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综合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

2021-12-24 03:20杨伟涛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脊柱炎针法证候

杨伟涛

(许昌市中心医院 风湿免疫科,河南 许昌 461000)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中轴骨骼的慢性炎症和病理性骨生成为特征。其炎症初发部位多为骶髂关节,进而累及整个脊柱,常导致进行性、不可逆的结构破坏[1]。该病后期可出现脊柱弯曲变形,乃至强直僵硬,致残率高达15%~20%[2],在我国AS的患病率可达0.35%左右[3]。临床症状以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为主,病变部位常先发于骶髂关节,后逐渐累及脊柱、外周关节甚至出现关节外症状。AS好发于年轻男性,呈明显家族聚集性,早期症状不具特异性,易误诊漏诊,目前临床上尚缺乏高效的治疗措施,病程迁延日久,常导致不可逆转的脊柱强直,致畸致残率高,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5]。临床对于AS的治疗,主要依赖非甾体类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及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的毒副作用明显,生物制剂对AS具有显著疗效,但价格昂贵,临床使用有一定限制。近年来,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手段的针灸疗法,在AS的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AS属中医“腰痛”“痹病”范畴,古人称之为“鱼背风”“竹节风”[6],因肾督亏虚、寒邪深侵而发病,故以补肾强督为治疗大法。本研究采用养筋强督汤联合立极针法督灸治疗,取得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12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肾虚督寒型AS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n)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AS纽约诊断标准[7]制定:①腰痛、晨僵3个月以上,活动时改善,休息无改善;②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③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2009年《实用中医风湿病学》[8]中AS肾虚督寒型中医辨证标准:腰骶、脊背冷痛,得温痛减,晨起僵硬,脊柱活动不利,俯仰受限,关节游走性疼痛,腰膝酸软,畏寒喜暖;舌淡暗或淡胖,苔薄或白,脉沉弦或细迟。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症状;②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③依从性好,能配合完成本研究;④自愿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AS晚期患者;②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或其他风湿性疾病的患者;③有胃肠、心脑血管及肝肾等脏器严重原发疾病的患者;④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⑤妊娠及哺乳期患者;⑥精神异常不能正常沟通者;⑦对本研究所用药品或艾灸过敏者。

脱落及剔除标准:①自行退出;②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③临床资料不全;④依从性差。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治疗 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557,0.25 g),第1周 0.25 g/次,3次/d;第2周 0.5 g/次,3次/d;第3周0.75 g/次,3次/d;第4周及后期1.0 g/次,2次/d。嘱患者饭后服用,连续治疗8周。

1.4.2 治疗组治疗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养筋强督汤联合立极针法督灸治疗。养筋强督汤:党参15 g、白术10 g、茯苓20 g、炒白扁豆30 g、川萆薢15 g、枸杞子20 g、桑寄生20 g、怀牛膝15 g、狗脊20 g、炙甘草6 g、枳壳10 g、黄芩10 g、酸枣仁15 g、夜交藤20 g、珍珠母20 g、柴胡15 g、白芍15 g、丹皮10 g、连翘10 g,水煎至400 mL,早晚分两次温服。共16剂,治疗8周。立极针法:按以下顺序取穴针刺,太白穴(左)、支沟穴(右)、支沟穴(左);具体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太白穴、支沟穴均斜刺0.5~1寸,针具采用0.14 mm×40 mm针灸针(苏州天协针灸器械有限公司)缓慢刺入,进针的同时施以捻转手法,平补平泻,手法轻柔,不要求酸、麻、胀、痛等感觉,刺入需要的深度后留针60~70 min,期间不行针,仅要求患者安静休息,缓慢呼吸;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8周。督灸:取约4 kg新鲜生姜打碎成泥,滤去多余水分,嘱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充分暴露背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取纱布覆盖患者整个背部,均匀放置备好的生姜泥,沿大椎至腰俞穴平铺于患者脊柱正中到两侧旁开3寸左右,厚约3~5 mm,四周用特定督灸器具固定,将事先备好的艾柱(直径为2 cm,高3 cm)沿督脉及膀胱经置于姜泥上,自上而下点燃,待全部艾柱燃尽后更换2次;施灸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以温度适宜且不灼伤皮肤为度,每次督灸90 min;每周1次,连续治疗8周。

1.5 疗效观察

1.5.1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指标改善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脊柱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s,VAS)、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e index,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躯体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BASFI)水平。

临床症状指标:治疗前、治疗8周后仔细测量、记录患者指地距(cm)、枕墙距(cm)、Sehober 试验(cm)、晨僵持续时间(min)。

中医证候积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9],主证为腰骶、脊背疼痛、脊柱活动受限、晨僵,依据严重程度分别计0、2、4、6分;次证为关节肿胀、作冷、外周关节疼痛、腰膝酸软、乏力、肢体困重,依据严重程度分别计0、1、2、3 分。总分由各项评分累计相加所得,得分越高,病情越严重。

