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强,胡 芬
(南昌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
近年来,网络文学中涌现了一批以“文气”为题材的小说,在小说的世界设定中,诗词等文学作品具有了移山填海、呼风唤雨的神秘力量,如当在纸上写出“床前明月光”这句诗时,原本漆黑的天空就会出现朗月等现象。“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不再是夸张想象的文学笔法,而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狂风暴雨。传统诗词与历史穿越、玄幻仙侠的结合,不仅展现了时代的审美心理和欣赏视角,而且演示了传统文化在新媒介中的传播方法。
早期历史穿越类小说常有抄袭传统诗词之举,穿越者借由剽窃诗词扬名立万,走上人生巅峰,这种书写方式现已模式化为穿越小说的固定套路。内地最早的网络历史穿越文当数2002 年中华杨《异时空——中华再起》,然将抄袭古诗词,并堂而皇之说成是自己所作的文学作品,则始于2004 年开始连载的《新宋》,书中的石越一出场便盗取郑板桥《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李清照《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柳永《越调清平乐》(繁华锦烂)等诗词,而后更是大抄特抄,并由此获得了“大才子”之名。让传统诗词为自己才华背书的叙事方式自此盛行不已,如2005 年《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2007 年《极品家丁》《庆余年》。剽窃传统诗词已经成为穿越者的标配,同质化、类型化的作品如《银狐》《赘婿》《唐残》《明朝败家子》等网络小说,至今仍在网络上书写其欲望叙事。
剽窃诗词让历史穿越类网文成了一出轻喜剧,吸引了大量的拥趸。然而,这类小说简单粗糙地抄袭中国传统诗词歌赋,既不考虑诗歌的内涵、意境,也不考虑读者的接受、审美,读者在新鲜感过去后,对穿越者靠抄袭登上人生巅峰的桥段便不再有兴趣了。以优书网对《新宋》的评价为例,读者多质疑抄袭剧情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空心君”认为在一群素不相识的读书人面前抄几句诗就让对方心悦诚服、推心置腹,一起讨论起国政来,感情一桌人都是傻子。“国社先生”也认为,十年之后再看新宋,当年的热血洒完了,还觉得抄诗嘴炮是正途吗?[1]可以看出,缺乏逻辑自洽性和现实合理性的老套情节不再有读者买账,在此情况下,作者们不得不另辟蹊径,重新寻找读者的“嗨”点和“爽”点。
求新求变的网络小说家开始尝试将传统诗词与网络玄幻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题材类型——“文气”小说。在此类小说的设定中,能够传世的经典文学作品含有某种不可名状的神秘力量——即文气,在宇宙运行规律不同的世界中,“文气”可以借由天地之力发挥出种种不可揣测之能。由此,文学作品不再是历史穿越类小说中个人才华的点缀和工具,而是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重要载体,它可以借“文气”发挥出种种不可思议的作用和效果。如“文气”小说的集大成者《儒道至圣》就说道:“这里竟然有‘才气’这种力量,读书人可以通过才气掌控‘天地元气’,获得更加强大的力量,真是闻所未闻。”[2]借助文气,人类可以通过创作文学作品调动天地之气,从而拥有呼风唤雨的超能力。该小说写了大量诗歌显圣的故事,以第七十三章涉及的《荆轲刺秦歌》为例,十五个学子一起埋头书写秀才唯一能写的杀敌诗:《荆轲刺秦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整整十五个元气刺客浮现在十五个秀才的身边,这些刺客如同人形黑雾,有浓有淡[3]。当学子在纸上写出《荆轲刺秦歌》后,便可召唤诗中的刺客到现实中帮助自己作战,这就是文学作品作用于现实的典型案例。这类描写手法常见于文气类小说中,如《文圣》说:“曲可杀人,词可灭敌。”[4]《笔圣书仙》云:“一个字就足以杀人无形,一个词便能力敌千军!‘医’可肉白骨,‘杀’即夺人命,‘封’亦压强敌,‘火’能燎万里!”[5]诗词的显圣和巫术化是文气类小说的核心内涵所在,它展示了传统诗词文化与网络玄幻思维的有机结合。日常生活中被视为普通平常的诗词,在网络小说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无拘无束的发挥中,焕发了别样的生机。
