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籽粒钙元素含量的研究进展

2021-12-24 06:03刘玉秀黄淑华王景琳张正茂
作物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种质籽粒小麦

刘玉秀 黄淑华 王景琳 张正茂,*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钙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矿物质元素。钙不仅是骨骼和牙齿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在人体中参与骨骼肌和心肌的收缩、神经反应、免疫吞噬等重要的生理功能[1]。全球约35亿人缺钙, 其中90%缺钙人群在非洲和亚洲, 缺钙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重大问题[2-3]。2012年我国居民人均钙摄入量为366.1 mg d–1, 不到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钙摄入量的一半, 且低于2002年388.8 mg[4]。缺钙可引起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病、小儿佝偻病等疾病[1,5], 其中仅缺钙引起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美国和我国每年需花费上百亿的医疗费用[6]。另外, 饮食中低钙摄入量与肾结石和结肠癌的风险增加有关[7]。

人类借助富含钙的食物、保健品或药品等进行补钙, 但依然存在投资大、覆盖面小和费用高等缺陷, 不能根治钙营养不良的问题。主食是一种最优安全的矿物质元素补充途径。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营养强化剂, 提高食品中钙含量, 如钙强化豆浆、钙强化橙汁和富钙饼干[1,8], 但提高了生产成本且覆盖面不广。生物强化是一种基于农业的改善人体营养的工具 。生物强化是通过遗传改良方法提高小麦籽粒的钙等矿物质元素含量, 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增加, 且不影响作物的农艺性状和口感特性[9-11]。粮食作物的生物强化是一种低成本、可持续和有效解决钙缺乏的方案[12]。

小麦是分布最广的世界性粮食作物, 为人类提供约20%的蛋白质和21%的食物热量, 是人体膳食钙的主要来源。小麦作为全球35%~40%人群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之一, 是矿物质元素生物强化的重要对象[13-14]。小麦钙生物强化对提高小麦营养价值,从而解决全球人口尤其是贫困地区人口由于钙缺乏造成的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 本文从小麦籽粒钙元素含量的遗传差异、影响因素、其与相关性状关系以及分子调控机理的角度, 综述其研究进展, 为钙营养强化小麦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与富钙小麦食品研究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小麦籽粒钙含量的测定方法

钙含量测定比较常见的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AAS)[15-1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法(FAAS)[17-18]、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19-20]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21]等。AAS方法具有快速、准确、不干扰等优点, 但需要繁琐的样品预处理过程[15]。FAAS方法, 样品的前处理是其分析结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高温灰化法是最常用的前处理方法之一, 具有消化完全、消化时间长和操作较复杂等特点; 而盐酸浸提法具有操作简便、污染少和处理时间较短等特点。以上方法均存在费用高、预处理过程繁杂、易受到污染、难于对育种材料进行大规模分析和筛选等缺点[13,22]。相比以上方法, X-射线能谱仪法具有快速、准确、不需化学试剂和提取等操作步骤等优点, 适用于筛选富含必需矿质元素的育种材料或测定籽粒各部位矿质元素(除H和He元素外)组成及分布情况, 但只能测定元素的相对含量, 需标准样品才能测定绝对含量[23]。近年来逐渐得到科研工作者关注的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 具有样品前处理准备简便、多元素同时测定、重现性好、准确度高等优点[22], 已用于分析育种材料的矿质元素含量[24],其中采用X-Supreme 8000 (Oxford Instrument plc,Abingdon, UK) 或 Bruker S2 Ranger (Bruker Corporation, Massachusetts, USA)仪器, 具有无损伤、低成本、高通量、高效率等优点[13]。钙元素不直接吸收近红外光, 但在植物体内与有机物结合使得钙元素可被近红外光谱技术(NIR)间接测定。利用NIR技术对大米、烟叶中钙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分别应用修正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MPLS)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建立了预测模型[25-26],可用于种质资源的快速测定和筛选。在试验和生产中, 测定小麦籽粒钙含量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测定方法。

