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祁,李明泉,邱 知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013;2.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长春 132000)
生态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其依托的主体类型丰富多样,涵盖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各类自然保护地、重点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林草专类园等。近年来,生态旅游产业规模增长较快,特别是以森林公园为依托的生态旅游,除了游憩功能以外,其森林保护、扶贫和环境教育等综合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挥,保护环境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
现有研究中:张路等[1]以北京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通过服务设计的方法来探索符合新时代背景下森林康养基地的发展路径;张昕欣[2]根据河北省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从国际、国内和省内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梁佳宁等[3]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从资源价值、服务管理体系、发展条件、环境品质构建指标体系对北京市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进行评价;贾天宇等[4]通过IPA分析法对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森林生态旅游满意度进行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立生态旅游路径的满意度提升策略;庞博等[5]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对西部地区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态势分析,指出各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胡天祥等[6]通过对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的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其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的建议;韩慧平等[7]基于SWOT模型,对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厘清普洱、西双版纳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总结两地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主要做法,提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提供参考。
1) 普洱。普洱森林资源富聚,覆盖率高,物种资源丰富,其中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蓄积量等均居云南省第一。普洱市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把森林康养产业列为重大民生项目,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统筹推进文化旅游、绿色农业、医疗服务、体育休闲等产业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以普洱森林景观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太阳河国家公园建设为重点,全面有效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建设普洱森林公园4处,分别是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小黑江省级森林公园、墨江国家森林公园和澜沧国家森林公园。2019年9月,普洱思茅区被国家林业产业联合会评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区。根据《云南普洱市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5)》,未来7年,普洱将构建“2个一级集散中心、2个二级集散中心、9个三级集散中心、3个四级集散中心”的森林康养空间布局,打造生态康养、资源保护、自然教育、种植养殖、农林加工、人文身心、健康养老、中药养生、医养科技、户外运动等10大特色森林康养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功能显著、设施齐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森林康养基地,构建产品丰富、标准完善、管理有序、融合发展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到2025年,建成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产业布局合理的区域性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森林康养专业人才队伍。
2) 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全州森林面积154.85万hm2,全州各级自然保护区(含保护小区)面积41.52万hm2(622.8万亩)[8]。众多的植物种属交错生长,形成了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苔藓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针叶阔叶混交林、竹木混交林、灌木林等复杂多样的植被景观。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观赏植物、野生动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西双版纳种类齐全、全天候和常年性的丰富旅游度假资源。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西双版纳大力实施生态旅游战略。自1990年起,西双版纳就开始了生态旅游探索。1993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设计》完成,同年成立森林旅游发展总公司,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从此正式起步。1999年,生态旅游管理所成立,专门负责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工作。2008年起,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试点建设国家公园,2009年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西双版纳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以热带沟谷雨林为依托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是该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生态旅游景点之一。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为主的西双版纳州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迅速,成为全州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体制从自建自管走向合作委托经营;经营效益呈良性增长,各景区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超过 2 000人,平均每年带动周边社区直接收益起过 6 000万元。
一是,坚持“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体制。在此管理体制下,实现对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统一保护、规划、开发和管理。主要做法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森林巡护力度,加强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积极开展社区共管共建;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国家生态定位监测系统,开展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探索多种经营模式;依法依规大力推进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森林公园各项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二是,设立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通过财政全额拨款设立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或森林公园保护管理所,负责各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统一设定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在履行好森林公园管护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湿地、自然保护地、古茶树资源的行政管理工作。