小说中,“文气”是一种实质化的气体,修行之人可以利用自身的道术、技巧观察到这种特殊气体的存在,它既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也可以出现在读书人的头顶之上。文学作品要想具有文气,它得有作者的真情实感,且其韵味能够深入人心、洞察世事。如陈留堂《不聊斋》就认为文气只会出现在作者有感而发的文学作品中,是情感与文采两个组合,缺一不可。那么,是不是两者融合后,会产生什么东西,所以赵三爷才高价收购呢?[6]也就是说,简单地抄袭中国古代的传世经典名作,并不能产生“文气”,要想产生“文气”,就需要深入传世作品的思想世界,把握其所思所感,契合其精神意境。荆轲守《盗天仙途》也指出“文气”是读书人感悟最深乃至于一生心血的产物,只有读书人或道人一辈子呕心沥血,亲笔所写,寄托着他们的灵慧,才可当成寄托之物[7],“文气”是读书人的心血结晶,蕴含着个人浓烈的情思和挚诚的理念,它不是随意剽窃几首诗词就能够诞生的。
个人要想拥有“文气”,就需要明悟圣贤真意,真正读懂先贤哲人的传世经典。《许仙志》借“鬼卒”之口说:“读书人若能通晓经意,读出了心得体悟,夜间会放豪光,大文豪大诗人的豪光能达数丈之高,其光极耀。”[8]读书人明悟圣贤经典后就会产生性灵之光,而且愈是慧心明澈,愈是光华照人。先贤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根据天地自然的变化发现了天地的运行规律和大道真理,并且将这些天地自然之理记录于书籍之中。这些契合天地之理的作品就是“文气”的源泉。《一书封神》中认为,作者可以用书写小说、历史、典籍、人物传记等方式,用文字沟通蛮荒世界的天地法则。只要书籍的内容符合规律、法则、道理,就会得到天地的认可,从而将作者创作出来的书籍,变成灵书[9]。当后世的读书人明晓圣贤所著的典籍后,就可以沟通这些典籍背后所隐含的文气,如《法家高徒》的司徒刑在理解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后便文气加身,几万米的高空,一道白色的气柱陡然从万里高空垂下,犹如银河倒灌[10]。
“文气”能够具有作用于现实的超能力,就在于它能够与天地之力产生共鸣。《绝世文鼎》的作者认为,才气通天,能得天地共鸣,必能引动天道圣贤之力,为己所用[11]。在小说的想象中,人类圣贤能够掌握天地的规律,当他们明晓天地大道后,天地之间也就留下了他们的精神烙印,圣贤真意由此成为天地秩序的一部分。后世读书人在学习圣贤著作时,其实就是在学习天地秩序,明悟了圣贤真意,就是勘破了天地规律,从而也就拥有了影响现实的超能力。如《法家高徒》中所说,星空中绵延不知几万里的白气,不是真的银河,而是古圣先贤的文气凝结[12]。古圣先贤的文气存于星空之上,人类可以通过自己对圣贤真意的领悟来调动这些星河文气,从而拥有飞天遁地、移山填海等超能力。小说中的司徒刑在领悟法家精神后,便可以召唤出一张具体的法网,可以直接对世间的不法之事进行审判,随着司徒刑笔尖在白纸上滑动,一个个代表着秩序的文字透过纸张嵌在实木的桌面之上,一丝丝法理升腾,交织,最后变成一张看不见的法网将整个院落笼罩。
“文气小说”以其新颖的题材设定和世界架构,吸引了大量的读者,获得了粉丝热烈的讨论,成了一类名声大噪的网络小说。习惯于电子阅读的现代读者普遍接受过基础教育,对中国传统诗词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当看到熟悉的诗词出现在小说中时,读者会产生强烈的亲切感,从而增强自己点击的欲望。尤其是当他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诗词具有了神奇的能力后,就更增添了他们阅读的快感,网友在评价《儒道至圣》时便认为,这本书前期看着确实挺爽的,因为这种题材确实挺新颖,看着熟悉的诗句和文章出现在小说中并且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也是一种爽点[13]。引用诗词产生的熟悉化效果以及诗词的巫术化产生的陌生化效果,能够有效地抓住读者的眼球,增加读者对作品的黏滞度,进而增添作品的点击量和订阅量。由此在以读者为市场导向的网络文学中,产生了大批同质化的作品,如《读书成圣》《神门》《异世儒仙》《文道祖师爷》《笔墨封神》《文圣天下》《绝世文鼎》《一书封神》等,一个个诗词巫术化、神力化的异世界展现在读者眼前,共同演示着文学的超能力。
