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汪品先:不忘初心,捐资育人

2021-12-22 09:24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1年35期
关键词:同济大学深海院士

2021年9月15日,年已85岁高龄的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与夫人——著名孢粉學专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孙湘君共同捐赠多年的积蓄200万元人民币,在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下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用于奖励从事海洋科学及相关涉海研究、取得优异成绩和研究成果的同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

对己节约,对人慷慨

此次捐款,两位老人专门叮嘱相关负责人“不要以我们的名字命名”。汪品先院士和孙湘君教授在生活上一直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但在捐资育人和回馈国家上,他们慷慨大方,这已不是他们夫妇第一次进行捐赠了。

1998年,汪品先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时,他就将奖金全数捐出,设立“海洋地质学奖学金”,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海洋学科研究人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汪院士夫妇心系抗疫前线,第一时间捐出了10万元,助力国家打赢疫情阻击战。

孙湘君说,上世纪50年代,他俩曾在莫斯科大学同学5年,真切感受到来自祖国的关怀和厚爱,那时就下定决心要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怀着这个情结,回国近70年来,两人一直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科教事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读大学的时候,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一直想为国家多作一点贡献,希望在青年学子的求知路上,为他们‘加点油,促进学生更快成长,推动海洋学科、海洋事业获得更大发展。”

伉俪情深,晚年团聚

在同济大学海洋楼里,汪品先的办公室极为普通。一排书橱,几乎占满了一整面墙;堆满了资料的书桌,中间摆放着一个台式电脑,那就是老院士每天埋头工作的“战场”。隔壁就是孙湘君办公室。当年两人回国结婚以后,为了各自的事业,他们曾在京沪两地分居长达30多年。直到2000年孙湘君退休以后,才得以来沪团聚。

孙湘君表示,刚来上海那年,自己很不习惯上海冬天的湿冷,就到大儿子家里过年。回来后听保安说,那年除夕晚上,老伴一个人还在办公室里工作,吃了保安们送来的一盘饺子,“我心里非常非常难过,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出去了,每年都陪着他一起过年”。

每年的除夕夜,孙湘君最开心的事,是老伴陪她一起看春晚。“一年365天,他364天晚上都是在工作,只有这一天晚上,肯花时间陪我看看电视。”孙湘君说。

心系事业,鞠躬尽瘁

在国际地球与海洋科学领域促进形成“中国学派”,是他毕生努力的方向。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地球与海洋科学领域长期与国际前沿失之交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海洋探测技术日新月异,地球系统科学大发展,我国海洋事业迎来了数百年来的最好时机。汪品先研究海洋地质40多年,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开我国深海科学钻探之先河。2011至2018年,他主持了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任国家“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的组长,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前列。

2021年6月,汪品先院士受邀入驻B站,当月9日上线第一条深海科普短视频。“世界上最大的山脉和滑坡居然在海洋里?”“百慕大三角到底有什么秘密?”“万物生长靠太阳,海底生物靠什么生存?”……这些生动宣讲、传播深海知识的短视频发布后,引发大批网友追捧、转发,著名科学家如此倾情倾力做科普,增强国人的海洋意识,助推海洋强国建设,着实令人感动。

【速写文段】

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总是有着无数让我们动容的地方:他们不忘初心,一心为国为民;他们低调朴素,不谋个人名利;对待伴侣,他们忠诚相守;对待后人,他们倾尽心力,一心扶持……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今天显得尤为可贵,也尤为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适用话题:不忘初心;心怀感恩;难忘的一句话;有你相伴……

猜你喜欢
同济大学深海院士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在极限的边缘上继续努力吧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