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仪式教育的育人作用分析

2021-12-24 13:42刘晓棠吴益飞
关键词:仪式价值观核心

刘晓棠,吴益飞,范 彬

(1.南京理工大学 人事处,江苏 南京 210094;1.南京理工大学 自动化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3.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仪式,典礼活动的秩序形式,一般指带有周期性与文化相符的社会行为,是一定群体价值、意义和信念的呈现与表达。仪式教育是一种文化育人方式,是一种在举办仪式过程中,注重提升文化内涵、关注个体体验、兼具传承和创新的教育载体。高等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形成和完善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高校是学生过渡到社会人的重要场所,在高校中开展仪式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理想信念,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

一、仪式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

仪式是过程、是形式,高校中的仪式主要包括仪式的主体、仪式的客体即象征物、仪式的情境和仪式的具体程序;教育是结果、是目标导向,高校教育的目标包括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文化自信心的树立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助开展。高校开展仪式教育是通过开展活动,营造适宜积极的情境,紧密围绕核心主体和象征性客体,达到价值观引领、自信心树立、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等目标的教育方式。

1. 仪式教育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浓缩为物件作为展示作品,或者通过死板的教学课件演示和教师讲解进行灌输,是对其宣传作用和教育价值的巨大低估和损害。这种过分强调教化功能的做法不仅无法使高校学生感受其真正要表达的情感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还会使他们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而运用仪式教育,通过教育过程中象征性程序的完成,让同学们在切身参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教化和影响,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一问题。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把吟诵诗词作为比赛内容进行展现,同时尝试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现代化视听手段营造氛围,把日常生活中分享诗句、理解诗词变成一种仪式,吸引了一大批不同年龄段的人参与其中,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的同时,理解和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与之类似的是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的《经典咏流传》节目,同样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潜移默化影响了一大批在校学生。

2. 仪式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燃”起来

中国自古就有着浓厚的“家”文化,有国才有家,“国”和“家”密不可分,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也是爱国主义。单纯的课本式爱国主义教育空洞、缺乏情感体验、缺少感染力,无法达到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托可以塑造具体情境、能够达到情感共鸣、且允许参与学生切身体验的仪式教育活动,来增强他们对于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目前高校的典型做法是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博物馆、名人纪念堂、名胜古迹等,开展爱国主义纪念仪式。但是这种仪式一般缺少互动,无法“感同身受”以致流于形式。近年来,以革命先驱、历史名人、道德楷模等为原型的舞台剧,以红色文化、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歌舞音乐剧等不断涌现。如国内首部红色主题秀《延安延安》、话剧《生如夏花》、歌舞剧《井冈山》、音乐诗画剧《可爱的中国》等一系列红色题材剧目。高校也在尝试将红色舞台搬到校园中,当真实的历史事件“还原”在你的面前,会让人有不自觉的代入感,这种特有的舞台仪式,会让学生提升认识,在情境中规范行为,引导他们不忘祖国昨日的苦难辉煌,明确今日自己的使命担当,不辜负明日的伟大梦想。

3. 仪式教育让道德榜样“立”起来

从广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是一种德,包括个人的德、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三个层面。高校通过仪式教育活动的开展,有效扩展和补充德育教育活动,继承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提升个人品德,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1]。高校中永远不缺少充满正能量、富有感染力,温润心灵、启迪智慧的优秀人才,我们一般称之为榜样。道德榜样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是道德实践的标杆。平时榜样的表现大家看在眼里,但未必记在心里。通过借助仪式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榜样的力量”表彰仪式和宣传学习活动,营造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浓厚氛围。北京某高校开展“奋斗的我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示范活动,邀请在抗疫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讲述抗疫故事;南京某高校开展“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学生年度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评选学生中的学习榜样、道德典范。表彰先进和突出典型的仪式教育活动在各所高校广泛开展,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4. 仪式教育让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暖”起来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年轻一代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随之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低头”对着冰冷手机的生活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课堂尚且不能幸免,更何况象征意义突出的仪式教育活动。所以,如何能结合时代发展新趋势,创新理念、或者是创新方式方法,融合 “互联网+”和“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让仪式教育活动在现今“低头族”学生中发挥价值,就显得格外重要。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高校应届生的毕业节奏,应运而生的毕业“云典礼”“线上毕业证书”等毕业仪式教育活动,不仅是防控疫情的应急之举,也是推动教育升级的重要实践。各高校选择线上直播加线下互动的方式举办毕业仪式,尽管形式是全新的,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存在技术障碍,且参与度极高。据人民网报道,中国传媒大学2020届云毕业典礼,直播当日全网在线观看人次超过3000万,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4亿。