2 小麦籽粒钙含量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2.1 小麦基因型间籽粒钙含量的差异

小麦籽粒钙含量受基因型、环境及两者互作的显著影响, 但基因型效应远大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27-30]。不同基因型小麦种质籽粒钙含量的变异范围较宽, 基因型间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库的 262份种质籽粒钙含量变异范围为290~976 mg kg–1[19], 北方地区主推小麦品种为317~653 mg kg–1[28], 黄淮麦区小麦骨干种质为40.79~954.80 mg kg–1[31], 豫北地区主栽小麦品种为376.23~693.73 mg kg–1[32], 长江中下游地区主推小麦品种和部分国内外引进小麦品种籽粒钙含量介于242.66~620.51 mg kg–1[16]。山农 483×川 35050 构建的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钙含量范围为 317~737 mg kg–1[33]。中国15个小麦主要种植区以及俄罗斯等 7个国家小麦种质籽粒钙含量分布范围为139.18~676.04 mg kg–1[34]。欧洲小麦品种籽粒钙含量变异范围为288.2~647.5 mg kg–1[30], 葡萄牙小麦种质为 381~496 mg kg–1[3], 美国小麦种质为 242~765 mg kg–1[29], 巴基斯坦小麦种质为 295~455 mg kg–1[35]。土耳其农家种籽粒钙含量为340~685 mg kg–1[36], 其硬粒小麦品种为290~685 mg kg–1[37]。山羊草属(AegilopsL. species)颖果钙含量高于普通小麦籽粒, 野生一粒小麦、二粒小麦和斯佩耳特小麦籽粒钙含量高于栽培种品种, 是富集钙的潜在种质资源[38]。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籽粒钙含量低于面包小麦品种[39], 变异范围为 21.6~167.2 mg kg–1[21]。有芒小麦品种籽粒钙含量高于无芒小麦品种[40]。彩色小麦籽粒钙含量高于普通白粒小麦[41]。通过测定分析, 筛选到了一些高钙含量小麦种质, 如徐麦856[28]、豫麦 47[28]、郑麦 9405[28]、NP164[16]、地方品种 47[36]、Eyyubi[40]等, 可作为当地优良的高钙含量种质资源材料供育种利用。然而, 如何进一步评估和拓宽这类种质资源, 并借助遗传改良的方法生产富含钙营养元素并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粮食, 这也成为作物科学和国际营养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2.2 小麦籽粒不同部位钙含量的差异

小麦籽粒和糊粉层中均富含钙元素, 胚乳层中钙含量比皮层和糊粉层低,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各部位的钙含量存在遗传性差异[23,42]。钙含量在麸皮中最高, 变异幅度最大; 籽粒中次之; 面粉中最低[16]。籽粒钙含量是面粉中的1.11~2.31倍, 麸皮钙含量是面粉中的 2.83~8.70倍, 麸皮钙含量是籽粒的1.48~5.48 倍[16]。

2.3 农艺措施对小麦籽粒钙含量的影响

在石灰性土壤中施用钙肥氯化钙可促进小麦干物质形成, 增加穗数和籽粒产量, 显著增加整株钙累积量, 但对籽粒钙含量无影响[18]; 但在酸性淋溶土中施用石灰, 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钙含量[43]。无论氮肥施用量如何, 接种巴西固氮螺菌可增加小麦籽粒钙含量[44]。施用腐殖酸(85%腐殖酸)显著增加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 随着腐殖酸施用量增加,显著降低小麦籽粒钙含量[45]。施用基于氨基酸的生物刺激素(AminoPrim和AminoHort)有助于提高小麦籽粒钙含量[46]。小麦与绿豆、大豆、秋豆轮作, 其籽粒钙含量增加; 随着施氮量增加, 小麦籽粒钙含量增加[47-48]。然而, 也有研究发现小麦等前茬作物对冬小麦籽粒钙含量无明显影响, 施氮肥对籽粒钙含量无影响[49-51]。叶面喷施较高浓度硒酸钠降低了小麦籽粒钙含量[52]。土壤施用锌肥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钙含量[53], 但喷施叶面锌肥(ZnSO4·7H2O,0.3%, w/v)降低了小麦籽粒钙含量[54]。剪叶遮光可提高小麦籽粒钙含量, 但降低了单穗钙产量[55]。与传统栽培方法相比, 地膜覆盖、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降低了旱地小麦籽粒钙含量[56]; 与施氮量较高的常规栽培相比, 少耕(覆盖耕作和免耕)和降低施氮量对小麦籽粒钙含量增加效应更好[57]。有机栽培管理,尤其是不施可溶性肥料, 并没有引起小麦籽粒钙含量的急剧增加[58]。此外, 集约化种植制度提高了小麦产量, 但同时降低了其营养品质, 籽粒养分钙含量低[59]。

