概念形成的基础上。在家具形成的原始阶段,家具是一种生产和生活相结合的家庭器具,未来的研究需结合考古学新成果展开。第二,我国在席地跪坐向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转变过程中,传统家具体系不仅仅是从低坐家具系统向高坐家具体系的转变,其间还经历了低矮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床榻为中心的起居方式,因此有必要对南北朝时期多民族融合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第三,传统家具发展的尾声应以民国阶段为界,这一阶段是东西文化深度交融的重要时期,产生了诸多例如沙发、梳妆台、穿衣镜、大衣柜、办公桌等新型家具,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家具的内容,因此研究社会风尚对于民国时期家具的影响,应是衔接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家具研究的起点。

猜你喜欢
家具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40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现代装饰(2018年12期)2018-12-29 13:03:36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