二、仪式教育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载体

要让大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坚持以大学生为根本,把仪式教育作为重要载体,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优化仪式教育内容,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激发仪式教育心理认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突出仪式教育实质,结合信息时代特点创新仪式教育形式四个方面:首先“入眼”,确保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进而“入脑”,逐步融入其精神世界,最终“入心”,内化为他们的心中信仰和行为准则。

1.优化仪式教育内容,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仪式是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不符合个体发展规律或者过于固化的仪式教育内容予以扬弃;对依旧融于主流,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仪式教育内容予以继承和发扬。

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特点,挖掘时代新鲜元素,在仪式教育活动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激发学生融入其中的积极精神力量;宣扬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仪式教育中将文化优势和开放姿态相结合,开展“请进来”“走出去”交换活动,利用高校丰富的留学生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到世界其他角落,提高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力的同时增加民族自信心;拓展优秀传统文化平台,在仪式教育中将文化包容性与文化传播新平台相结合,利用新平台的开放性、灵活性、共享性、新颖性等独特优势,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改变和完善。例如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具有全民参与的特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文化契合。在春节广泛开展仪式教育相关的文化实践活动,挖掘新元素、新亮点,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时代新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广泛宣传,可以更好地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更有效地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激发仪式教育心理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

仪式是内心想法和观念的一种重要显性表达方式。开展仪式教育活动的过程,具备现场氛围体验、特定群体参加、共同聚焦主题和情感实时分享四个条件,符合互动仪式链的几个核心要素[2],形成了正向的心理体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仪式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筑牢精神支柱、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内心力量,强化心理认同。

真实的仪式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认可和满足。在高校学生中开展仪式教育,可以依托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通过历史知识回顾、历史事件解析,达到历史情境重现,完成心理认识的统一。将加强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作为象征性客体,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在浓厚的崇德向善氛围中,感受信仰的力量,接受理想信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

真实的仪式互动可以激发参与者共同的情感体验。高校可以举办立意型仪式,通过新身份、新理念的确认,尽快明确新身份、新理念的价值,包括团员推优大会、党员发展大会等相关活动。通过规范的仪式、正规的程序和互动,塑造学生的身份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归属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个体的日常行为规范之中。

3.突出仪式教育人本实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地落实

榜样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榜样的选树、宣传和学习过程正是认可、传播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是通过将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具体化、形象化,以大众乐于接受、通俗易懂的人物形象和事迹精神进行传播。因此,榜样的树立,指明了对标方向,同时明确倡导了社会价值观念的走向。

落实榜样引领作用,明确人才价值,可以通过表彰型仪式实现。选拔在学术、骨干任职、竞赛、志愿服务等过程中表现突出,取得显著成绩的同学,以他们的亲身经历为依托,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举办表彰仪式。公开树立学习标杆,除了对其他同学进行了正面引导,同时也增加了优秀同学的自信心,让他们切身体验并接受自己的优秀,意识到自己作为人才的价值,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积极心理基础。

落实榜样引领作用,凸显德才兼备,可以通过象征型仪式实现。高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才”可以通过学业成绩、竞赛获奖、科研创新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而“德”很难制定出量化标准进行衡量。因而“德”的仪式教育活动出现“形式化”“走过场” 倾向,想要回归学校仪式教育的德育功能,同样需要一群榜样作为先进性典型。通过道德榜样进校园、志愿服务优秀团队评选、先进党员委任仪式等,把仪式的庄严感、榜样的真实情感体验作为突破口,影响和带动周围学生。

4.创新仪式教育形式,扩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边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要想让其对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带入感,需要开辟电视和网络媒体等新的渠道和路径、运用微信微博小程序等新的工具和载体、采取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方法,紧扣社会热点事件、围绕日常生活轨迹、结合校园文化印记,让仪式教育也能发挥创新优势,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证等方面,生动具体地发挥创新力量,增加其所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高校结合时代发展趋势,需要主动适应95后和00后学生生活方式,利用自媒体平台开展仪式教育活动[3],如网上签名仪式、直播颁奖仪式、在线视频汇报表彰仪式等。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也更易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让先进的身边人、身边事,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声无息地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三、仪式教育在高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注重个人“沉浸式”体验,克服仪式教育吸引力不足问题