“文气”原是一个古代文学的批评术语,最早出现在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14]这里的“文气”指的是文章所内蕴的精神气质和创作个性,后世继此而有“骨气”“神气”等传统文论。“文气论”关注的焦点是文章的审美艺术,这与聚焦具体可见的神秘气体的网络小说有着很大的区别。“文气”能够从传统文论变成物质世界中的神秘气体,其关键点在于“气”这一传统词汇内涵的张力和深度。事实上,“气之清浊有体”的“气”指的是宇宙中的元气,而网络小说中“文气”的“气”指的也是天地之中的元气。这种宇宙中充满了元气,万事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观念,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气论宇宙观。
气论宇宙观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元气论》:“元气无号,化生有名;元气同包,化生异类。同包无象,乃一气而称元;异居有形,立万名而认表。”[15]天地万物共有着同一性质的“气”,因本质的相同,每一事物之中的“气”可与其他事物之中的“气”进行流转互动,进而促使事物发生变动转化,甚至让整个天地都发生显著的变化。如中国古代认为地震的发生是因地下的阴气不能与地上的阳气进行交流融汇,积累集聚过多而造成的,《周语》曰:“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遁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16]而阴气与阳气不能交汇又是因为人气的紊乱。可见,气与气之间是层层耦合、环环相扣的关系,人类的气、地下的阴气、地上的阳气构成了强烈的互动,一方的运动造成了另一方的变化,最后让物质世界发生可见可闻的地震变动。
在所有由“气”构造的物体中,人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存在。天地之间人最尊贵,人为万物之长,是由“气”的精华构成的,“烦气为虫,精气为人”。在这种理念下,人就更容易通过自身之气沟通天地之间的气,天地之气也会更积极回应人的气,天人感应理论就是立足于此。在天人感应的观念中,天地是人格化的神灵,它的好仁崇善是先验的不证自明的,即“天志仁,其道也义”[17]。人类可以通过价值观中的道德规范来撬动天地之气,行善事则人的自身之气契合了天地之气,天地便施之以善报,行恶事亦是如此,天地主动回应以惩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同此,国家施行仁政会产生正气,这吻合了天地之气的本意,所以祥瑞出;国家施行恶政,则天地现灾异。这就是说,日月星辰的变化,冬雷夏雪的出现等自然异常现象都是人类之气运行的后果,而这些气的运动又是由道德伦理准则来调动的。
人既然可以通过自身的道德品行引发天地万物的变化,那么也就可以通过其他方面来影响天地万物的运动,“文气”即是由此而被网络作家们想象出来的。道德伦理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石,而文章典籍代表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是二者能够撬动人身上的气与天地之气沟通的关键。智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保障,它引起了无数智者的崇拜与敬仰。先民们便相信智慧具有神鬼莫测的力量,如民间传说中的仓颉造字,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18],文字的产生表示了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故而引发了天地的震动和鬼神的呐喊,这个民间传说反映的就是传统中国的智慧崇拜。文气小说将这种崇拜发展到了极端,推演出文学作品具有干涉现实、影响物质生态的超能力。
