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记者 殷柱山
□ 范 光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吃法,可谓是东西迥异、南北殊同,但唯有豆腐几乎是东西南北中各地区餐桌上少不了的一道菜肴。
上次去仙寓山九天仙寓山风景区旅游,在那里的农家土菜馆吃了葛公豆腐。以前只知道葛公一带的豆腐很有名,这还是头一次品尝。你还别说,一尝味道,真是不错,不愧为当地的特色小吃。
葛公豆腐,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东至县的一张特色名片。在葛公一带,人们对豆腐情有独钟。不光喜食豆腐,而且擅长利用豆腐制作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豆腐制品。葛公豆腐,色泽纯白,口感鲜嫩、微甜、弱碱性,富含蛋白质,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佳肴。“葛公豆腐手工技艺”由鲜豆浆、豆腐、酱豆腐干、豆腐千张、豆腐油、豆腐乳、油炸豆腐果等一系列产品组成。
豆腐是中国食品中的瑰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四•豆腐》里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点卤皆可为之。”
豆腐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美食,2014年入选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从先秦的《诗经》到曹植的《七步诗》,从“啜菽饮水”到“种豆南山”,国人食用豆类的记载不绝于书。而作为豆制品家族的重要成员,豆腐的历史,也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长期以来,豆腐这种看上去稀松平常的食品,受到人们一致喜爱。
豆腐是美食文化发展的产物,将充分进化的大豆中难以被吸收和利用的元素,成功转化为蛋白质等微量元素。美食家兼才子袁枚也曾说过:豆腐味,远胜燕窝。这话妙极。汪曾祺在《知味集》里曾写道:作家多是寒士,只有写豆腐。读来似有愤愤之感,亦有种可爱的天真,令人解颐。
豆腐也是最常见的豆制品食材,它含有优质的植物蛋白和人体所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有着“植物肉”的美称。好消化易吸收,是一种备受大家喜爱的健康食品。特别是老年人牙口不好,经常吃豆腐是个不错的选择。豆腐不仅营养丰富,价格也非常实惠,没有季节限定,三两块钱就能买一大块,一年四季都适合食用,是物美价廉的好食材。
在安徽东至一带,豆腐的来历与道士葛洪有关。传说东晋著名的道士葛洪于葛公的留山上炼丹,无意间将石膏点入丹母液即豆浆之中。从此,经化学演变而成的豆腐问世,不仅成就了一道美食,也成为一段历史佳话。
葛洪是一个喜欢四处游历的仙家,广东、安徽、浙江等地到处都有他的炼丹井。他在安徽东至的东坞山修道炼丹制豆腐,曾造福了一方百姓。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将豆腐命名为“葛公豆腐”,乡镇也被称为“葛公镇”,这个地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据《至德县志》记载:“晋朝丹阳人葛洪,尝炼丹于留山。”葛公豆腐可与八公山豆腐并称“西施豆腐”,色泽白嫩、绵软可口。这种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自然被众人所认可。未几,大江南北,大街小巷,大家小户,葛公豆腐的名气便不胫而走。
传说在明清时期,葛公镇是徽州到安庆古徽道上的中转站,徽商经葛公古徽道过往频繁,手工作坊逐渐发展。特别是豆腐作坊发展得很好,葛公镇“张恒记豆腐坊”和“谢天昌豆腐坊”均首创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御驾此地古徽道,曾几度莅临葛公镇,不仅沉醉于这里的山水风光和绝色佳人,也对葛公豆腐赞赏有加,在亲口品尝葛公豆腐和所烧制的菠菜时,当场即兴吟出“白玉青石板,红嘴绿鹦哥”的诗句,此后在民间一时传为佳话。
