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马铃薯种植概况及提高效益的措施

2021-12-24 00:29
农业工程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主粮单产机械化

刘 晶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

0 引言

马铃薯具有耐旱、耐寒、适应性强等优点,是粮、蔬、饲和能源兼用的优质作物,在世界各国均有广泛种植。当前,全世界主要种植马铃薯的国家有140多个,种植总面积达1 833万hm2,总产量近3 000亿kg,主要种植国家有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和美国等。

我国是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最多的国家,常年种植面积533.3万hm2(8 000多万亩),总产量9 000多万t,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世界的30%和28%(2018年中国马铃薯大会数据)。马铃薯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缓解经济欠发达地区口粮安全、增进经济收入、平衡蔬菜供应、应急化高效救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农业部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将其列为我国第4大主粮作物。截止到目前,我国已筛选出30个马铃薯主粮化适宜品种并明确适宜加工主食标签,在原有品系基础上,新育成1个马铃薯主粮化专用品种、3个专用品系,攻克了醒发难、成型难、易断条等技术瓶颈,研制出3大类60余种300多款马铃薯主粮[1]。

我国马铃薯种植分布区域较广,遍布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不同,马铃薯产量、种植成本构成、经济效益也存在较大差异性,本文分析我国马铃薯各产区的情况及马铃薯种植成本的构成,提出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的措施,为各地推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提供思路。

1 我国马铃薯种植概况

马铃薯喜欢冷凉气候,块茎发育的适宜土壤温度是16~18 ℃,以不超过21 ℃为好,高于25 ℃时不利于块茎膨大。根据各地马铃薯适宜种植条件,我国形成了马铃薯4大主产区,分别为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西南一二季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2-3]。

1.1 种植区域分布

(1)北方一季作区。该区域是我国传统的马铃薯主产区,以种植种薯、加工原料薯、鲜食薯为主,主要包括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大部,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北部,以及宁夏自治区、陕西省北部、青海省、甘肃省和新疆自治区天山以北地区。

(2)中原二季作区。该区域是我国马铃薯的重要产区,以种植鲜食薯为主,地域上位于北方一作区南界以南,大巴山、苗岭以东、南岭、武夷山以北各省,主要包括河北省、辽宁省、山西省南部,山东省、江苏省、河南省、安徽省、浙江省和江西省。

(3)西南一二季混作区。该区域在我国马铃薯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保障我国马铃薯常年供应的主产区,主要以种植鲜食薯、加工原料薯、种薯为主,主要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湖南省和湖北省西部地区,以及陕西省安康市。

(4)南方冬作区。该区域以种植鲜食薯为主,主要包括湖南省和湖北省东部、江西省南部、广西自治区、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和台湾省等省(自治区)。

1.2 种植区域特点

(1)自然条件。我国马铃薯主要种植区域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马铃薯具有耐瘠薄、抗旱、喜冷凉等特点,可在偏僻、瘠薄和寒冷的高山贫瘠地区种植。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马铃薯60%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受制于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单产水平较低,2016年平均单产最高为17.85 t/hm2,与美国、英国、荷兰的单产平均水平44.30、43.8、43.61 t/hm2相比,差异显著。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马铃薯种植随着喷灌和滴灌设施增多,单产水平有明显改善,但多数地区仍受自然与气候条件的影响,单产增加处于徘徊状态,优势区域“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单位面积产量增长难以为继。品种抗逆改良和普及、栽培制度优化和抗旱设施、机械化提高效能的工程配套等措施,可以使我国马铃薯实现较大增产。

(2)社会与经济条件。我国马铃薯70%以上的种植区域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马铃薯种植不仅成为很多地区解决口粮安全的基本生存需求,还成为改善农民生活、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2 经济效益影响因素

2.1 经营收入

(1)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总体上趋于上升趋势。从我国4大主要种植区域来看,不同气候条件是我国马铃薯生产所具有的特殊优势,一年四季都有新鲜马铃薯收获,对均衡市场供应、保障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不同年份具有波动变化的特点,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6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86.6万hm2,总产量达到1.043 8亿t。