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根基。两地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生态资源的保护,倡导全程参与、全员保护,有效地保护了地区生态资源和环境。基本杜绝了滥砍滥伐、滥捕滥猎、乱采乱挖等各种违法行为;依法依规开展森林旅游和严格监管;积极开展社区共管共建,保护管理工作得到了社区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有计划开展科研监测工作。
根据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功能区结构布局和景观特征,结合当前旅游活动开展的特点与需要,从整体策划森林公园游憩、休闲、体验项目,重点发展七大类旅游产品体系。核心产品包括森林体验和森林康体养生旅游;基础产品包括旅游产品、森林观光产品、森林户外运动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辅助产品包括美食体验旅游、节庆旅游产品。此外,积极对森林公园内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保护和研究,开展相关的科研、科考及科普活动。
一是继续做好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研究。继续按照要求开展固定样地、样线的常规监测工作和重点植被、植物的监测与研究工作。二是加强重点保护植物藤枣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与中科院各所加强科研合作,有计划地开展藤枣的物候监测、藤枣的扦插育苗和组培研究等藤枣繁育方面研究,加大藤枣的巡护和社区宣传工作。三是野生动物的监测保护。加强与云南师范大学合作,开展野外红外摄影监测调查,初步监测和掌握野生动物数据和活动规律,同时也为资源保护、减少盗猎活动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四是继续做好国家森林生态定位站工作。与中科院昆明资源昆虫所共同开展定位站的观测样地维护和各种监测设施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工作,开展观测样地微生物的调查研究和观测的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的研究等。五是做好大样地的建设工作。与中科院昆明资源昆虫所协同做好大样地的设立和资源调查工作。六是协助完成其他单位进入保护区开展科研活动,加强科研活动的内引外联工作。
通过建立重大活动审核制,加强景区组织各项重大活动的审核和监管;建立安全生产督查制,通过综合检查督查,不定期抽查巡查,采取“自查自改、集中整治、巩固提高”等方式,督促景区部门做好森林防火、食品安全、游览车行车安全、动物安全、游客安全,加强安全监管,推进森林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智能化、现代化监控系统建设,着力构建集卫星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巡护系统、护林员北斗巡护系统于一体的技防体系。
普洱、西双版纳森林资源丰富,森林公园发展基础雄厚,生态旅游市场需求旺盛,生态旅游经营企业具备资金基础,参与积极性高,具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能力,但建设项目常遇到政策审批限制。生态旅游相关的基础建设项目存在住建、林草、规划等多部门管理情况,造成审批立项难、开工建设难的问题。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规划存在规划执行不到位、生态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等问题:1)部分国家森林公园周边开发程度深,公园逐步成为生态孤岛,保护形势严峻;2)森林景观资源和其它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大众娱乐和参与性项目较少,尤其是项目设置过程中,需进一步结合生态资源的优势进行开发和挖掘;3)部分森林景观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结合不到位,二者的融合度较低,民族文化项目中对于生态资源的利用程度有待提高。
森林公园所处地区原生态村落星罗棋布,文化资源丰富,但是生态旅游产品欠缺。特别是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文化发掘阐释不足,不利于游客深度体验民族村落“森林+文化”生活方式,民族村落旅游以跟团为主,走马观花,时间较短,带动能力有限。
森林景观中大量游乐设施的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森林保护压力大,与此同时容易导致旅游资源同质化问题,经济收益较差。在旅游设施的建设上,与森林资源相结合的主动性设计不足,难以让游客感受到森林所蕴含的生态气息。除此之外,在围绕森林公园进行宣传时,从森林特色上切入不足,森林风貌宣传缺乏系统性,信息内容单一,与森林相关的各种科普知识的展现性较差。
政府各部门之间应协调配合,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政府需牵头成立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管理工作小组,强化生态旅游发展中成员单位的协调和协作,保持政策的管控目标与项目评价之间的一致性。根据不同森林公园的景区价值、环境承受能力以及具体环境特点等科学评价生态旅游资源的承载力,进行分区管理。
针对性地增加一些非经济指标体系,实现软、硬指标相结合,长远发展与现实利用相结合、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生态资源优势,促进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生态旅游的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监控系统、反馈和校正系统,实现动态管理和自我优化。
在人文资源的开发的过程中,要重视和挖掘村域的非正式制度,具有完全靠地区场域内行为主体的自觉性来延续,一经形成便呈现出长期传承和缓慢变迁的特征,体现了当地的人文特色。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把传统融合到制度政策中,在地方职能部门的权责关系、责任归属等方面减少制度的执行成本,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中找到合适的路径。
从规划设计到日常宣讲,人才在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森林公园所在地区政府应当依托省级高等教育资源,专项或者定点培养高级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管理人才。建立森林生态旅游培训基地,强化规划设计,以森林资源为依托设置生态景观。对于本土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实行定期和专题培训。使从业人员具备向游客全面传递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理念,对旅游景区的文化和旅游特色进行深入宣讲的能力,帮助游客提升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中的体验感。
森林公园作为滇南地区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类型,在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注重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遵循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注重顶层设计,建立以自然观光体验为核心,以自然教育、森林康养为重要发展方向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以自然保护和生态教育贯穿生态旅游全过程,为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的开展提供方向和参考。
滇南地区森林公园集生物、水文、人文等景观与一体,地域特征明显,景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显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较大。滇南地区森林公园与周边的旅游地相比较,风格迥异,特别是与城市景观资源反差强烈,在旅游资源方面各有所长,能够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关系,共同组成滇南地区自成一体,独具特色的的旅游体系。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在促进其发展过程中应以生态保护为基础,通过旅游提升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的资本价值,充分发挥林业和草原等政府部门在推动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作用,达到提升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维护地区自然、文化环境平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目标。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必须转换思路,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