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梅梅
(陕西省宝鸡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陕西 宝鸡 721004)
陇县史称陇州,辖10 镇104 个行政村,人口27.3 万,耕地面积54 万亩。近年来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发展,努力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了全县农机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截至2018 年底,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8.2 万千瓦。
全县拖拉机4014 台,其中小型2495 台、中型1485 台、大型34 台,配套农具10169 部;耕整地机械11800 台套,其中旋耕地5200 台,机引犁4050 台,微耕机2237 台;种植施肥机械322 台,机械植保机械192 台;收获机械318 台,其中小麦、玉米收割机290 台套,青贮收获机3 台,秸秆粉碎还田机10 台,打捆机15 台;收获后处理机械20635 台,主要为玉米脱粒机;畜牧机械2395 台,其中饲草加工机械2239 台,饲养机械90 台套,畜禽粪污处理机械2 台;畜产品加工采集机械64 台,主要为挤奶机。
2018 年,全县机耕机播面积37 万亩,其中小麦20 万亩,玉米13.9 万亩;机收面积24.1 万亩,其中麦22.4 万亩,玉米1.7万亩,分别占种植面积的92%和10%;全县机械深耕面积29.7万亩,机械免耕播种面积3 万亩,机械覆膜面积2.7 万亩,秸秆捡拾打捆面积3.8 万亩;机械收获饲草秸秆量1.2 万吨,机械化饲草加工量2.7 万吨。
全县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9 个,其中拥有农机原值100 万元以上的5 个,省级示范社1 个,合作社从业人员202 人;农机户3025 户,其中拥有农机原值20 万元以上的41 户,农机作业服务专业户920 户;共有农机维修网点12 个;乡村农机从业人员2562 人,其中持有拖拉机驾驶证2089 人,持有联合收割机驾驶证159 人。
建立了农机驾驶员培训阵地。按照农机驾驶员培训学校建设要求,以世峰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核心,建立了陇县世迅农机驾驶员培训基地,成为全县第一家农机化培训学校。
县与镇、镇与村、村与农机户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共与驾驶员签订安全责任书 3720 份。
农机安全“三率”稳步提升。2018 年末,全县在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4304 台,上牌率、持证率、检验率分别为90%、88%和65%。
农机安全形势稳定好转。2018 年,全县共发生农机安全事故16 起,未发生死亡事故,受伤2 人,直接经济损失2.6 万元。与2017 年相比,农机事故减少15 起,下降44%;受伤人数减少3 人,下降25 %;直接济损失减少3.2 万元,下降28%。
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考试扎实有效。严格执行2018年1号令《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管理规定》要求,全年考验合格拖拉机驾驶操作人员52 名,联合收割机驾驶操作人员11 人。
“平安农机”创建稳步推进。在2009 年被命名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的基础上,加大“平安农机”示范镇村创建活动。截至2018年底,全县已创建“平安农机”示范镇6个,示范村20个,示范户435 个。
当前全县拖拉机基本饱和,作业份额被压缩,收入大幅减少,极大一部分机械常年处于闲置状态,导致监管难度加大,检审验逐年下降。
全县共拥有拖拉机 4014 台,其中30 马力以上2495 台,30-50 马力以上1458 台,100 马力以上34 台;联合收割机290 台,其中小麦收割机270 台,玉米收割机20 台;全县畜牧养殖机械2395 台,其中铡草机2145 台,饲养机械90 台,挤奶机械64 台,青贮收获机械仅有3 台。
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每年机械化作业面积平均在22 万亩以上;玉米、烤烟、苹果、核桃等产业机械化程度偏低,玉米每年种植面积18 万亩以上,但机械化收割面积不足3 万亩;烤烟3 万亩,移栽、管理、收获基本还靠人工操作;秋粮作物机械化收获、粮食作物田间植保、农产品烘干、果园植保、奶畜生产等设施依然落后。
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偏少,只有9 家,达到市级示范社和省级示范社的仅1 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小、经管理落后,社会化服务能力较差。开展代耕、代种、托管服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仅4 家,托管面积不足2 万亩。
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规模较小,粮食种植类机械需求基本饱和,农机购买需求下降。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粮食种植收获类机械基本饱和;畜牧产业近几年虽有较大发展,但生产效益不佳;苹果产业在陕果集团的带动下种植规模逐步扩大,但新栽园较多,还没有收益。受上述原因影响,全县农机购买量大幅下降。
受新型农机研发、农艺生产技术标准、传统观念、生产经营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机、农艺融合度不高,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
围绕奶畜、苹果两大特色产业,优化调整农机购置补贴名录,真正把符合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群众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纳入购置名录,加大补贴力度。取消或降低通用型基本饱和的农业机械的补贴额度,通过政策调整减少资源浪费。
围绕“百亿乳都”羊乳产业,以和氏乳业为龙头,以家庭牧场、规模养殖场为主体,以羊乳产业全程机械化为目标,制订扶持政策,抓薄弱环节,补产业短板,全面提升畜牧产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围绕现代果业发展,发挥陕果集团的带动作用,加快果园机械推广应用力度,促进全县果业机械化上水平。
加大农机报废更新扶持力度,促进农机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农业机械普查,摸清全县报废农机数量。大力宣传农机报废补贴政策,加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力度,加快新型农机更新换代。
加快科研开发,研制一机多用复合型农业机械,提高利用率,增加农机户收入,推动农机事业发展。
制订扶持政策,加快培育新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整合农村闲散农机资源。通过资产盘活,重新配置,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发挥果业、畜牧业、种植业、农机领域专家教授、乡土人才的技术优势,围绕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制订与农机相适应的生产技术规范。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租赁承包、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形势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技术的集成创新,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技术标准化,农业机械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