3 小麦籽粒钙含量与其他性状的关系

3.1 小麦籽粒钙含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

由于过去的小麦育种目标过分集中在产量和抗逆性改良, 忽视其籽粒矿物质元素含量,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育成的小麦品种籽粒矿物质含量较低[3]。小麦籽粒钙含量与千粒重、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29],但也有研究发现小麦籽粒钙含量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37]。幼苗发育的第一阶段取决于种子中矿物质元素的含量[60]。二价钙离子(Ca2+)调节和控制与光合作用相关的气孔运动, 加速糖分运输, 增强光合效率[61]。

3.2 小麦籽粒钙含量与品质和其他矿质元素的关系

测定不同小麦品种(系)籽粒钙含量和品质相关性状, 发现籽粒钙含量与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和沉降值之间呈正相关, 但无显著性[20]。小麦籽粒钙含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锌含量、铁含量、硫含量、磷含量、镁含量和锰含量呈显著正相关[21,29,37-38,62-63]。

3.3 小麦籽粒钙含量与其生物有效性影响因子的关系

禾谷类作物(小麦、水稻等)籽粒中含有一些影响钙元素生物有效性的抗营养因子, 它们不仅能与钙形成螯合物, 而且通过调控机制能调节钙的吸收、转运以及在籽粒中的重新分配, 其中植酸是最主要的抗营养因子, 降低了钙的生物有效利用率[64-65]。小麦籽粒中钙主要以植酸盐螯合物形式存在, 在自然界中无法自行降解, 只能通过植酸酶分解为低磷肌醇衍生物和无机磷酸盐, 才能被人体加以有效利用[13,66]。植酸在作物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含量在籽粒中保持在一定水平[67]。因此, 提高植酸酶活性可能是提高钙吸收利用率、解决钙含量缺乏问题的重要途径。

3.4 小麦籽粒钙含量与面粉钙含量的关系

小麦籽粒钙含量高, 面粉钙含量也高, 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16], 说明从籽粒钙含量高的小麦种质材料中有可能选育出面粉钙含量高的小麦品种。小麦磨粉即去除麦麸制成精粉。小麦粉的加工精度越高, 所含的麸皮和胚芽越少, 营养价值越低。利用生产线上取得的各系统小麦粉配制成不同出粉率的面粉, 发现当出粉率为35%~70%时, 面粉中钙含量保持一个较低且稳定的含量; 但当出粉率高于80%时,其钙含量明显升高[68]。利用布勒试验磨粉机制备面粉, 随着出粉率的提高(66%~78%), 小麦面粉钙含量无显著变化[69]。因此, 在不影响面粉食用品质和加工品质的前提下, 适量降低面粉的精度, 提高面粉出粉率, 进而提高面粉中钙营养元素含量。

4 小麦籽粒钙含量调控的机制研究

4.1 小麦籽粒钙含量积累的生理基础与遗传机制研究

高钙型植物具有较高的钙富集能力, 其地上部分在低钙含量土壤中可维持较高的钙含量; 低钙型植物反之亦然[70]。蒸腾作用、导管壁上的阳离子吸附及组织水势的变化影响植物体内钙的运输和分配。尽管在细胞内钙转运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迄今为止, 籽粒中高钙含量积累的分子基础研究报道很少[61]。小麦籽粒钙含量主要取决于根系吸收、体内运输和再分配以及在种子中转移和积累等过程[71]。这些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很可能受到多个基因控制, 使得钙在籽粒中的积累是一个复杂的多基因现象。随着灌浆进程的推进, 小麦籽粒钙含量和钙累积速率逐渐降低, 但籽粒钙总量逐渐提高; 叶片和叶鞘钙不能向籽粒转运, 籽粒钙主要来自于根系的转运[72]。钙在韧皮部迁移水平显著影响其在籽粒中的含量和位置, 而钙在韧皮部移动性差, 不易到达籽粒胚乳, 部分残留在小麦籽粒种皮上[53]。到目前为止, 对小麦籽粒中钙含量转运、积累的生理基础与遗传机制还不是很清楚。

