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易雷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乡村经济产业调整和发展状况,不仅能够显性地看到乡村振兴战略在乡土社会中取得的成果,又能够顺应新时代中国新农村发展需求,帮助农民获得经济效益,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为此,该文以贵州省毕节市少数民族地区B村为例,通过对现阶段B村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发现其在为产业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产业;产业发展;B村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3-0016-0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乡村振兴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只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产业兴旺,才能够实现乡村振兴,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以,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和优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等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2,3]
B村位于毕节市北部赤水河畔,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建新乡、马蹄乡隔江而望,是典型的民族杂居区域,有汉族、彝族、苗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主要体现在彝族嗩呐演奏艺术、火把节等等。全村平均海拔400~1300m,气候差异明显,呈垂直气候形态,年平均气温16.3℃,无霜期260d,年降水量600~700mm,总耕地面积为147hm2,全村占地8.85km2。受垂直气候以及河谷地带的影响,整个B村可以分为上下两个村,上半村海拔位置在600m以上,环境相对恶劣,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高山地区主要种植旱作物,养殖牲畜。下半村于赤水河畔,海拔600m以下,土壤是典型的红棕壤俗称马血泥,通透性好、保水保肥强,具有良好团粒结构,且海拔低、光照合适、水源充足,符合种植柑橘的所有气候和地理条件。
1 B村产业现状
基于上述,B村可分为上下两个村,下半村于河谷地带,主要发展柑橘种植,品种主要有:椪柑、橘子、冰糖心脐橙、柚子等等。上半村海拔位置在600m以上,受到垂直气候、土地坡度的限制,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而在其产业引入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诸多曲折,没有引入较为成功的产业。尤其是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之际,为促进B村产业结构转型,计划在海拔800m以下区域重点发展柑橘,海拔在800m以上统一设置试点,以自愿的原则先让部分农民获利,再进行推广。具体而言,在800~1000m之间规划种植花椒,海拔在1000m以上主要栽种板栗、皂角、脆红李、核桃、刺梨、油菜等等,并在其间开展林下循环经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B村产业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B村垂直气候差异明显,不同海拔地理差异种植的经济作物各不同。在产业引入以前,B村整体经济发展滞后,土地利用率低,各类资源浪费明显。乡土社会通常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养殖业及其他行业为辅。B村同样如此,在其整个辖区内,主要种植一年一产的玉米,附加养猪、养鸡等养殖规模小的养殖业为辅。因此,考虑到B村的特殊情况,政府早在2017年设立了七星关区循环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两大板块:优质柑桔种植和优质布朗李种植板块。主要在B村沿800m等高线以下沿河区域为优质柑结种植板块,800m以上为优质布朗李种植板块。其中,建设优质柑桔种植区116.7hm2,建设布朗李种植区83hm2,建设综合办公区0.33hm2,规划建设河堤岸维护48600m3(沿河单边河堤加固治理工程),配套建设6.5m宽的主干道255km,3.5m宽机耕道127km,果园便道65km。上半村随着布朗李产业的不断深入,局限性不断凸显,再加之上半村以往产业引入失败,矛盾冲突重重,为此布朗李产业引入并没有完全成功。鉴于过往以及布朗李的引入失败经验,2019年决定建立“村社一体合作社”花椒种植示范基地13.3hm2。在取得收益之后,再逐步推广,并在此期间推广规划种植油菜和辣椒。由此,在各方力量的参与与扶持下,B村上半村现在基本上实现产业转型,农民摆脱贫困,实现增收目标。
B村下半村沿河地段种植柑橘、橙子的时间比较悠久,距今已有80多年历史,但其种植总体上不成规模,以村民自发性种植为主。此外,传统柑橘、橙子在B村种植规模较小,面积分散,收获时节村民只能将柑橘运到省界公路沿线销售获取经济收益。随着决战脱贫攻坚,尤其是沿河村民在看到效益之后,加之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政策的鼓励支持下沿河村民开始规模化种植柑橘。为改良和逐步淘汰传统的柑橘、橙子,从邻省四川引进100hm2亩优良品种。现在,B村柑橘种植已达333.3hm2。经过近几年发展,下半村柑橘种植已然成型,规模不断扩大,销售方式多种多样。
二是以党建促产业转型的经营模式。随着乡村振兴进程的不断深入,为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自产业调整以来,B村逐步形成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首先在销售模式上积极注册商标,合理利用电商平台,以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为依托,采用“O2O”销售模式,统一收购、包装、销售柑橘。如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注册“景程”柑橘商标,建设绿色食品菜籽油的品牌,设立B村农资超市。其次,带动全村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发展柑橘+花椒+辣椒+青菜+脆红李等种养殖产业。2019年,合作社共销售柑橘6万kg,盈利12余万元,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除此之外,促进柑橘产业的发展,解决采摘问题,B村村柑橘园修建机耕道11km。基于上述,为统筹上、下半村产业平衡,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合作社购进榨油机,建设加工厂,修建冷库。由此,B村产业逐步调整,不断趋于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益不断体现出来,吸引百姓目光,引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越走越远,也为下一步B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B村产业调整存在的问题
2.1 融资渠道少 首先,B村产业发展与调整主要依靠政府进行投资,形式较为单一,且相关产业季节性强,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如下半村已成型的柑橘产业,其生产周期较长,变现能力弱,在柑橘成熟之前,需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对果林进行管护。其次,相关产业的平均利润较低,尤其是供过于求时,出售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价格,故而无法短时间内实现资本积累。
