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小英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新中国的职业教育走过了70年的历程,又恰逢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最好年代,因此,国内各类高职院校都铆足劲地抓教学、促改革、谋发展。纵观现代高职院校的类型教育(即职业教育)的实施途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方面进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新时代的中国教育提出了“五育并举”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协同并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就贯穿了“五育并举”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增强综合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源于德育实效性不足的现实,也是党和政府对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要求。一个朝气蓬勃的有为青年,除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具有乐观、诚信、友爱、助人的优良品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国人的道德品质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德育教育尤为重要!“九年义务制教育”中要明确“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职业技术教育”中更要明确“三全育人”、“德、技”双熏的育人目标。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基础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立足根本。
“职教20 条”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双高计划”确定的总体目标是,到2035年,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并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尽管各类高职院校的教育类别有异,且专业设置不同,但在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下,职业教育的基本结构和目的还是类同的、一致的,是学校实践教学、社会专业培训、企业生产技术服务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各高职校大多建立了以专业方向为导向的教师工作室、“非遗”工作室以及大师工作室等,并由此引进各类校企合作项目。建立“专业方向”为特色的教师工作室“教、研”互进的体系,教师牵头学生参与,师生共同参与本专业的“校企合作”工作,与企业能手、行业高手切磋和探讨新技术、新工艺,服务于企业的技术攻关、学校的专业建设、师生的教、科研工作,并为学院学生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而不是一种教育层次,担负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大赛引导各职业学校坚持类型教育发展定位,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体制,全面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开展技能大赛作为破解难题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技能大赛作为行业发展风向标的作用,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以赛促学,推动职业学校紧跟产业发展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技能大赛”是探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之一,它不仅提高了参赛选手的职业技能,而且能让本专业的教学水准、教师水平以及学生能力有质的飞跃。教师将带赛中掌握的关键技能运用到实际的专业教学中,科学分析专业学情,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健全备赛、参赛为导向的“训、赛”一体的机制,能有效提高师生的职业技能,能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更能凸显区别于同类院校的鲜明特色。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曾说过,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做准备”,最终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由此证明“职业教育”对社会、对企业、对个人的重要性。“职教20 条”中明确要求,建立国家技术技能大师库,鼓励技术技能大师建立大师工作室,并按规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支持技术技能大师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联合攻关。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和世界青年技能日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特点与自身优势,要拓展“非遗”技艺传承“匠、新”并举的领域,充分挖掘“非遗”宝库,将能工巧匠引进课堂,将传统技艺传授学生,使学生能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又能结合当今社会的市场需求与时代特征进行专业的技术改进与创新设计。
“职教20 条”指出,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建立合理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理、实”共建的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推动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使广大师生爱国爱校、诚信敬业、吃苦耐劳,在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中尽职尽业、不断突破。勉励师生勤学苦练、高专高能,走出校园走进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推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并进。推动区域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其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6]。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仍需在“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方面下足功夫,攻坚克难。各类高职院校在有效进行以上五个方面的类型教育的实施途径尝试的同时,要总结各自的职业教育的经验,在不断探索与改革的基础上,方能走出具有新时代风貌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