4.2 小麦籽粒钙含量基因定位研究

近十年来, 随着营养基因组学的发展, 营养生物学科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进步。在营养隐形饥饿日益严重的时代, 必须利用谷物的营养特性来开发具有新营养价值的谷物[59]。从目前育种目标来看,利用常规育种策略已培育出许多具有多种营养丰富特性的潜在品种。然而, 小麦传统育种技术主要通过表型性状对基因型进行间接选择, 需要丰富的育种经验和较长时间; 同时籽粒钙含量性状受多因素影响, 选择效率低。基因组学辅助育种就为营养生物学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分析是解析小麦矿物质含量性状的有效方法, 广泛应用于作物数量性状遗传研究。利用QTL分析能有效检测与小麦籽粒钙含量的相关基因位点, 从而提高富钙小麦育种的效率。目前, 关于小麦籽粒钙含量的基因定位研究较少。Peleg等[73]通过连锁分析定位到9个控制籽粒钙含量的QTL, 位于1A、4A、6A、2B、4B、5B、6B和7B染色体(表1), 解释表型变异1.0%~21.0%; 除了4B染色体, 位于其他染色体上的QTL均在所有环境中检测到; 6B染色体上的QTL位点同时与钙、锌和铁含量相关; 7B染色体上的QTL位点同时与钙、籽粒蛋白质含量、钾和锰含量相关, 说明这些QTL同时可用于改良籽粒钙、锌、铁、钾和锰含量。Shi等[74]在1A、2A、7B和2D染色体上定位到4个控制籽粒钙含量QTL (表1), 解释表型变异5.8%~14.0%; 在1A染色体上检测到的QTL, 其遗传距离位于10.1~10.9 cM之间, 这与Peleg等[73]报道的QTL (5.0~58.7 cM)的异同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在7B染色体上检测到的QTL (0~9.7 cM)与Peleg等[73]报道的遗传距离位于15.2~30.8 cM之间的QTL不同。Alomari等[30]以353份欧洲小麦品种为材料, 对籽粒钙含量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共发现485个与籽粒钙含量显著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 分布在除3D、4B和4D以外的所有染色体上, 其中在2个环境和BLUE值(阈值为−log10(P-value≥3))中均与籽粒钙含量显著关联的标记位于2A、3A、5A、6A、5B和5D染色体上(表1); 在这6条染色体上与籽粒钙含量显著相关的SNP位点附近找到了41个与钙吸收或转运相关的候选基因。植物钙转运蛋白已被证实了可增加胡萝卜等可食根的钙含量[75]。在2A和6A染色体上检测的位点与Shi等[74]和Peleg等[73]报道的不同。Bhatta等[21]通过对123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种质的籽粒钙含量进行全基因关联分析, 在3A、6A、7A、1B、2B、3B、6B、2D和3D染色体上发现了15个与籽粒钙含量显著关联的SNP标记(表1), 解释表型变异2.7%~21.5%。由于所用群体(RILs、DHs或自然群体)、标记不同(AFLP、SSR、DArTs、90K)或准确位置信息缺乏或IWGSC RefSeq v1.0以外的其他版本参考小麦基因组使用, 在3A染色体上定位的QTL与Alomari等[30]、6A染色体上定位的QTL与Peleg等[73]和Alomari等[30]以及在2B、6B染色体上定位的QTL与Peleg等[73]的异同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Shen等[63]在RILs群体中发现了位于4B染色体上调控钾、钙和镁含量的QTL位点, 但没有定位到控制籽粒钙含量的QTL。以上研究仅限于初步QTL定位水平, 尚未有精细定位的研究结果, 也不清楚调控小麦籽粒钙含量的基因是什么。钙依赖性蛋白激酶(CDPKs)作为植物细胞中钙浓度变化的关键传感器, 在小麦中鉴定出20个CDPK基因[76]。近年来, 在拟南芥、穇子(finger millet)和水稻上有关籽粒钙含量的研究较多,不仅开发了用于检测籽粒钙含量的EST-SSR标记和SSR标记[77-78];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调控籽粒钙含量基因, 如CAX[61,79-80]和TPC、CaMK、EcCIPK基因家族[59]。相对于籽粒钙含量, 小麦籽粒中铁、锌、硒元素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较快, 不仅QTL定位研究较多[11], 而且还成功克隆到一个提高籽粒蛋白质、铁和锌含量而对产量无影响的基因GPC-B1[81]。

表1 小麦籽粒钙含量QTL的汇总Table 1 Summary of QTL detected for calcium content in wheat grains

(续表 1)

