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嘉盛(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72)
上海市作为以西式近代建筑为主要特征的代表城市,先后于 1989、1994、1999、2005、2015 年确定了 5 批共 1 058 处优秀历史建筑,其中楼地面是房屋的主要组成部分,起到保护楼(地)层结构,改善房间使用质量和增加美观的作用。与墙面装饰不同的是,楼地面与人、家具、设备等直接接触,承受荷载并受到磨损、撞击和洗刷,要求比墙面装饰层更高。
在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中,楼地面系统通常分为结构层、基层和饰面层。最常出现的楼地面饰面材料为木地板、水磨石、马赛克、花砖、缸砖、石材、水泥、面砖、方砖等。而楼地面基层构造主要有地垄墙木搁栅系统、夹砂楼板等构成。
地垄墙木搁栅基层是优秀历史建筑中新旧式里弄房屋和花园住宅的底层所采用的楼地面基层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在房屋底层增加地垄墙,将木搁栅放在地垄墙上。地垄墙木搁栅系统增加了底层楼面的导气和承重性能。
地垄墙用砖砌,一般一砖厚,少数地垄墙为半砖厚,视高度和房间宽度而定。地垄墙的构造与一般砖墙相同,只是基础较薄。地垄墙上有沿橼木搁放木搁栅。地垄墙一般有通风口便于通风减少地面潮气。
木搁栅的长度一般在 3.6~4.0m,其截面为方木,其截面尺寸通常为 50 mm×150 mm、75 mm×150 mm、75 mm×200 mm。搁栅的间距一般为 400~500 mm。方木搁栅的间距较大时,一般沿搁栅跨度每隔 1.2~1.5 m 设置一道剪刀撑,交叉钉在搁栅两侧,以防搁栅侧向弯曲变形和增强楼板层的刚度。
在地垄墙木搁栅基层中,山墙墙体边缘和地垄墙墙颈上有沿橼木,搁栅搁在沿橼木上或直接搁在地垄墙上。沿橼木整体和木搁栅底面一般会刷水柏油作为防腐防虫处理。
地垄墙木搁栅传统施工工艺流程为:排砖撂底→砌筑地垄墙→放置沿橼木→弹线→木搁栅安装。
在中期的石库门式里弄房屋中,由于水泥、钢架使用尚不普遍,有将浴室、厕所的楼板做成夹砂楼板,以达到防水的目的。从结构形式上来说,夹砂楼板本身是不合理的,但是作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其在历史建筑中普遍存在,具有现实意义。
夹砂楼板的构成一般是采用木搁栅支承,木搁栅截面一般为矩形,上铺钉企口板,在板上铺油毡或做沥青油毡(一毡二油或二毡三油),在上浇捣煤屑水泥、混凝土或矿渣三合土、钢丝网等复合材料,再用 1:2 水泥砂浆找平,找平后平铺硬性防水材料的面层。硬性防水材料一般采用磨石子、马赛克、缸砖等,以满足使用上的要求。另一种做法是在搁栅间用小搁栅托搁毛板,其他做法与上述做法相同。这种做法可降低层高,但较废料。夹砂楼板传统施工工艺流程为:基层处理→弹线→木搁栅安装→铺设毛板→铺沥青油毡→浇捣煤屑混凝土→水泥砂浆找平→面层铺贴。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中,旧式里弄房屋的木楼地板的用料以杉木、洋松为主。 新式里弄及一般住宅的木楼地板的用料以洋松、柳桉为主;其他的木材还有橡木、柚木、红木等。地板的铺法一般有三六九铺法、人字铺、鱼骨铺法等。花园住宅及公寓大楼的木楼地板用料是狭条的硬木地板,每块板宽度不超过 120 mm,侧面带企口,厚度一般在 12~18 mm,长度不一。老建筑木地板也常见小条拼花地板。地板有实铺和架空二种形式。架空双层铺设一般木地板下层有松木毛板,毛板一般采用松木,松木硬度高铺钉时钉入钉子不容易开裂。毛板厚度一般为 18 mm,宽度长度不统一。实木踢脚板厚度因踢脚板线脚形式不同厚度不一,平均厚度为 12~18 mm,高度一般有 150、200、250、300 mm 等规格。
地垄墙木搁栅传统施工工艺流程为:① 胶粘铺设:基层清理→弹线→胶粘木地板→净面细刨、磨光→油漆或打蜡;② 单层铺设:弹线→铺木地板→安装踢脚板、凸角线→净面细刨、磨光→油漆或打蜡;③ 双层铺设:弹线→铺毛地板→铺木地板→安装踢脚板、凸角线→净面细刨、磨光→油漆或打蜡。
水磨石地面也称磨石子地面,是以水泥为主要原材料的复合地面材料,其自古以来都是现场浇筑成型的楼地面装饰体系,本质上与早期古罗马、古希腊和古埃及使用的马赛克楼地面相类似,都是采用碎石混合砂浆或混凝土基层,形成仿大理石地板。
水磨石传统施工工艺流程为:基层处理→找标高→弹水平线→铺抹找平层砂浆→养护→弹分格线→镶分格条→拌制水磨石拌合料→涂水泥浆结合层→铺水磨石拌合料→滚压抹平→检查补撒骨料→试磨→粗磨→精磨→磨光→草酸清洗→打蜡上光。
马赛克是 Mosaic 的音译,又称锦砖或纸皮砖,是已知最古老的装饰艺术之一。马赛克的运用发源于古希腊,最早因为技术等原因,只是单纯使用黑色和白色进行搭配组合,到后来,为了更多元化地丰富作品,有人尝试着利用更小的碎石片,或自己切割小石头来完成一幅马赛克。数百年之后,马赛克慢慢变得很普遍,特别是到了罗马时期,罗马繁荣富裕的社会经济,使得马赛克的运用得到空前的发展。
