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周丽蓉认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文学思维。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最大特征就是让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通过揭示事物生成的含义,唤醒阅读者贴近人性本质的情怀。譬如《西游记》,低年龄段的孩子会好奇于其中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重读西游记,能够读到其中角色的成长历程,能够读到一个团队每个人扮演着不同角色,这就让儿童从仅凭兴趣阅读的天性阶段过渡到将经典发散到生活的理性思考。
因此,周丽蓉表示,新课改背景下,“素养”是语文学科的关键词。我们不断倡导整本书阅读,即是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学生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基础,形成适合于学生自己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性。首先我们要为学生找到阅读的途径,要让他们带有目标地阅读,学生有了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才会有一个方向,更容易把握作品的内涵与精髓。其次,课堂的教学課时有限,教师在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时,要注重教学设计,筛选最容易共情的人物、故事、情节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有限课时,通过兴趣引导学生将阅读延续到课外。
对于现在中小学整本书阅读的开展,存在诸多难点。周丽蓉认为,语文教育者在阅读上首先应该意识到自己身份的转变,区别于语文爱好者的阅读,要重视结合目录、课标等去读,能够筛选出作品中的教学点,进行教学设计。其次,整本书阅读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也应该引导和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唤醒并引导他们理性支配自己的思辨意识。然后,要注重读写转化,这是整本书阅读的基本原则,阅读的根本指向都是朝着“读写共生”这个方向,要将学生的阅读积累内化为自己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