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市自然资源服务与行政执法中心,辽宁 新民 110300)
森林病虫害是林木在生长过程中,其它生物对树木的生长造成了影响,让林木出现枯萎或死亡等情况。森林病虫害具有极强的危险性,若是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容易在大面积范围内爆发,并且难以控制扩散情况。病虫害的出现直接影响了我国林业与自然生态的平衡状态,威胁了林业的持续性发展。病虫害具有频发性与危险性。并且林业病虫害的危害范围不断扩大也会增加防治工作的难度。其次,病虫害的危害性也在逐渐增加,尤其是我国林业种植过程中受到病虫害侵扰的林业树木面积不断扩大,会直接造成森林资源的恶化,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失衡。并且在此过程中,病虫害所出现的时间间隔也在不断缩短,同一时间段内,有着多种病虫害情况频发的现象。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为林业工程森林病虫害防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森林资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旅游业、制造业以及林业特色行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巨大。在此情形下,如果忽视病虫害防治工作,会严重破坏森林生物多样性,进而间接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发展,阻碍区域经济增长。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林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森林一旦爆发病虫害,首先影响的是林业资源,树木生长严重受限,严重的会导致死亡,久而久之就会威胁到整个林业生态系统。当树木出现大面积的死亡后,森林中的动物和植物失去了栖息地及食物来源,导致各类生物数量不断缩减。通过认真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则能够实现对林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完整性的有效维护。
森林资源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防风固沙,同时也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呼出氧气,有效改善空气质量,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森林资源在保持生态平衡及解决温室效应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起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以便于更好的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现阶段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正进入到关键的阶段,需要在防治的过程中对认知度进一步提升,对各方面的管理措施、管理方法不断加强,由此可以在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培训力度要进一步提升,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接受培训、指导,虽然有很多技术人员是科班出身,但是在学校学习和实地体验是两个概念,要求技术人员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对不同的病虫害样本进行采集,加强病虫害的深度研究,从生物角度对病虫害的构造和影响、繁殖方式等作深入的分析,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根源进行解决,避免因为不了解病虫害造成盲目防治的现象。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管控措施需进一步改良,尤其是在区域性的病虫害变化情况上做出新的解读,观察影响病虫害变化的因素,对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做出系统化的评估,同时在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自然环境的优化效果上定期的统计数据,与前一年的工作进行对比,促使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方式、方法得到改变,不要造成病虫害卷土重来的现象。
随着病虫害的高发问题不断加重,很多地方在防治工作的开展上开始从森林检测的角度来出发。有些地方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之所以很多年都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防治工作单纯的从病虫害角度来研究,并没有从森林的角度来研究,如果森林本身就有一些因素有利于病虫害的形成,但是在实际防治措施上没有做出整理和应对,此时单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但是因为源头没有得到处理,势必导致病虫害一次又一次的爆发。森林检测的目的就是要掌握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源头,对于病虫害的巢穴进行分析,坚持寻找到病虫害的虫卵孵化区域,研究孵化的条件,对虫卵、幼虫、成虫的变化过程进行掌握,由此就能够在虫卵应对、幼虫应对、成虫应对上按照不同的策略来完成,最终在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效益上更好的提升。森林检测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检测的项目,对于树木的栽培检测、环境湿度温度的检测、病虫害发生条件的检测共同落实,这样操作的好处在于不会造成信息的遗漏现象,同时可以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综合体系建造得到更好的成果。
对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化学方法已经不适合进行使用,虽然短期内化学方法很有效果,但是长期下来易造成环境污染,并且导致病虫害发生抗药性而效果消退,所以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控原则之下,现阶段主流是无公害防治。所谓无公害防治一般情况下可称为生物防治,这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防治方法,其见效比较慢,但是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可有效保护虫害天地,可起到持续控制病虫害的作用,但是若病害、虫害大流行,虫口密度高,生物防治是不可能迅速达到抑制虫害的目的的,可能会造成较大的损失,一般还需要配合化学防治来控制虫口,进而降低损失。但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来讲,一旦使用化学药剂,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后续影响,所以即便是要使用化学药剂,通常都会采取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控制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在保证防控效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农药的影响。
苗木引进过程中易携带病虫害,为目的林木带来新的威胁。为了杜绝病虫害通过此途径入侵,加强调运植物检疫工作极重要。首先,科学检疫实验中用到的树木,避免有害生物入侵,遵循“先评估,再审批”的原则,做好定点隔离、观察等工作。其次,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和复检工作,检测所调出和调入的树木是否能够带来一定经济效益。最后,及时了解国外当下及针对林木物种所存在的病虫害,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寻找治疗途径,努力创建无检疫对象苗圃基地。
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虽然消灭病虫是根本目的,但不能以牺牲林木的未来发展为前提,需要在保护森林原生态的基础上实施预防措施。因此,要注重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具有安全性高、维持生态平衡、控制病虫害的发展等作用,能够调控生态发展方向。其本质为生物自治,指通过引入与病虫害相对应的林木或物种,形成一种新的食物链。既能够减弱病虫害所造成的为害,又能丰富森林中的生物种类。此外,还要准确定位森林病虫害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并不是所有病虫害都需要被消灭,有些病虫害在树木生长过程中也有一定好处。要从生态学着手,实施可持续控制,减少生态、景观、经济上的损失,实施“相对防治”,才能在减少生态破坏的基础上,保证森林的经济效益。最后,进行科学设计,合理搭配树种。一方面,考虑树木的观赏性,另一方面,考虑病虫害的制约性,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的特点,实现天敌共享。
为了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必须要保证木材的品质,因此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就十分重要。在实际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部分防治方式并不能使林区内生物的多样性得到保障,因此需要不断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完善与研发。需要在保证林业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来展开造林工作,并进行正规化的经营。加强早期对树木病虫害的预防,以此来不断提升树木的抗病性。另外还需要依照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谨慎选择化学药物,降低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还需要依靠生物防治与机械化防治技术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与危害情况,以保护环境为基础条件来减少森林病虫害情况,从而达到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目的。只有不断展开研究、探索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才能够真正实现隔绝森林病虫害情况。
综上所述,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目前关键是要围绕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突出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警,通过高质量的监测预警,适时采取措施将病虫害在发生初期便控制住,在病虫害爆发时,采取必要的药物防治措施,以控制流行范围,降低损失,同时必须要采取封山育林、混交林营造等辅助方法,科学防控,不越生态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