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丽
辽源,意为辽河之源。辽河分为东、西两源。东源发源于吉林省辽源市境内,西源发源于河北省。作为一个城市或地区,辽源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长白山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低山丘陵地形。辽源是满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及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在石器时代后期,便有人类活动,现在市区人口一百一十多万,面积五千多平方公里,是梅花鹿之乡、琵琶之乡、二人转之乡、农民画之乡、剪纸之乡、棉袜之乡。
辽源以其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成为周边地区消遣娱乐的好去处。
这几年,我去了辽源三次,每次去,或能感受东辽河的奔放与雄浑,或能感受鴜鹭湖的温柔与涟漪,或能站在龙首山上,俯瞰东北最大的古老道观,仰视魁星楼的雄姿,还能了解魁星楼里,辽源市博物馆带来的历史知识。
第一次去辽源,是二○一五年十月,从长春出发,开了九十余公里,来到鴜鹭湖花海,但由于已是深秋,多数花都已凋零。无奈,去了离花海只有几公里的红叶岭与在辽源市的鴜鹭湖,之后又去了辽源市区内的龙首山公园。
红叶岭的门票,可以让车驶入。我驾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小心沿着缓坡,按照路边的指示牌爬上去,左拐右拐,来到红叶岭的坡上,那里有一个用很多整根原木排列作“地板”的停车场。我们将车停好,走到坡顶,可看到不少披满红叶的枫树,也许正值午饭与午睡时间,这里显得很幽静。往坡下望去,山下的村子在太阳的照耀下,也似乎在懒洋洋地睡觉,看不到几个人,还能看到已经被掰掉玉米后,只剩植株的玉米地。我们在长得好看、叶子红彤彤的几棵枫树前,用手机拍了照,便开车下山,去往十几公里外的下一个目的地——鴜鹭湖。
鴜鹭湖在花海的西南方向,约十公里左右。开车沿着弯曲的农村公路转个大弯,不到半个小时,便开到鴜鹭湖大坝的东面。停下车,看到了广阔的湖水,泛着不尽的涟漪。湖北面,有大片的树丛,树丛后面,应该是我们来时的公路,而在湖南面,鴜鹭湖大坝靠着的一边,有一些钓鱼的。湖坝南面的路边,有农家乐鱼宴馆,听来自辽源市区的游客说,这里的鱼很贵,所以没有去吃。时间还早,我之前在网上看到辽源市区龙首山的魁星楼,是亚洲最大的塔檐式建筑,所以临时决定去那里看看,沿途又一路打听,还没到市区的时候,便见到了魁星楼高耸的塔尖,魁星楼与网上的照片一样,不过感觉稍微黑了些。看到它,如同看到了灯塔,车向它驶去,就能开到目的地。
进了辽源市区,来到龙首山下,看到龙首山南坡,在一片道观的簇拥下,巍峨的魁星楼耸立在山顶。魁星楼始建于清代,后来被火焚毁,现在看到的是二○○○年重建的。山南坡上,坐落着一个道观,那里一片青砖黛瓦,是几十间朝阳面的供奉之所与道士的住宅区,其中夹杂着石阶、天台、回廊、砖壁。这个道观,面朝山下一路之隔的东辽河,走进山门,看到数座巍峨的道观,还有通往山上的两侧石阶与道观前香炉散发出的袅袅香烟。这里可从两侧石阶,分别去往不同的祭拜场所与道士居住地。我们拾级而上、蜿蜒而行,看到有的地方卖些小的旅游纪念品,还不时能看到穿浅灰色道袍的道士在走动、说话与忙碌。道士居住的屋外壁上,涂着“清净”“无为”的字样,在上山石阶路靠近一个内门的地方,涂着“道气长存”四个大字。站在道观前面的天台,放眼山下,南面山墙大门外,是车来车往的辽河大街,而辽河大街的南面,越过不多的树丛,就是如一条深绿色丝带,滚滚奔流数万年的东辽河。东辽河南岸是一连串拔地而起的楼群,这里是辽源市区内古老与崭新交织的地方。
由于先前到红叶岭与鴜鹭湖花费了不少时间,在辽源市区逗留的时间不多了,不知不觉间,快到晚间,车开回长春市要一百二十余公里,不得不意犹未尽,往回赶了。
二○一八年十月,这是我第二次驾车来到辽源市区,距二○一五年来龙首山已经三年了。三年,只是历史的一瞬。龙首山的石阶,还是三年前的石阶;道观,还是三年前的道观,只是半山腰道观围墙上“道气长存”四个遒劲的大字,比三年前褪色了一些。也许是道家信奉无为、守拙的缘故,一千多天过去了,这个百年道观的变化不是很大。十月的树叶也开始微微泛黄,肃杀之气伊始。龙首山南坡道观上面的魁星楼,也如三年前一般屹立在那里,俯瞰着下面的道观、街道、东辽河,还有成片的楼群,如同辽源市的守护神,几乎在整个辽源市区都能看到。魁星楼下两层是现在的辽源市博物馆,三层以上是供奉之地。走进博物馆,可看到辽源先民刀耕火种的历史与璀璨夺目的作品。
