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静萍,阎红琳,曾 智,刘 琳,任家材,何惠华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病理学已经进入数字病理学的时代。病理信息系统(path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PIS)、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和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CS)的无缝融合为病理质控、科研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平台。以远程数字影像传输为主的远程病理会诊网络与服务体系也通过信息化将病理学推向资源共享的新时代。本文重点介绍信息化建设在病理科医疗、教学、科研、员工培养、耗材管理、绩效考核及远程会诊中的重要作用,以促进病理科的发展。
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因此病理质控尤为重要。目前的PIS涵盖了病理检查从标本接收、取材、包埋、切片、诊断到标本归档的每一环节,可实现对病理检查的全流程记录,因此在病理制片、病理诊断、报告时间管理、室内质控及档案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1]。
1.1 信息化建设在病理制片工作中的作用PIS与HIS双向对接,采用全程条形码技术对住院患者或门诊患者标本进行病理编号,实现患者信息与病理数据共享,方便病理科取材、蜡块、切片的三相核对。同时,条形码的唯一性,可避免很多错误的发生,减少人为误差。PIS在病理技术相关的登记工作站、取材工作站和制片工作站均设置有操作人员、操作时间、过程描述的信息录入,所有制片过程信息化管理,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环节均需通过审核确认后才能转交至下一步进行操作。因此,制片的每一环节均有记录和追踪,从而实现对病理检查全流程的监控,保证了制片的准确性,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2-3]。诊断工作站下达的重切、深切、免疫组化、特染、分子病理等医嘱也会与病理各技术工作站链接,进一步保障病理制片工作的持续改善。
1.2 信息化建设在病理诊断工作中的作用PIS在诊断工作站设置有诊断人员、诊断时间、诊断描述的信息录入,可对诊断过程全流程质控。PIS具有诊断报告审核功能,对于诊断经验较少的医师,报告在初诊医师阅片诊断、主诊医师阅片复查审核后才能发出,有效防止了误、漏诊[1]。病理诊断不是孤立的,其需要结合临床资料进行诊断,特别是在取材标本较少的情况下,通过PIS与PACS、HIS连接,病理科可以获取患者在本院的病史资料、临床相关的B超、CT、MRI、胃肠镜图像等检查结果协助诊断。如一个肠镜活检组织,镜下只看到几个高级别的异形腺体,诊断风险较高,若临床肠镜结果提示环绕肠腔,有溃疡的肿块,可以直接诊断为腺癌;若肠镜结果提示息肉样改变,则不可直接诊断为腺癌,应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局部高级别;建议临床医师选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1.3 信息化建设在病理报告时间管理中的作用病理报告时间控制主要用于限定大标本、小标本、特殊标本以及快速冷冻切片的报告时间。由于病理科的工作流程多,大标本至少需要3天时间出结果,但临床有床位周转率的要求,希望尽快得到结果,有了信息化管理,审核医师审核报告结束后就在系统中上传病理报告,PIS与HIS连接,临床医师可以立即查看病理结果,节省了时间。因此,PIS大大缩短了病理报告的周转时间,让临床至少提前半天时间获取病理结果,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1.4 信息化建设在病理室内质控中的作用PIS对病理全流程中的各项操作均有时间记录、人员记录和评价记录,系统的查询统计功能可协助统计各种质控指标,如整个科室或不同员工的工作量、切片优良率、病理报告3天/5天发出率、快速冷冻报告30 min发出率、快速诊断与常规诊断符合率、细胞学与组织学诊断符合率等,从而根据统计结果分析问题,探讨如何进行质控[2,4]。PIS的全流程监控便于科室及时发现问题、查找问题,例如快速病理切片诊断需要时间质控和准确性质控,而时间质控又受取材时间、制片时间和诊断时间控制,PIS可将每个操作的时间精确到秒,因此很容易统计每个操作的具体时间,当冷冻报告时间超过30 min后,可以很容易分析是哪个步骤出现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质控管理。
1.5 信息化建设在病理档案管理中的作用PIS实时记录了所有与患者有关的基本资料、简要病史、临床诊断、病理诊断等信息,结合其查询、统计功能,方便了病理档案的信息化。其不仅有助于解决传统纸质档案检索受场地限制、对人力和物力投入要求高的局限,提升病理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效率,同时有效地实现了医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5]。
