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移与远古南极文明灭亡之谜(上)

2021-12-23 04:29嵩夜优
奥秘 2021年12期
关键词:陨石坑陨石遗迹

[日]嵩夜优

发现冰层下的陨石坑

格陵兰岛是位于北极圈的世界最大岛。这里80%的土地在海岸附近,海拔1500米,内陆地区则被厚达3000余米的冰层所覆盖。

近几年,在格陵兰岛冰床之下发现了巨大的陨石坑,被人们称为“海华沙陨石坑”,地点位于格陵兰岛西北部,海华沙冰河之下。据推测,其直径约31公里,深度达320米。此外充分考虑到当地气候环境的影响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土壤侵蚀现象,故该陨石坑在形成初期可能更为庞大。

从规模上看,造就该陨石坑的陨石在穿过大气层时的直径大约为1200米,重约110亿~120亿吨。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陨石坑形成的时间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久远,极有可能是在一万两千年前到一万五千年前之间。

此外,这颗陨石在进入大气层后很可能在空中分裂成了两块。为什么会这样呢?

2018年,在海华沙陨石坑的附近还发现了另一个巨大的陨石坑,其规模与海华沙陨石坑相似。早在发现海华沙陨石坑之前,就发现了有纳米碳、铱等只有因天体撞击才会在地表形成的物质广泛地散落在这片区域中。因此,附近是否发生过彗星撞击,或者在空中是否有巨大的陨石破裂导致碎片四散等类似的问题一直被提出。

“新仙女木期”发生了什么

问题的关键在于冲撞发生在约一万两千年前。这一时期,地球刚刚结束了末次冰期,开始逐渐变暖。然而不知什么原因,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附近突然再次开始寒冷化,温度骤降。这一神奇的时期被称作“新仙女木期”。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剧烈的温差变化呢?

由于岁差运动等因地球转动导致的温度变化无法完全解释这一现象,因此有人指出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天体撞击,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发现能够证明这一点的证据。不过,当时确实出现了巨大陨石撞击的证据,且有证据显示陨石分裂成了两半并撞击了地表。

这次撞击或许正是恐龙灭绝的导火索。毫无疑问,它比落在尤卡坦半岛附近的陨石更大。海啸,火山喷发,大火灾,纳米碳、铱等四处散落,在地球表面的很多地方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惊天异变。某种飞向地球的天体或许也会产生超常的重力。

最好的例子就是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1994年,这颗彗星分裂成几块,以双星的形式撞击了木星。但是与其实际体型相比,撞击的力度过于强大了,简直称得上是颠覆常识的案例。

分裂成双星的彗星,我们自然会认为他们含有大量的核心物质,这些核心物质被彼此的重力拉扯,成为产生引力波的原因。这会带来超乎想象的冲击和破坏,形成海华沙陨石坑的陨石同样分裂成了两半,自然具有同样的破坏力。无法想象这种情况会对地球这样的小型天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地轴发生倾斜难以避免,更简单地说,就是发生了极移!

发生极移

有许多科学家认为,陨石的撞击无法完全解释新仙女木时期发生的气温剧烈起伏的情况。当时在短时间内势必发生了两次巨大陨石撞击地球的事件。反过来说,这也成为了末次冰期的气温变化并非单纯由陨石撞击造成的根据。

除了格陵兰岛和冰岛,在其他地区都没有发现二次撞击的痕迹。因此有观点认为,陨石二次撞击可能是落入了海中。但这需要一个解释,那就是极端水蒸气的产生导致温室效应。

理论上来说,无论地球曾与多么密集的小行星带接近,在概率上,都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两次巨大陨石的坠落现象。然而在现实中,陨石确实坠落了,并导致气温急速下降。

陨石突袭后,为什么会发生剧烈的气温变化?会不会是因为地轴的移动?也就是地轴发生了极移呢?

印加遗迹发生不可思议的10度偏差

右图是近年以筑波大学为主的团队对印加文明某个遗迹进行扫描后的图像。因为颠覆了一直以来的旧观点而一度被热议。

研究小组认为,这一遗迹至少是10世纪以前的产物。而且说到底这只是对作为城镇而形成的遗迹上层建筑群进行慎重测定的结果,在其下方,至今还沉睡着古代建筑群。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建造巨型建筑物时都必须在东西南北某個方位确定某个参照点。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以自然界中某个标记为基准,也无法保证那就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必须从“0”的状态中画出一条直线,使建筑物有自己的前后左右的基准线。即便在现代,这也需要相当高超的测量技术,更何况是在十几世纪以前。

众所周知,印加文明拥有着高超的天文学知识,并且反映在他们的宗教观上。如:在建造公共设施时,必须正面朝向春(秋)分当天日升的方向或者日落的方向。但是在这座遗迹中,却完全找不到这一特征,而是有大约10度的角度偏差。

难道是他们的宗教观没有反映在建筑物上?并不是,大型设施中明显建有祭坛,在这里肯定会进行某种宗教仪式。那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只有一个。

也许是在某一时期,地轴比现在倾斜了约10度左右,而正是在那个时期确定了遗迹的基准点。那些崇尚古代遗迹的人们,为了重现过去的遗迹,在此基础之上历经数个世纪又打造了一个这样的城市。