走出辽源市博物馆,有一条通往东北游乐区的路。路边有黑熊笼、歇息亭、观景台、购物摆摊区,而最为特别的是,龙首山的中间,是被一道峡沟隔开的。这条将龙首山一分为二的峡溝,距地面约二十多米高,下面是车道,而上面由一座跨峡沟南北的天桥连接。这座天桥,被峡沟分开的两半山,从顶部连接起来,而通往龙首山东北游乐区的路,就是从这个天桥通过的。站在天桥上,向桥下望去,可看到变小的车辆在两半山之间的路穿梭,变得很小的行人,在路边的人行道上来回走。过天桥,往北来到另一半山,树林掩映着数个游乐设施,这是儿童乐园,也有一些设施可供成人游玩。再往前走,就是龙首山公园的后北门了。
上次由于匆忙,没有去龙首山下的东辽河。这次去了东辽河,东辽河发源于辽源市东南部东辽县辽河源镇,源头在哈达岭山脉小寒葱顶子峰东南方向。河源起始段,在当地称拉津河,至辽河源镇小街,左岸支流汇入后,始称东辽河。东辽河流过吉林省的辽源市、四平市,还有辽宁省铁岭市,在铁岭市昌图县长发乡与发源于河北省的西辽河汇合,之后便成为辽河的一部分。东辽河全长近四百公里,其支流几十条,其中最大的支流是卡伦河与小辽河,而辽河,从河北省西源算起,长达一千多公里,最后注入渤海。
或许是山的阻隔,东辽河在龙首山下的东南面,拐了一个缓弯,河水有些急。我们蹲在人工水泥河堤边,看着幽幽不见底的青绿色河水发出唰唰声,急匆匆地往西流去。中国的很多大河,都是由西往东流,这是因为中国的整体地形是西高东低,但在局部也有例外,比如松花江在前半段,是由南往北流,而东辽河也是由于局部地形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东往西流。龙首山下这段东辽河,贯穿辽源市区,是从距这里很近的地方发源,又滋养这一方水土的大河。
滚滚的东辽河水,滋养了满族的先民,也滋养着当今的辽源。如今,在东辽河辽源市区段,建起了河滨公园与几座跨河大桥,河岸边也种植了很多花草与树木。这是辽源美丽家园的一部分,而且是最美的一部分。
第三次来到辽源,是二○一九年八月。这次没去辽源市区,也没去龙首山、魁星楼与辽河,只是来到鴜鹭湖。本来要看往年都举办的鴜鹭湖花海,但不巧,这一年鴜鹭湖花海没有筹办。
无奈之下,又去了鴜鹭湖,距上次来到这里,近四年过去了,也许是月份不同,这里似乎比上次变得萧条些,但我却看到了上次没有看到的景色,体会到了上次没有体会到的感受。上次只在鴜鹭湖大坝东侧逗留一会,拍了几张照片,就去了辽源市区,而这次,从坝下,由东至西,驾车穿过坝下公路,来到鴜鹭湖西侧高岗上面的停车场。在车内望去,这里周边景色很优美。北面是辽阔的鴜鹭湖水面,西面是高岗上的宾馆与树林中的农家村落,东面是鴜鹭湖灌溉大坝,后面是水渠与稻田,景色美不胜收。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游人很少,但是,好处就是静谧。静谧的氛围是很难得的,尤其是在这辽阔的大湖边,在这样适宜旅游的节气,在这天然美景与人工设施俱佳的环境,静谧带来一份自得的舒适。在大坝与坝下道路之间的人工水沟里,养了不少小金鱼,在绿色的水里游来游去。这些水沟上面,还有一些供游人驻足赏鱼的小木桥,站在桥上,看着游鱼与沟边的花草,再往长达五百余米的大坝上望去,只见大坝的斜坡上,被网格状的石条加固,显得很整饬。
与大坝一路之隔的南侧,农家乐后面,是养食用鱼的成片方形养鱼池,还有灌溉水渠,再就是大片的水稻。方形的养鱼池,边长大约三十米,池与池之间有两米多宽,由高出水面一米多的土埂间隔。土埂上长满杂草,还有几个看护鱼池的吊脚窝铺,在土埂上,我们发现一棵近两米的蒲公英,我把它拍下来,发到微信里,因为这么大的蒲公英是很少见的。灌溉水渠是用水泥与石子抹成的,断面呈倒梯形,水在渠内静静地流,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到还在流动。水渠边种了一些波斯菊,开着各式各样、各种色调的花,在风中摇曳,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八月份,正是这种花开得最充分的时候。水渠那边,是一直蔓延到天际,喝着鴜鹭湖水且快成熟的水稻,再過一个月,它们就要被收获,摆到餐桌。放眼望去,周边是绿树、湖水、大坝、坝下道路及道路边的农家乐房舍,还有由鴜鹭湖灌溉的大片稻地与一重重的稻浪、一缕缕的稻香花香、一丛丛的路边野花、一重重的云卷云舒。这收获前的大地,由鴜鹭湖灌溉、滋养的大地会使人们丰衣足食。这是一幅很惬意的人间烟火图。
该是回去的时候了。我的座驾,静静地停在风景如画的湖边,坐到车里,犹如坐进油画里,变成这巨型油画的一部分。这是我四年之内第三次来到辽源,开车回程了,再见,鴜鹭湖,再见,辽源。在辽河之源的土地上驰骋,觉得收获了很多坦然,似乎辽河之源在默默地为我的前行,供给着无尽的能量。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