仪式教育目前已经被绝大部分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升旗仪式、培养学生身份认同感的入团入党仪式、培养学生价值认同的“身边的榜样”先进事迹报告会、培养学生爱校荣校品质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形式多样、主题明确、意义丰富。但是高大上主题的仪式教育非常容易造成教化强制意味浓厚的局面,即形式有了,却缺乏内涵。这类活动对高校学生吸引力非常有限,甚至还需要强制参加,违背了开展活动的初衷。同时,强制意味浓厚,极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有时候还会产生反作用,导致学生拒绝或者抵制活动,局面尴尬难以控制。

要克服这一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在仪式内容上下功夫,提升活动质量,根据学生特点打造好品牌、好口碑的长效性活动,活动有传承、有内涵,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在校园环境上下功夫,添加仪式活动元素,如春节的祝福语、红灯笼,大型活动的海报、展板和宣传道旗等;最后在新媒体宣传上下功夫,迎合大学生网上“冲浪”的生活方式,再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时事热点等开展主题宣传,通过图文视听等多种资源,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长效化机制[4]。通过校园硬件和文化软件两方面结合,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沉浸式”体验,自然融入,产生温暖、感动、接纳、理解和敬仰的内心过程体验,提升他们对于仪式教育活动的关注度,进而达到对于活动评价和认知观念的改变,最终内化于心做到行为方式的改变。

2.加强创新元素融入,克服仪式教育针对性不强问题

仪式教育是一种代表主流价值观念的集体活动。目前,因为多元文化冲击以及互联网社会的负面影响,高校学生中出现了价值观模糊甚至迷失的现象,仪式教育具有缓解这一现象的作用。但大部分高校的仪式教育仅仅通过不同的形式灌输“正确”的价值理念,如学雷锋主题仪式活动,策划安排服务和被服务对象;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仅仅在活动现场拉条横幅、喊几句口号、拍几张照片而已。仪式上的教育观念是否传达精准暂且不说,仅仅是“灌输”这一举动,就会让学生产生漠视的态度,达不到内化于心的渗透效果,使原本的活动意义大减。

高校中开展仪式教育,其主要对象是具有强烈时代烙印的青年学生,所以,在保证历史传承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创新。创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只为证明自己在创新。创新开展仪式教育活动,也给高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提出更高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新媒体素养”,需要对“时机、力度、效用”有更为精准的把握,需要更加善于通过网络了解真实的校情民意,通过网络舆情,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开展是否落后于校园学生网民的成长脚步、认清自己与现代教育要求的现实差距等。

3.聚焦细节和关键点引导,克服仪式教育方向性不准问题

仪式教育具有标志性,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活动要有主张有定力,有激情有理性,从而能够在舆论导向方面目标明确,在各种思潮的论辩中方向清晰。在活动开展时,大学生们可以顺利接受教育的全过程,但同时被给予了充分的决策自由权利,导致他们容易按照自己的理解选择性地或者片面地接受自己认可的教育内容,忽略不认可或者持反面观点的教育内容,同时不愿意为不接受的观点给予进一步的思考和甄别,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高校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并不奇怪,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对比它、感知它、领悟它,最终认可它、接受它。所以在开展仪式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准方向,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要能在细节及关键点上进行引导。比如校园红色舞台剧表演,舞台布置、服装道具、妆容发型,这些都属于细节问题,做好了这些细节,不仅让参加表演的学生有归属感,还让观众更有参与感和代入感,更愿意理解和接受其背后的教育意义;学生表彰仪式的关键点是榜样的选拔,教师眼中的优秀和学生眼中的优秀是有差别的,选拔出学生们心中认可的优秀,才会对学生产生正向的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主流价值观念,是高校在完善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必须强化的核心内容。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和重要平台。在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仪式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既能满足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又可以作为价值观培养的重要载体,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抓好理想信念教育、落实榜样引领作用、发挥创新驱动力量等有效途径,贯穿高校教育全过程。但是,基于多元文化冲击及互联网时代背景,仪式教育同样存在形式上吸引力不足,内容上针对性不强,以及教育效果不可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个人体验,加强创新元素融入,同时关注细节和关键点,探究教育方法的有效性,让广大学子能够自觉参与,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筑牢自己的精神支柱,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仪式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