著名的皮利·雷斯的地图也佐证了,来自其他历史文物所显示出的这一奇妙的角度偏差。

远古地图中的偏差

皮利·雷斯地图制作于奥斯曼土耳其时代。由于绘制了在当时尚不为人知的南极洲大陆的一部分、只有在冰河时期才露出的地形,而被认为是第一级的先史遗产。

这张地图上有一些古老的独创之处,记载了原本是亚历山大大帝时代的地图。但地图究竟从何而来,至今无人知晓。

令人惊讶的是,与现在标准的世界地图相比,这张地图中绘制的南美洲大陆明显偏移了10度。如果将印加遗迹覆盖在这偏移的角度上,就能完美地面向东西南北方向。由此看来,在创造这张地图的时期,南美洲大陆东西南北的角度确实倾斜了10度。

那么,角度偏移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巨大陨石撞击的时代、新仙女木期正好与之吻合。

另外,在南美洲大陆的另一侧,同样也有显示角度偏移的遗迹,这是著名的印度尼西亚古努巴东遗迹的空中图像,以及从近处拍摄的照片。正如图所示,遗迹本体以正方形为中心建造了精密的构造物,可以看出,这一遗迹的建造者在数学知识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但是,遗迹本身为什么还是倾斜了负10度呢?同样是10度,为什么是负值呢?

那是因为古努巴东遗迹大概位于南美的背面。古努巴东遗迹有一万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也有观点认为是两万四千年。也就是说,是建造于巨大陨石撞击之前。因此,如果是因为新仙女木期的极移导致地轴移动了10度的话,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努巴东遗迹在方位上会有负10度的偏移了。仅仅将其归为巧合,显然不太合理。

因此,这些遗迹角度的偏移或许是新仙女木期发生极移而导致方向偏移的确凿证据。

不同文化圈的存在

新仙女木期的南极点并不在今天的南极大陆上,也许是在太平洋的某处;而北极点据推测则是在今天的格陵兰岛海岸附近。以纬度来说大约为10度;经度上也产生了几度的偏移。一旦认可了极移的推论,那么关于今天基本全是沙漠的伊拉克附近诞生了世界最古老文明——苏美尔文明,之后登上《圣经》舞台的原因等,似乎也解释得通了。

左图是新仙女木期以前地球大陆的形状,并显示了赤道所在。如果这张地图准确无误,就能解释很多历史谜题了。

首先是在西伯利亚,生长在温暖地区的草残留在冰冻猛犸象的胃里和口中。如果西伯利亚地区曾比现在更为温暖,那这一发现就不足为奇。

纵观全世界,虽然陆地被冰层覆盖,但由于被冰河阻隔的暖流未能到达极地方向,而是被滞留,因此可以预测,面向大海的地区依然维持着温暖的气候。

而提起冰河期,或许很多人都会想到古人披着毛皮、在冰雪中追逐猛犸象的景象吧。不过从仅存的历史文物就能知道当时的生活并非这般景象。

在世界范围内出土的属于那个时期的文物中,有数量众多的鱼钩。能够钓鱼就是那一地区本身属于温暖地区的有力证据。另外,由于地球全部的水以冰的形式留在了极地,人类生存的区域可以享受到海水温度上升和热量不因对流而流失的保温效果。其结果就是,温度变化较少,生活环境较为舒适。

曾多次发生大洪水

编写了著名的《提迈奥斯》和《克里特阿斯》的柏拉图,这样描述过亚特兰蒂斯:“你们只有一次关于大洪水的记忆,那样的大洪水在过去曾多次发生。每一次,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们,几代人都在不懂得文字这一表达手段的情况下离世。你们从未注意到此事。”

在这段记述中,究竟包含了多少事实?

新仙女木期的海拔較今天要低数百米甚至千米。如果在那些海岸线附近有多个和我们差不多或更高级的文明,突然被极移的大灾难所侵袭。根据陨石坑的数量可以得出,那些文明至少连续承受了两次以上的巨大陨石撞击,环境突变不可避免。

大规模的大陆火灾、地轴偏移、席卷全世界的海啸一一发生。无论拥有着怎样的先进文明,也绝对无法逃离这种前所未有的天地异变。所积累的东西全部消失,人类文明不得不重新来过。当然也会遗留下为数不多的文明遗产,然而这些东西在历经数代人之后也会逐渐消失。

这才是巨大陨石撞击带来的巨大灾难。上一个时代的文明痕迹被抹去殆尽后残留下的,是持续了1000多年的令人绝望的黑暗世界。

没有光明的1000年到来

令人绝望的黑暗世界——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比喻。事实上我们的祖先曾经不得不在漆黑一片的世界中转移居住地点。

巨大陨石撞击发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啸、火山喷发等灾害在某种程度上逐渐平息。这一时期估计长达100年。尽管如此,人类依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因为太阳光无法到达地面。