在中国思想史中,诸子百家时代被视为思想大解放与学说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被誉为最具智慧的巅峰时代。作为智慧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网络小说中便有着极其神秘的力量。如梦入神机在《黑山老妖》的设定中,就认为诸子百家皆可以修炼,历代大贤在思想史中具有何其地位便在异时空中具有何等武力。《法家高徒》作者认为,百家争鸣,神道显圣。儒家可以出口成章,笔伐口诛。道家通阴阳,明造化,修成阳神,逍遥万世。墨家造傀儡,作机关,一城可以抵御百万雄兵。兵家修身,力拔山兮气盖世,有万夫不当之勇[19],儒家以纸笔为利器,道家以阳神来逍遥,兵家以勇武来炼体,诸子百家纷纷现身,各自的学说都拥有着对现实的独特干涉能力。《青梅仙道》也将百家学派视为修炼正途,除了之前自己已经知道的礼家和天工学派,在这里还有百家中的兵家、农家、弘文家、法家、德家、医家,一共八个学派,其中有好几个都是百家前列,为人所称道的显学,他们的学说理念受到了人族百姓广泛的认同[20]。此外,《大圣传》《神门》等小说的设定,亦是将诸子百家思想视为超能力的来源。这种将思想与武力相挂钩的做法在当代并不罕见,如大型国产动漫《秦时明月》便认为诸子百家之人大都有一番不俗的武艺,他们的学说就是其武艺的来源,如农家的地泽二十四阵法,墨家的兼爱非攻兵器等等。
诸子百家经典既然有莫测的神力,后世读书人要想拥有着这种神力,就需要认真习读经典,明悟圣贤真意。据《风俗通义》所载:“武帝时迷于鬼神,尤信越巫,董仲舒数以为言。武帝欲验其道,令巫诅仲舒;仲舒朝服南面,诵咏经论,不能伤害,而巫者忽死。”[21]这讲述的就是儒家经典具有不可名说的神力,通习儒典的董仲舒的儒术神力远超于巫师的祝诅力量,最终大败巫师,令其猝死。所谓《周易》驱鬼,《孝经》却敌,阐释的就是经书具有一种神秘不可知的力量。以经术神力破灭鬼神的故事常见于历史典籍中,《余冬录》载:“北齐权会任助教时,尝夜独乘驴出城,东门钟漏已尽。忽有一人牵头,一人随后,有异生人,渐渐失路,不由本道。会心怪之,诵《易经》上篇一卷不尽,前后二人忽然离散”[22],这个故事中的《易经》具有神奇的巫术力量,可以击退妖魔鬼怪。此外,《孝经》也有着治疗疾病的神奇巫力,陈徐陵子份性孝弟,陵尝疾笃,份烧香泣涕,跪诵《孝经》,日夜不息,如是者三日,陵疾霍然而愈[23]。可以看出,在民间思想中,作为思想智慧结晶的经书有着神奇的巫力,读懂这些经典便可以运用和掌握这种巫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的大众信仰和思想中,也存在着近乎实质化的“文气”观念。如众所周知的“江郎才尽”故事,江淹因借郭璞的五色笔而才华横溢,又因郭璞收回五色笔而才气萎缩,这表示的是个人可以吸收他人的才气来增加自己的才气,自己的才气也会被他人所拿走而变得了无才华,这也就意味着文气是一种近乎实质化的气体,否则也不可能被当作礼物去送人。网络小说继此而有人类可以吸收作品中的文气而成长的观念,如《文圣》道:“自创一首诗,写一首曲子,发明一种东西等等,这些都可以增长文气。”[24]
总而言之,文气小说以传统的气论宇宙观来构建异世界,将“文气”设定为调动天地之力的关键工具。从此,文学作品不再是个人才华的点缀,而是个人武力的直接体现。总之,文气类型题材小说的诞生,是在吸收了传统中国民间思想和普通信仰的基础上,结合着时代心理和审美体验创作出来的。
文气小说将文气巫术化的做法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它是在幻想中践行传统格言“知识就是力量”。现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常常宣扬“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然在现实生活中,知识的力量常常不会显现那么明显通透。古往今来,无数饱腹才学的知识人穷困潦倒、沉沦下僚,他们深深地陷入怀才不遇之感和郁郁寡欢之态的旋涡中。知识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反而让他们清醒地看着自己一步步滑向命运的深渊却无能为力。在现代商业化物质化的社会生活中,金钱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知识人在社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读书无用论”等极端言论获得了大量的拥护者,很多知识人否定了知识的作用。