VAS评分:范围0~10分,0分表明无痛,10分则表明剧烈疼痛,得分越高,疼痛越严重。

BASDAI评分:由6个项目构成,如疲倦程度、脊柱痛、僵硬程度、晨僵时间、外周关节疼痛及肿胀情况,计0~10分,分数越高病情越重,≤4分表示疾病缓解,>4分表示疾病进展。

BASFI评分:对患者10项日常生活动作的完成度进行评分,要求患者独立完成穿袜子或衣服、弯腰拾物、高处取物、登上12~15级台阶、完成一整天的家务或工作等,采用0~10分制,得分越高功能越差。

ESR、hs-CRP水平:在患者接受治疗前1天及治疗结束后的第2天,分别采集患者空腹状态下的肘正中静脉血5 mL,其中ESR采用魏氏法进行检测,hs-CRP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检测。

1.5.2 疗效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进行疗效判定:显效:腰骶部晨僵及疼痛消失,症状改善明显,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较前好转,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中医临床证候评分减少<30%。

1.6 统计学方法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指地距、枕墙距、Sehober 试验、晨僵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指标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VAS、BASDAI、BASF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BASDAI评分、BASF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BASDAI评分、BASF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脊柱痛VAS、BASFI评分、BASDAI评分比较 分)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ESR、hs-CRP水平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ESR、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ESR、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ESR、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ESR、hs-CRP水平比较

2.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4%,高于对照组(71.7%),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AS)的治疗,西医常采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联合抗风湿药物(DMARDs)治疗,效果较好,但其远期疗效以及副作用还有待观察,同时由于该疗法治疗费用较高,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0]。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属于“龟背风”“竹节风”“骨痹”“肾痹”“腰痹”等范畴[11],《内经·素问》中有“肾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头”“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等说法,就病因病机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多因肾精气不足,督脉失于充养,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平素饮食不节及情志失调,木郁乘土,均使脾胃功能受损,腐熟运化水谷失常,滋生痰湿,留注筋骨关节,使腰背部经络气血运行受阻,阻滞日久,则出现腰脊强痛,俯仰不能,筋骨不利,甚则痿弱不用[12]。故中医认为应补肾强督以治其本、蠲痹通络以治其标。

本研究以补肾强督、扶阳固本作为治疗AS的总则,采用养筋强督汤联合立极针法督灸治疗AS。养筋强督汤方中予枸杞子、桑寄生、怀牛膝、狗脊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以固养先天之本,党参、白术、茯苓、炒白扁豆、川萆薢益气健脾,淡渗利湿,补益后天之脾胃,恢复脾胃之运化,脾健则痰湿自除,“气凝则痰凝,气顺则痰消”[13],故用枳壳疏调中焦气机;湿邪郁久则化热气阻,故用黄芩配枳壳清热化湿而行气;酸枣仁性平、甘酸,为滋养心肝安神助眠之要药,与夜交藤相须为用,则养血安神作用更强;珍珠母质重性寒,入肝、心经,可平抑肝阳兼镇惊安神;柴胡、白芍为疏肝养肝的常用组合,肝气得舒,肝阴得养,则肝性自柔,肝阳上亢;阴虚而血热,故佐以丹皮清热凉血;连翘透热转气,使血分之热从气分而解[14]。诸药同用,共奏补肾健脾祛湿、滋阴养血安神之功,达到医病医人、整体调治的目的[15]。立极针法为左常波教授首创,又称立基针法[16]。此针法取穴精简,搭配巧妙: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原穴,属土经土穴,为补土最强之穴,能运化水谷精微濡养周身,维系生命之基础,同时阴土具有包容、内敛之性;支沟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经穴,属火经火穴,为相火;三焦通于命门,能调动先天命门之火敷布三焦,为生命之根基;太白属阴土经之真土穴,土主纳化,静以守位,伏火之力极强,能使激发之阳气作用更加持久。两穴相配,能调动命门之火,温补脾肾阳气[17]。针刺时不追求酸、麻、胀、痛等针感,在不用手法强刺激,使患者放松的情况下,能更好地激发人体经气,释放生命潜能,调动机体自身修复能力,以重立生命之根基,达到病愈的目的[18]。督灸取穴多为大椎至腰俞穴,或包含膀胱经第一、第二侧线,故施灸面广、灸火力大、温通性强、起效迅速,具有一般灸法无法企及的作用。督脉循行于后背正中,背为阳,诸阳经皆与督脉相交会,“督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能调节全身阳经气血,主导一身阳气功能活动[19]。因此,该综合疗法可补肾强督、温养命门,使得阳气周流、生生不息,从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20]。

本研究结果表明,养筋强督汤联合立极针法督灸治疗肾虚督寒型AS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患者在指地距、枕墙距、Sehober试验、晨僵持续时间等方面改善明显,中医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BASDAI评分、BASFI评分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同时可降低AS患者的ESR、hs-CRP水平。ESR与hs-CRP作为评价疾病活动度和病情轻重程度的主要指标,在AS的病情发展和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8]。综上所述,本研究验证了养筋强督汤联合立极针法督灸治疗AS的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脊柱炎针法证候
萧山地区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复合证候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候、体质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晨僵、腰痛须警惕强直性脊柱炎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核磁共振对布鲁菌性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的鉴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