这一点可以通过新仙女木期的气温曲线图和被称作“黑垫层”的地层来确认。这一地层中含有纳米碳和铱等因天体撞击而产生的特殊物质。这一时期至少也有1000年之久,长一点的话超过了2000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黑暗一直持续着,而且不仅仅是黑暗。无论是赤道还是地球上其他地区的气温都不是人类宜居的温度。因此人们不得不搬至气温相对稳定的洞穴、人造庇护所等地生活。人类必须建造家畜的生存空间、确保用水的水井、做饭用的通风口等设施。如果人口增加,还必须进行扩建。

在这个地球上真的留有这样的东西吗?是的!那就是土耳其的卡帕多奇亚遗迹。

让我们从可扩建性、保温性、保证水源和食物等方面,来看看卡帕多奇亚的地下城市。

在可扩建方面,可以看到在中间层重新挖掘水井的痕迹,为了维护水源,还留出了人可以下去的空间。此外,分别建造了居住区和家畜饲养区,充分保证了庇护所的功能性。

水源方面是将地下水作为水井来使用。利用水泵效应产生的压力将内部的空气排出,以获取外部空气的空气循环系统等也都是人造的。卡帕多奇亚的水路并不分割上水道和下水道,而是将上游的水作为饮用水,将下游用作家畜等的排水道。

的确,恐怕在这黑暗的1000年间,世界各地都挖掘建造了这样的庇护所,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世界范围内,有很多传说都讲到空中没有了月亮,连星星都看不到的时代。在美国土著和古代阿兹特克文明等传说中,也有祖先居住在地下世界的故事。北美洲霍皮族的神话传说中讲到,人们被一位名叫索克南的神明驱赶。那位神明,先是试着用火,接着用冰,于是人们不得不逃往地下。

与光明一起到来的大洪水

《旧约圣经》中记载,神说:“要有光”,于是世界开始形成。这极具暗示意义。

世界被封闭在一片黑暗之中,在历经了似乎永无止境的黑暗的1000年后,太阳的光芒再次出现,对于人类而言,这简直如有神助。于是,他们逐渐走出地下,走向外界,在大河流域和海岸线附近再次开始新生。

当时的海拔和新仙女木期以前相比应该没什么变化。

那么在地轴倾斜的状态下,太阳的照射角度没有发生变化,会发生什么呢?新产生的极地与旧的极地都会产生冰盖,从而形成极其不稳定的双层冰盖结构,这一情况不仅仅局限于极点附近。世界范围内的高地估计都会产生这样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太阳光再次长时间照射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原本是极点的冰盖,由于受保温效应影响,并不会一下子就融化,但在极移之后变暖的地区,冰盖则会迅速融化。

大概在数十年的时间内冰盖会发生融化和蒸发,并在空气中变成水蒸气聚集在一起。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二氧化碳、甲烷等,进而带来温室效应。结果就是,极移前的极地地区的冰在达到一定临界点后,也逐渐开始融化。现在南极的极点位于大陆上,但是在发生极移前,极点是在海面上。就这样,海平面也上升到了现在的高度。

这件事通过《旧约圣经》等也可以得到佐证。神虽然创造了世界,但为了重置世界而引发了大洪水。也就是“诺亚方舟”。

在苏美尔神话中也流传有神明创造了世界后,通过大洪水重置世界的故事。是的,在新仙女木期之后,因这样的大洪水,人类文明再次消失。

人类得以生存的原因是什么?

新仙女木期在地球上发生的事情,堪称“启示录”中的末日,或者比之更甚的大灾难。

从类人猿诞生起约200万年,乃至智人诞生起约20万年——这漫长的时光,可以说是最接近全人类灭绝危机的时期。

事实上,在此期间有很多动物都灭绝了。猛犸象和大型剑齿虎自不必提,美洲骆驼和美洲马等相较而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高的动物也灭绝了。可以看出,在新仙女木期不仅是对人类,地球上所有生命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存续至今呢?

《旧约圣经》中,诺亚建造了方舟,让所有的动物成对乘船,从而在大洪水中得以生存下来。苏美尔神话中,有一个名叫鸠什特拉的人得到了神明恩奇的启示,提前做好了应对大洪水的准备。

这些传说在很大程度上应该都反映了真实的事件。因为名叫恩奇的神明在掌管智慧的同时,还是地下世界的水神。人类被迫在地下生活的1000多年间,一直在祈祷黑暗的时代结束。在这一愿望终于成真后,人类返回地面,可仅仅数十年到数百年间又遭遇了大洪水。

也许有人以某种形式讲述了这些故事,这些故事则变成了诺亚和鸠什特拉的传说。

是谁将这持续了数千年的环境巨变告诉了后世之人呢?正是本文第一部分中提到的存在于一万两千多年前的文明的继承者们。

他们是亚特兰蒂斯文明圈之中,拥有与神明同等能力的人们。这种能力其实就是科学能力和技术能力。

那么,他们的智慧与科学能力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答案将在下期揭晓。

猜你喜欢
陨石坑陨石遗迹
南极为何多陨石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科学家在黑龙江新发现陨石坑
陨石坑里藏着什么
陨石猎人
惊艳!可可托海的地震遗迹
陨石
幸运陨石
方外观遗迹旧照
一种基于陨石坑拟合椭圆的着陆器位姿估计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