4.3 小麦籽粒钙含量根际工程研究

钙是以钙离子形式从小麦根系进入小麦根部,然后再转移到地上部分(如种子)。农药和化肥的长期持续使用, 土壤肥力和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 最终导致作物养分利用效率低下[59]。根瘤菌和内生菌是一组重要的农用土壤微生物区系, 根据功能活性分为生物化肥、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植物根际生物修复剂和生物农药[59,82]。根际工程主要是借助生物介质即促进植物生长的根瘤菌和内生菌等来提高作物养分利用效率, 其中根瘤菌可直接通过辅助营养同化(如钙等必需矿物质)或调解作物激素含量, 减少各种病原菌及其毒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59]。研究发现生物接种不同内生菌通过提高土壤肥力、细胞伸长和改变重金属胁迫下土壤矿物质的生物有效性来刺激矿物质获取、生物量增加和植物加速修复。

5 问题与展望

5.1 籽粒富集钙元素小麦种质筛选与创制

自绿色革命实现以来, 小麦单产明显增加, 也导致了必需矿物质营养元素含量大大降低, 即“稀释效应”[3]。随着人们对矿物质元素在人类健康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 相关的生物强化项目在国内外相继展开。小麦籽粒中含有钙等各种具有重要生理效应的功能性因子。选育和利用富钙小麦品种是克服钙元素缺乏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而籽粒富集钙元素小麦种质资源的筛选、研究与利用是富钙小麦育种的重要基础。小麦籽粒钙含量在不同基因型间存在明显差异, 这为富钙小麦新品种的筛选及选育提供了广泛的种质资源和空间。现有的大多数高钙含量小麦种质筛选研究仅在一年或一点开展的, 因此还需在不同生态区, 进行多年多点鉴定试验, 筛选出籽粒钙含量高的小麦品种(系), 为富钙小麦育种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 为合理选配亲本提供参考。同时, 以高钙含量种质材料为基础, 对各地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代表性品种进行多种方式的改良, 创制出中间材料, 为富钙小麦新品种培育提供优良的育种材料。

5.2 常规育种技术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提高小麦籽粒钙含量

人类所需的营养, 主要依赖于植物性食品, 即从主粮作物可食部分获取足够的矿物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必不可少的营养素。通过农艺生物强化或常规育种技术增加主粮作物的矿物质元素含量, 仍是全球科学家的一项艰巨任务。尽管已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仍未达到预期目标。为了使作物最大程度地吸收养分并将其转移到不同的经济器官, 科学家们定制并实施了一些生物强化策略, 但在当前的农业和环境问题上, 这些方法并不十分有效。

小麦籽粒是最重要的经济器官, 其籽粒钙含量与小麦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 是品种选育和品质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遗传改良途径进行小麦钙营养强化, 需要常规育种技术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加快育种步伐, 提高富钙小麦育种效率。生物技术主要包括QTL定位分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其研究思路是在种质资源筛选的基础上, 利用目标性状的分离群体, 通过QTL作图鉴定, 获得与控制小麦籽粒钙含量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并对控制籽粒钙含量QTL进行精细定位和功能分析, 克隆到控制小麦籽粒钙含量的主效基因, 最终培育出抗逆、广适、高产的健康型小麦新品种。目前, 选育并推广种植了锌生物强化小麦品种Zinc Shakti、Zincol 2016[11]和富锌小麦品种中麦175[28]。

5.3 富钙小麦食品开发利用

随着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和医疗保健意识增强,人们对作为主粮作物的小麦提出了新要求, 其品质营养状况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尽管食物供需稳定增长, 但世界上大部分人口尤其发展中国家人口仍无法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营养, 且这些食物总体营养成分较差[59]。因此, 选育富钙小麦新品种的同时, 还应改良富钙小麦食品加工工艺和开发富钙小麦食品。除了铜元素外, 所有矿物质营养元素主要存在于小麦麸皮和胚芽中, 因此生产生物强化面食需使用全麦粉[83]。富钙小麦加工成全麦粉或将其全麦粉与精制面粉配粉制成健康营养食品, 以提高钙元素的生物有效性, 这在缺乏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中或贫困地区显得尤为重要。钙含量在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存在差异, 因对富钙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分别进行加工和食品开发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麦胚可直接工业剥去、压片后制成富钙营养食品。胚芽可制成矿物质营养元素丰富的胚芽超微粉。麦麸可制作纤麸食品或直接作为掺粉提高食品中钙含量。

猜你喜欢
种质籽粒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山西省主推小麦品种籽粒形态性状分析
吉林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第一批)
山东省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第一批)
籽粒苋的饲用价值和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