文气小说是对“知识无用论”等观念的反驳和挑战,在小说的幻想世界中,知识具有实实在在的力量。如《超玄幻之学神系统》:“这是一个掌握知识就拥有力量的神奇世界。”[25]《法家高徒》言:“这里的儒生不再是百无一用,经过文气淬体,凝聚文胆,他们可以通过文气、文章、诗歌来进行御敌,儒家半圣文天祥曾凭一首《正气歌》,镇压百万妖兵。”[26]知识不再是精神世界的空中楼阁,而是可以直接干涉现实生活的实在物;知识人不再是百无一用的边缘人,而是历史舞台的中心和社会现场的主宰,“书生不再是百无一用的存在,而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知识与知识人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力量和舞台的许诺,在网络世界中一一铺展开来,无数读书人日夜期盼时时念想的场景成为“真实”,这就给予了读者极大的心灵抚慰。
可以说,文气类小说以文学作品为寄托,指向的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文科生。在社会的偏见中,文科生不能像理工科生那样掌握实用的技术,只会吟花弄月、无病呻吟。文气类小说一改“百无一用是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的传统观念,笔下的书生大有作为,文可安邦,武可定国,其创作的诗词不再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而是具有浩大威力的神兵利器。在《儒道至圣》的设定中,纸上谈兵能够化出真实的军队,唇枪舌剑能够变出真正的枪和剑,而成为秀才后更了不得,能够“纸上谈兵”,这可不是嘲笑人的话,而是秀才写成的战诗,战词能化字为实,形成强大的力量,正所谓才气在身,诗可杀敌,词能灭军,文章安天下[27]。唇枪舌剑和纸上谈兵等讽刺书生的话语变成了书生能够无中生有创造出枪剑刀兵,具有了让人艳羡不已的功用。文科生成为人人仰慕和艳羡的大人物,《大文道》说道:“文至则武昌,这是读书人纵天狂歌的时代。时,异族妖蛮霍乱天下,诸子百家争锋庙堂;问,苍茫天下,谁能执掌沉浮?”[28]
此外,知识的力量化,不仅见于代表文科生幻想的《儒道至圣》,也见于代表着理科生异界幻想的《奥术神座》。《奥术神座》中运用了地球的科技知识解读魔法的规律,书中涉及生命进化、超声波探测原理、元素周期表等大量现代科学知识,可以说,现代科学知识是作者走到魔法尽头,站在时代巅峰的重要助力。现代科学知识往往成为理科穿越者在异时空立足的根基,如《走进修仙》用现代科学知识来解读修仙,小说以戏剧性的写法写出了天择神君达尔文、元力上人牛顿、不准道人海森宝等著名修仙大师,《量子江湖》则以“黄裳——张三丰理论体系”来定义武侠世界的武学理论基础,武术不再是虚幻的产物,而是可以数据化、计量化的科学产物,最终主人公周远用量子武学来突破传统武学,让武学重新焕发生机。这之中,无论是文科生的畅想还是理科生的凝眸,展现的主题都是“知识就是力量”。
当知识与力量结合,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交汇,一种异样的美感产生了。“文气”小说成为火热的文化现象,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契合时尚趣味和读者心理,不但容易让传统文化深入读者的心中,抓住读者的眼球,而且可以在阐释传统文化时传播时代所需求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引导读者树立良好的人生信仰和健康的社会信念。“文气”类小说常常在神道显圣的视野下重新对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进行阐释与再理解,宣扬崭新的价值理念。如《儒道至圣》对武王伐纣故事的解说,周文王一身白衣,横眉冷视,历数商纣王十宗大罪,每说一宗罪,大商国运减一成,商纣王老十岁。文王说完,大商国运崩灭,商纣王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又如对孔子的描述,百万妖蛮大怒,就见孔子提笔,风起云涌,天地变色,春秋笔连写九个“诛”字,一字一刀,诛杀蛇族大圣,把蛇族大圣一分为十,然后孔子当众烹调,一人吃掉百丈长的蛇族大圣[29]。这里将周公、孔子塑造成旷世超人,周公利用“善恶”的武器来攻击纣王,孔子以“春秋”来对付异族,这是对传统文化中的善恶价值观和夷夏观的创造性抒发,展现了强烈的文化自信和独立自强精神。当周公、孔子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人物以不一样的面目出现在读者眼前,不但可以丰富和深化他们在历史中的单薄形象,也可以将这些传奇人物身上所承载的价值理念与人生信条传达给读者。