2.2 风险化解的途径少 众所周知,农产品容易受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而B村引进的产业恰恰如此,基本上周期长,深受环境、气候、病虫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由于技术的不完善,农民对于市场经济下农业产业化的理解和科学技术知识接受能力有限,容易判断失误,故而导致诸多问题出现影响农产品的品质。第二,从B村柑橘产业来看,主要还是以农户自产自销为主,当地销售为主,产品的营销模式比较单一。虽近年成立党支部领导的合作社,在合作社组织下展开销售、招商,但是销售的效果不明显。第三,市场存在不诚信现象,不履约的事件,已投产的产业找不到销路,让许多种植户吃了不少亏。最后,B村不切实际地搞形象工程,盲目跟风,不顾市场信息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而盲目跟风,盲目照搬,没有做到真正的因地制宜,没有看到村民真正所需,造成村民利益得不到保障,产生抵触心理,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因此,在B村产业发展中,需要注意对这些问题的规避,整体上确保村民对于资金和培育技术期许、产业调整后对于风险的分担,以及完善市场监管、销售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以寻求解决措施,从多维度保障村民利益。
2.3 产品单一,附加值低 虽然B村不再以传统的种植产品为主,逐步实现新型农村产业产业化、规模化,但是产品的季节性明显、生长周期长、深加工不足、产业链短,且品牌知名度不够,不能适应市场的长期新需求。一是开发与引进新产品的力度不足,引入新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给予的政策扶持与保护也不够。二是农户的观念落后,上半村产业前期调整困难重重,其间就存有一些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三是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虽是趋势但条件还远远不足。故而,只有延长产品的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才能应对实时市场需求变化的农业结构调整,顺应潮流,形成产业优势,给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
2.4 销售渠道少 B村农村产业调整后,农产品存在销售难的难题。第一,B村地理位置偏远,其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准确。第二,产品季节性强,销售范围狭小。第三,市场发育不完善,品牌知名度低,交易规模小。第四,产业养护不到位,产品质量不高,挂果呈现大小不一。如橙子和李子,成熟时的质量不够好,果子大小不一,达不到市场要求。第五,路程偏远,缺少常驻的物流公司。虽然,B村整体上产业调整较为成功,但是就目前而言还是困难重重。首先产业调整并没有着眼于培育社会化、集约化市场,亦没有完善与产业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因此,B村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把延长产业链、克服季节性难题放在首位,才能针对市场需求完成产业升级,依据市场拓展销售渠道。
3 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调整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产业示范园建设 让示范园起到标杆作用,使老百姓看得见、摸的着,感受到农村产业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着手对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输、销售的公司或企业要给予政策扶持,给予回家创业的人员多层面优惠,进而吸纳剩余劳动力,刺激回乡创业潮,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
3.2 走产业化、品牌化道路 即使B村产业基本上实现产业化,成立了相关产业的品牌,但就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而言,只有持续走产业化、品牌化道路,提高品牌知名度,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
3.3 因地制宜,调整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应该因地制宜,具体提问题具体分析。B村上半村产业调整遇到挑战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每一个产业的引进和发展,不仅仅需要政策支持、利益保障机制的完善,更需要因地制宜,結合区位条件因素,发展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产业,才能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由此B村要依据不同地理位置的差异,因地制宜,发展适合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的产业。
3.4 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加强人才培养 B村赤水河畔沿河柑橘种植园,种植柑橘质量、档次就有优劣之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果农的素质,受教育程度低。因此B村必须完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培养相关专业学生报效家乡、建设家乡。其次,党支部引领的合作社要做好引导农民充分认识养护问题的重要性,长期做好科技教育,科学管护,科学育苗的培训,从根源上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3.5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做好技术、信息服务 整体而言B村产业调整是成功的,政府,村两委积极发挥引导、服务作用。如持续高薪聘请专家进行种植培训,使得传统柑橘逐渐被淘汰改良,为农民解决养殖和种植困难。在产后销售上,也要利用好品牌和商标的作用,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使得农民更放心地进行产业生产。
3.6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延伸产业链 B村地理位置特殊,柑橘、脐橙成熟后,由于道路的闭塞,运输困难,使得产品不能及时进入市场。此外,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季节性强的柑橘、脐橙、李子不能久存,腐烂在果树上。故此,白沙河村柑橘、脐橙规划后,对于物流行业的建设需要,产业链的延伸需要均已迫在眉睫,也是今后巩固和发展的对象之一。
3.7 采用“旅游+”“互联网+”的产业融合方式,开展乡村民俗旅游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是农民收入的根本保证[4]。为此,对乡村经济产业进行调整是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3.8 积极发挥地方特色,挖掘民族文化 B村属于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区域,应该让各民族参与进乡村振兴建设中来,以民族文化推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在挖掘民族文化的同时,着手开展打造民族体验旅游,以旅游延伸乡村产业,既能让游客欣赏赤水河畔山水风光,体验乡村田园生活,又能让游客沉浸在民族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胡俊,刘薇.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科技风,2020(03):246-247.
[2]林菊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路径阐释[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2):202-203.
[3]刘颖晴,万家晶.辽宁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乡村经济振兴[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8):24-25.
[4]刘泽芬,鲁静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发展对策探究——基于贵州省小农户视角分析[J].南方农机,2021,52(12):96-98.
(责编: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