陶瓷马赛克属于瓷质砖的范畴,是一种工艺相对古老、传统的马赛克,由各种不同规格的数块小瓷砖粘贴在牛皮纸上或粘在专用的尼龙丝网上拼接联构成的,单块规格一般为25 mm×25 mm、45 mm×45 mm、100 mm×100 mm、45 mm×95 mm 或圆形、六角形等形状的小砖组合而成的,单联的规格一般有 285 mm×285 mm、300 mm×300 mm 或 318 mm×318 mm 等。一般是家用比较多,因其耐用、光线柔和、不刺激,非常适合家庭温馨的气氛。
马赛克传统施工工艺流程为:清理基层、弹线→刷水泥素浆→水泥砂浆找平层→水泥浆结合层→马赛克铺贴→修理→刷水、揭纸→拨缝→灌缝→养护。
石材是一种有着巨大耐久性的材料,其力学性能优良。人类将天然石材作为建筑材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在古希腊文明时期,许多庙宇的修建用到了石柱和过梁技术。古罗马时期,建筑师们使用石材作为材料修建水道,将山泉引入城镇以解决其供水不足的问题。
工业革命时期之前,从石材的开采、加工到运输的进步极为缓慢,因受到材料本身和工具的限制,人们对于石材的使用局限在梁柱体系之中。工业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为石材这种古老的材料带来了新的生命,使石材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大量的建筑开始使用石材作为地面装饰材料。
石材地面通常是在地面结构层上先铺设砂浆基层或密实的砂垫层,形成地板的底层,这些底层材料起到了找平作用,有利于石材的铺贴安装;再在找平层上铺设石材,并采用砂、砂浆和水泥浆来填补石材之间的缝隙。
石材传统施工工艺流程为:基层处理→试拼→弹线→试排→刷水泥浆及铺砂浆结合层→铺贴石材→灌缝、擦缝→成品保护→交工前嵌缝、结晶(如需要)。
楼地面铺设砖的施工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将焙烧的黏土瓦作为建筑材料应用的时期,传统的安装方法是先通过铺设砂浆形成找平基层,再于此基层之上安装块砖。20 世纪初期采用空心的黏土瓦和柏油纸,将其置于木结构的楼地面之上,隔离砂浆中的水汽。之后施工方法也一直在不断演化。传统的块砖楼地面表层一般并不封闭,之上打上地板蜡作为保护层。
在近代历史建筑中地面缸砖、花砖和方砖作为地面饰面材料被经常使用。缸砖又称红地砖,用陶土为主要原料烧成用作铺筑地面的板状陶瓷建筑材料。方形或多边形,一般是暗红色,密实耐磨,易于洗刷,是用挤压法和干压法成型的,常用于近代历史建筑中室内外的地面。水泥花砖,即纯手工水泥花砖,又叫蜡画法水泥砖(Encaustic Cement Tile) 源自 18 世纪欧洲纯手工砖,其特点是图案、颜色丰富多彩,色厚润泽,耐用持久。经过时间洗礼,越发光滑润泽,质感细腻分明。花砖厚度比一般瓷砖要厚,共 3 层结构,分别为表面色料层、中间致密层和底部承压结构层,色料层比瓷砖的釉面层更厚,花砖的吸水率一般在 0.5% 左右。因此,铺完以后需要上一防水层,使其更耐污。
早在公元前我国就发明了陶器,而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陶瓷是以天然黏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的各种制品。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百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陶瓷品种。这些新的品种又被逐渐应用于建筑中。在近代历史建筑中地面缸砖、花砖和方砖作为地面饰面材料被经常使用,就是由此发展而来,其作为近代建筑装饰美学的表现形式之一熠熠生辉。
块砖传统施工工艺流程为:检验水泥、砂、砖质量→选砖→排砖→找标高→基层处理→铺抹结合层砂浆→铺砖→养护→勾缝→检查验收。
水泥砂浆楼地面又称水泥地面,是应用非常普遍的一种地面,一般是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砂子在现场配置抹压而成。其造价低、施工方便,但是不耐磨,易起砂、起灰。
水泥地面有双层和单层两种做法。双层做法是在楼(地)板基层上,先以 15~20 mm 厚 1∶3 水泥砂浆为底层。再以 5~10 mm 厚 1.0∶1.5 或 1∶2 水泥砂浆抹面、压光。单层做法是先在基层上抹素水泥浆一道做结合层,然后直接抹 15~20 mm 厚 1∶2 或 1.0∶2.5 水泥砂浆。双层做法可减少由于材料干缩产生裂缝的可能性。水泥地面在面层可做划线、压花等处理,增加美观性。
水泥地坪传统施工工艺流程为:基层处理→找标高、弹线→洒水湿润→抹灰饼和标筋→搅拌砂浆→刷水泥浆结合层→铺水泥砂浆面层→木抹子搓平→铁抹子压第一遍→第二遍压光→第三遍压光→养护。
本文列举的楼地面系统是上海市比较常见的几种类型。楼地面系统作为优秀历史建筑中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并不直接影响设计风格,却也与其相辅相成。只有在了解其历史与分类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读懂当年设计师的意图,为优秀历史建筑后续的保护修缮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