结合了传统文化的文气小说,背后还孕育了深沉的民族情结和文化反思。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独特魅力让无数中华儿女骄傲不已。在《笔圣书仙》的设定中,汉字成为具有无上神力的上古仙文,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汉语成为至高无上的上古仙文。每个汉字都蕴含天地之力,语言的力量不再单薄,而是足以和荒古蛮兽抗衡的无上利器[30],这种写法蕴含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自信,坚信中华文化可以带领中华民族走出时代困境,坚信中华文化在未来一定会变得更美好更强大。而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历史,也曾让无数人反思,文化的禁锢与思想的落后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衰落之因,《儒道至圣》中讲道,没了罢黜百家的悲剧,人族大兴[31]。因此,在“文气”小说的设定中,没有儒家定于一尊,作者们纷纷将诸子百家融于创作之中,认为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能够拥有自身的“文气”。在这种幻想中,作者们挥洒着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想象与愿望,寄托着自己对祖国强大的期许和希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巫术化、神力化后的知识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暴力和破坏,而不是建设与发展。“文气”小说将知识人的落魄解释为因为他们自身没有拥有暴力武器,所以小说着重叙述的是知识的暴力效果。小说青睐于如《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等表现勇武和战斗的诗歌,而对于诗歌主流中的言志抒情类作品较为排斥。在小说的叙述中,具有超能力的知识的目的在于个人的威福自用,在于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知识没有成为改良社会的工具,而是成为一种新型的暴力工具,成为异世界实施赤裸裸的丛林法则和暴力统治的帮凶。现代知识人对于社会的不公正、不平等是深恶痛绝的,他们穿越到异世界时,应对方法具有不约而同的一致性,即从一个被压迫者、被歧视者成为社会的统治者、压迫者。
概言之,“文气”小说仅仅是简单地宣泄和畅吐知识人对于现实落魄的不满,并没有对知识有较为理性化、纵深化的思考。现代知识既有改善人类生活、促进文明发展等积极的一面,也有异化人类生活、疏离人际关系等消极的一面。文气小说的叙述焦点扩大了现代知识的缺陷面,巫术化后的知识集中凸显了知识的傲慢与知识人的狂妄自大,所以小说中整个异世界的生产关系、生活水平是极其落后的,这在一个能够具现诗词内容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在一个能够运用诗词调节风雨雷电,能够运用诗词代替现代科技的世界,竟然还存在着无数饥肠辘辘、朝不保夕的贫困人群,这也是难以想象的。知识在小说中似乎与社会生产毫无关联,仅仅是关乎个人利益的工具。
“文气”小说的上述缺点源于其缺乏精耕细作的深度。网络小说所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较为单一,大多书写个人走上人生巅峰的欲望,欧阳友权指出,创作者放弃文学应有的艺术承担、审美承担、人文承担和社会承担,出现作品意义构建上的价值缺席和责任虚位[32]。知识巫术化作为一个别开生面的想象世界,如果仅仅停留在个人感官层面的“爽”和“嗨”,只会让读者产生“掩卷长思,了无一物;闭目回味,空空荡荡”的肤浅感。关注现实生活,聚焦社会问题,才能够让文气小说拥有更好的深度和意蕴,才能够让网络小说走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