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雅,智 宇,刘佳利,张承天,斯 庆,孟 克,郝学峰,王金玲*
(1.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和农业农村部动物疾病临床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8;2.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31;3.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嘎鲁图镇人民政府,内蒙古 嘎鲁图017300;4.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鄂尔多斯017200)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Tetanus)引起的急性、创伤性、中毒性疾病,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属于梭菌属的成员[1]。破伤风的流行对养殖业具有巨大危害。目前对破伤风有大量治疗和预防的报道,但对于其特征性的病理学观察描述较为有限。本研究通过临床病史、大体病变、组织病理学变化、触片检查和毒素实验综合诊断了一例羊破伤风,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内蒙古自治区某奶山羊养殖场于2021年2月13号进行全群打耳标,于15 d后开始散在发病,临床症状表现为易惊,走路僵直,呼吸加快,发病后3 d出现角弓反张,牙关紧咬的症状,最后死亡。病程3~5 d。至2021年3月5号已发病和死亡5只羊。发病期间使用青霉素、磺胺类药物治疗均无治愈效果。疫苗免疫情况为布病、小反刍兽疫、三联苗、口蹄疫和传染性胸膜肺炎均已接种。
左耳近耳根处皮肤被耳标磨出一个较深的大溃疡灶(图1),耳标孔边缘皮肤明显肿胀、充血,创面附着少量坏死组织(图2)。心脏呈向心性肥大,特别是左右心室壁增厚明显,心室腔明显缩小,心内膜弥散分布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肝脏呈弥漫性的土黄色。脑组织水肿,有大量清亮的脑脊液流出。其他组织器官眼观无明显病变。
图1 耳标周围皮肤呈现环形溃疡
图2 耳标孔周围组织充血和肿胀,耳标磨损形成溃疡
耳孔边缘表面形成薄层环状的结痂和炎症反应带,组织深部可见有大量肉芽组织(图3)。肉芽组织中有明显的充血、出血水肿以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心肌纤维弥散出血形成出血灶。肝组织出现明显水肿,狄氏腔显现,肝细胞普遍发生颗粒变性,少部分肝细胞发生大泡性脂肪变性;靠近间质处的肝细胞部分坏死。脾脏靠近被膜处红髓、白髓结构紊乱,有大面积出血。出血灶内有大量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弥散出现。淋巴结中部分淋巴小结的生发中心可见淋巴细胞散在坏死,表现为核破碎。肾小管上皮细胞普遍发生颗粒变性,髓质处的肾小管水肿与基底膜分离。小脑浦肯野细胞层出现单个散在性细胞坏死,小脑髓质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现象。大脑髓质血管周围形成数个出血灶。
图3 耳孔边缘表面形成薄层环状的结痂和炎症反应
在耳标孔边缘切面制备触片,自然干燥,革兰氏染色,油镜观察。观察到大量呈单个或成对存在,局部多个菌体连接成链状的两头钝圆的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图4)。
图4 触片上大量两头钝圆的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
无菌取少量耳标孔附近的炎症组织,加少量生理盐水进行研磨,所得研磨液置于1.5 mL离心管中,以5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0.3 mL腹腔注射3只小白鼠,实时观察。接毒2 h后小鼠均出现精神沉郁、运动障碍、痉挛、弓腰、后腿和尾根僵直的神经症,5~8 h 3只实验小白鼠均死亡。
通过临床病史、尸体剖检、病理组织学、触片检查和毒素检查实验综合诊断为奶山羊破伤风。
给羊佩带标识时,必须按照规定的无菌操作程序进行,防止污染。佩戴耳标时建议耳标向外,并远离耳根部。同时也要注意其他因素导致伤口的形成,为防止羊群因伤口感染破伤风梭菌,对羊群早期进行注射破伤风血清。根据羊群的体质可一次足量的注射,一般用在20万~80万单位;也可以总量分3次注射,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均可,抗破伤风血清在羊体内可保留2周左右。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卫生消毒工作,加强日常饲养管理,避免羊只发生外伤。饲养员每天对羊群进行检查,如有发现外伤及时处理[2]。
对于发病羊建议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和耳标,伤口采用3%双氧水溶液冲洗创口,再用5%碘酊对创面进行消毒,同时结合抗生素治疗[3]。发现病羊后立刻将病羊隔离至干燥清洁、通风良好的圈舍,及时清理病羊羊舍,并采用10%漂白粉溶液对羊舍环境和水槽、料槽等用具进行消毒处理,第一时间杜绝该病的传染源[4]。
破伤风病是由外伤感染破伤风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疾病。本病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牙关紧闭、局部或全身肌肉呈持续性强直和阵发性痉挛,对外界刺激反射性增高,多死于窒息及全身性衰竭,病死率很高[5]。本例奶山羊表现为易惊,走路僵直,呼吸加快并伴有角弓反张的症状。与文献报道一致。关于破伤风病理学变化未检索到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尸体剖检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到在病死羊耳部打耳标处周围组织明显坏死和溃疡,心脏肥大,实质器官均有损伤性的变化。
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经创口感染后产生毒素对动物造成伤害。该菌为厌氧革兰氏阳性杆菌,有鞭毛,能运动,无荚膜,能形成芽胞,芽孢在菌体一端,形似鼓锤状[6]。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尘土、粪便中等。本例取奶山羊耳部损伤处组织进行触片后革兰氏染色观察菌体形态,观察到有许多单个或成对存在,有些呈长丝状排列的两头钝圆的革兰氏阳性杆菌。与破伤风梭菌形态一致。并通过毒素检查实验,小鼠在2 h后出现神经症状并在5~8 h死亡,说明耳部损伤处皮肤有毒素存在。
破伤风梭菌的繁殖体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但该病菌的芽孢体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土壤中能存活几十年。可因外伤或断脐、去势、断角、带耳标等经伤口进入体内[7]。本例病羊通过临床病史和尸体剖检除耳部打耳标处未在其他组织器官发现损伤,并且据畜主介绍该群羊陆续出现了易惊,走路僵直,角弓反张等症状。并结合病理组织学、触片检查和小鼠攻毒实验综合判断由于打耳标位置不当而导致破伤风感染。因此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要对打耳标的位置加以调整,同时在打耳标前后也要对动物耳部和耳标进行严格消毒。
破伤风发病机理为当形成芽孢的菌体通过伤口侵入体内,芽孢在缺氧环境中即可复苏,在坏死组织中进行大量增殖并且分泌大量的毒素代谢产物,进而通过组织中的毛细血管网侵入血液,最终扩散至全身各处[8]。毒素到达运动神经元末梢的突触前膜,与外周神经末梢富集的糖脂结合,进而反向沿神经鞘经脊髓神经根传至脊髓前脚神经元,上行可达脑干细胞。此时毒素选择性封闭抑制性神经元,阻止神经递质抑制类物质释放,使肌肉伸缩失去平衡。毒素还会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神经突触传递活动,引起强直或者痉挛,并伴有水肿等变化[9]。本例病羊在脑部可以观察到有大小不等散在的出血灶和明显的水肿的变化,并在小脑浦肯野细胞层看到变质性变化,这与破伤风毒素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