(2)种植模式优化,单产水平提高。各地探索出许多适合当地条件的栽培制度、种植模式,使得单产水平大幅提高,如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机械化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早春马铃薯地膜覆盖、小拱棚与大棚栽培组合栽培技术,秋马铃薯/免耕油菜、春马铃薯/玉米、马铃薯/玉米/甘薯间套复种或轮作模式,冬马铃薯高厢覆膜膜上覆土栽培模式等。

2000年以来,我国马铃薯单产最高年份是2018年,为4 718 kg/hm2;最低是2000年,为3 232 kg/hm2,整体水平维持在4 000 kg/hm2以上。2004年之前上升较快,2004—2010年呈波动趋势,2010年以后开始上升,趋势平稳,说明中国马铃薯种植水平整体提升,不同时期提高幅度不同[4]。

(3)售卖价格周期性波动,总体小幅增长。我国是一个以马铃薯鲜食为主的国家,在加工业还没有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马铃薯市场消费出现了结构性饱和现象,薯贱伤农时有发生,基本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但总体趋势呈小幅增长。2011—2020年我国马铃薯批发均价分别为2.00、1.73、2.43、2.25、2.13、2.39、2.12、2.16、2.40、2.62元/kg[5]。

2.2 生产总成本

马铃薯生产总成本是指马铃薯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所有要素的成本总和,包括土地成本和生产成本,其中生产成本又包括人工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等。土地成本主要包括流转地租金和自有地折租;生产成本包括由家庭用工折价与雇工费用构成的人工成本,以及由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构成的物质与服务费用。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生产总成本呈上升趋势。2001年,马铃薯生产总成本为8 247.6元/hm2,2016年上升至22 123.05元/hm2,增长2.68倍,年均增长17%。在马铃薯生产总成本中,土地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增长显著[6]。

3 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的措施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扩大支农惠农政策与良种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将马铃薯纳入其中,完善对马铃薯种植户的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探索建立针对马铃薯生产特点的地方性补贴制度。加大对马铃薯生产的支持力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把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等政策落到实处。增加马铃薯附加值,扶持马铃薯深加工企业发展。

3.2 加快种质资源建设

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但在马铃薯种质资源方面还存在专用型品种少、优质品种少、种薯生产基础条件薄弱等问题。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共审定和登记了818个马铃薯新品种(含国外引进品种),其中绝大多数为鲜食品种,而早熟优质特色品种,尤其是加工专用型品种较少,难以满足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和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今后,应大力发掘、选育优异马铃薯种质资源,如建立种质资源库、坚持种质创新、筛选和选育优质品种;同时,采取资源共享、开展科研联合攻关等措施,加快种质资源建设[7]。

3.3 大力推进全程机械化

马铃薯全程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是破解高强度劳动力短缺、生产效率和单产水平提升难、综合成本居高不下的有效措施。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包括薯种处理、土地耕整、基肥施用、杂草清除、起垄/覆膜/施肥联合播种、除草培土中耕管理、灌溉与施药管理、杀秧与秧处理、分段与联合收获等环节。国外发达国家早已实现了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我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起步较晚,截止到2018年,我国马铃薯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42.61%,其中,耕、种、收分别为68.99%、25.07%、24.99%,机播与机收是薄弱环节[8-10]。

根据各个主产区的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北方一季作区大力推广应用种薯宜芽切块机械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全程机械化作业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作业技术,以及贮藏和物流实现信息化管理。中原二季作区推广应用整地、带芽播种、覆膜或人工辅助型种植机械,解决小拱棚建造机械化难点,实现水肥一体化精细管理。西南一二季混作区推广适合高寒山区成片化地块的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使用适合于低山、河谷或盆地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机械化适用机具,广泛应用收获机械化装备,形成无人机植保作业服务模式。南方冬作区推广应用起垄、播种、覆膜、膜上覆土等分段与联合种植机械,优化和完善全程机械化的配套适应性、实用性、经济性。

4 结束语

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各地对马铃薯生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我国地域广阔,马铃薯各主产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发展策略,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种质资源建设、大力推进全程机械化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马铃薯高质高效生产。

猜你喜欢
主粮单产机械化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单产948.48千克!“金种子”迸发大能量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三主粮高质量发展科技研究之路知识产权获得
马铃薯主粮化
马铃薯将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