葛公豆腐之所以能赢得食客的青睐,首先是由于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白、嫩、鲜、香”是其主要特色。先说“白”:葛公豆腐的色泽,不是那种纯白或苍白,而是那种耐看的乳白。再说“嫩”:葛公豆腐细腻而不硬结,柔软中略带弹性:掂在手上,总有微微的颤感。再说“鲜”:葛公豆腐的鲜味,出自天然,别具一格,绝非人为添料制作而成,非亲品者不能体会。最后再说“香”:葛公豆腐的香淡而清雅,则是源于黄豆本身的清香。精细的传统制作工艺成就了葛公豆腐的“白嫩鲜香”特色。
“料真工细高山水”是这一工艺的高度概括。料真,就是选用当地河谷坡地出产的黄豆作原料。工细,就是采用当地流传了上千年的制作工艺和基本器具(如石磨、铁锅、木桶、榨架等),严格流程,精细操作。具体要经过浸泡、磨浆、泡浆、过滤、烧浆、点卤、凝固、上架加压成型等一系列工序,而且每个步骤都要认真对待,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制作葛公豆腐的过程中,用当地生产的小粒型黄豆,提前浸泡八个小时,浸泡的黄豆清洗一遍后,取山泉水将黄豆磨成豆浆。用水也很讲究,必须采用本地河中天然流动的水。可能仙山的水也是有灵性的,只有用了这里的水,才可做出纯正地道的葛公豆腐,否则就会变味。
几年前,曾有人想借助葛公豆腐的名气,在城里用相同的原料和工艺来制作豆腐,并标榜这是正宗的“葛公豆腐”。谁知,上市不到数月,就无人问津了。问题便出在这“水”上,原来,那老板用的是城里的自来水。可见,水的选用,对提升葛公豆腐的纯正品质有多么重要。
将豆浆放入榨架上的纱布中,来回滚动挤压滤出豆腐渣,轻轻挑出凝结在表面的豆皮,将煮好的豆浆倒入缸中,用卤水细细点豆腐,促使其凝结,待水渗出后,舀出多余的水,铺好纱布,将凝结好的豆腐脑舀入其中,均匀铺开包好夹上木板后再加压,静静等待一会,这葛公豆腐就制作完成了。
说到豆腐,我突然想起元代诗人郑允端的一首诗:“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味之有余美,五食勿与传。”葛公豆腐,软而不散,鲜美的汁水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孔,咬一口,汁水盈口,弹性十足,软滑又细腻,让人齿颊留香。葛公豆腐的独特风味,源于优质的食材。
皖南山里,土地肥沃,雨量充足,黄豆是这里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当地河谷坡地出产的黄豆粒小味香尤其好,正宗的葛公豆腐,不似通常豆腐那样的苍白,偏重于乳白色,带着一种古朴的微黄,闻起来有种特别的香味。色泽白嫩、绵软可口,素有“西施豆腐”之称。来到这里的人们都对此赞不绝口,离开时还会带上一些,带回去供亲友品尝。
在葛公镇这一带,一直保留着做豆腐的习俗,在葛公村里,家家都会做豆腐。当地人有种说法:“可以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山里人家的婚丧嫁娶,宴席上少不了豆腐。这里还一直保留着腊月做豆腐,备着过年食用的习俗,腊月年关,村子的古井边总是人影不绝,豆腐坊里总是笑语喧天,做好的豆腐用清水养在木桶里,可以吃到正月尾。
每天清晨,人们随着鸟鸣声纷纷醒来,在晨曦中走出家门,你会看到豆腐坊前已经站满了人,老板娘拿着一个长勺,一下一下地舀着凝脂一样的水豆腐,舀成一波波好看的“月牙泉”,不时有乳白色的清水汪出来。小镇的人,习惯早餐桌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水豆腐,加上白糖,吃起来滑爽香甜,浓郁的豆香撩拨着味蕾,这就是葛公豆腐。
葛公小镇上流动的豆腐车随处可见,除了主打的水豆腐外,还有豆浆、豆腐、酱豆腐干、豆腐千张、豆腐油、豆腐乳、油炸豆腐果、豆腐泡等等。镇上现在有七八家豆腐作坊,要供应临近县市几十家菜市场,一大早就有货车在排队,周边城市的居民,不出远门就可以吃到葛公豆腐了。
“豆腐做得好,比肉还有味儿!”豆腐,可以做成很多菜,如:小葱拌豆腐、砂锅烧豆腐、汪丫鱼炖豆腐、麻婆豆腐、肉沫豆腐、青菜豆腐、豆腐鲫鱼汤、豆腐丸子汤等等。既可凉拌清炒,也可炖煮炸煎。每天早晨去菜市场买菜,一般都会买时令性强、新鲜的蔬菜。但有一样食材,一年四季都能买到新鲜的,那就是豆腐了。不管是嫩豆腐还是老豆腐,隔三差五买一块,煎着吃,炒着吃,炖着吃,炸着吃,都是极其美味的。
平日里我喜欢做麻婆豆腐,配上安庆豆瓣酱,缀上香葱叶,麻辣鲜香,再配上一碗白米饭,简直是味觉的享受。冬日的黄昏,点上小火炉,炖一锅老骨豆腐,再煮上一壶花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一口花雕,吃一块豆腐,鲜美的汁水充满了口腔。咬一口,弹性十足,软滑又细腻,让人齿颊留香,会觉得人间所有的幸福,尽在那热气暄腾的一镬一箸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