病理资料是病理学科研与教学的良好素材,而病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方便了查找、分析和进行数据的再挖掘。其收藏分类功能可满足病理医师对罕见病例或疑难病例的标记和分类,查询统计功能设定了各项查询关键词和参数,可根据研究方向自定义查询相关病例并导出病理数据库用于科研或教学。不同癌种或分类的病理数据库可以结合临床治疗加影像学信息,实现多专业汇集,相互协作课题研究;也可以以本单位为一个研究中心,或多中心联合构建病理研究大数据平台,实现病理资源共享,通过临床和病理的规范化结合改变临床实践,提高病理的研究范围和效率[3]。一些典型病例的教学切片可以通过数字化全切片扫描,保留清晰恒定的数字化图像,从而建立信息化的教学切片库,随时读取,用于室间交流和病理教学。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病理数据库还是教学切片数据库均对患者的标本及信息有保密义务,需严格遵循本单位伦理委员会的要求,仅用于学术交流或教学使用。
3.1 信息化建设在病理科员工培养中的作用(1)技师考核:利用PIS可对病理检查过程进行全程信息化管理,落实每个员工工作量统计及切片质量评价,与员工工作能力息息相关,同时与绩效考核挂钩,促进技师进一步做好切片质量[2]。(2)医师考核:信息化系统通过设置初诊医师初诊、主诊医师复核的双签体系记录各级医师的诊断及复片结果,对于量化各级医师的诊断能力、强化医师诊断的质量具有较大意义[2]。例如住院医师在开始签发病理报告阶段由于诊断经验的欠缺,往往需要在上级医师(主诊医师)指导下进行双签,随着诊断能力的提高,病理诊断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已能够独立解决,可以单独签发报告,通过统计不同住院医师的阅片总量(由单独签发的切片和上级医师指导签发的切片总数构成)和单签的病理报告的比率,可以量化不同住院医师的诊断能力,有的放矢的提高培训质量。此外,从病理标本接收到病理报告发出,涉及环节众多,信息化系统的条码化管理能够责任到人有证可寻,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3.2 信息化建设在病理科耗材管理中的作用PIS联合HIS、耗材物资管理系统可将病理科的工作量与试剂耗材支出进行比对,统计病理科各项收费、耗材支出,从而计算耗材比,方便科内每月及年底成本核算以及衡量收支情况。例如免疫组化的成本核算是通过统计某段时间内免疫组化的工作量、免疫组化试剂的出入库量、试剂单价来计算一张免疫组化切片的成本,若成本明显高于其他医院的平均值,再分析如何控制成本。
3.3 信息化建设在病理科绩效考核中的作用合理公平的绩效考核对员工的劳动积极性起重要作用。信息化系统需要客观地统计每位员工的工作量,尤其要精细化计算不同种类的工作量,因为不同种类的工作“含金量”不同,不同工种的绩效核算也不一样。本科室PIS可精确统计每个医师单签、双签的报告量以及不同种类的诊断工作量,如常规切片阅片量、冷冻切片阅片量、细胞学阅片量等,也可统计每个技师不同种类工作量,如常规大标本切片量、小标本切片量、冷冻切片量等,这些均是绩效考核时的重要参考数据。
PIS、HIS和PACS主要是基于单位局域网内的信息化系统,随着网络化与现代化的发展,数字化远程病理会诊网络与服务体系已成为现代病理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化远程病理会诊首先对切片进行数字化全切片扫描,再通过信息化网络平台和远程病理系统传输图片,病理医师在计算机网络终端进行病理诊断,实现远程专家会诊、远程教学等。信息化的远程会诊方式可有效解决基层医院病理诊断难的问题,切实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基层百姓就医获得感,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优质病理资源下沉,发挥上级医院对基层医院的技术和服务支持作用[6]。
自2016年3月我院率先组建湖北省首个以县级医院为主体、以“互联网+术中冷冻远程会诊”为特色的远程病理会诊中心,并结合临床、管理、科研齐帮扶的“专科联盟”模式,现已与13家基层医院开展远程会诊服务,实现近4 000例会诊,准确率达99.7%。通过远程会诊,促进了很多基层医院外科的发展,提升了基层医院诊疗实力和综合水平。例如有些基层医院的病理科由于未开展快速冷冻切片检查工作,流失了很多患者,我们医院协助开展远程会诊后,该院乳腺、甲状腺、卵巢的手术患者逐渐增多。除此之外,远程病理会诊也帮助本科室进一步突出专科优势,扩大我院在全国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患者来院进一步就医诊治。
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大环境下,病理科的信息化势在必行。病理信息化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开展室内质评、保证医疗质量、辅助科研教学、培养员工成长、降低耗材支出、评估绩效考核、开展远程会诊,促进病理科有序管理、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病理科的信息化仍需要不断完善,以更好地服务病理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