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雨蛙*

2021-12-22 10:12石晓薇龚大洁
生物学通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秦岭栖息地种群

石晓薇 龚大洁 张 勇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秦岭雨蛙(Hyla tsinligensis)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n)无尾目(Anura)雨蛙科(Hylidae)雨蛙属(Hyla),因经常吸附在树叶、草叶上,又被称为秦岭树蟾,是我国的特有物种。自20世纪60年代,首次于陕西周至县厚珍子被发现后,一度销声匿迹。近几年,随着我国保护野生动物种质资源工作的展开及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秦岭深处昔日难寻踪影的秦岭雨蛙又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1 形态特征

秦岭雨蛙存在明显的两性异形,雄性体长37~45 mm,雌性体长41~48 mm。生活时背面皮肤绿色而光滑,腹面灰白色且布满颗粒疣。头较宽,吻高而圆,吻端平直向下,与鼻孔接近;瞳孔椭圆形,上眼睑外侧无疣粒,鼓膜圆而清晰(图1)。吻端和头侧有镶细黑线的棕色斑,正面形如“Y”状(图1A),是其野外典型的鉴别特征,也是与同属华西雨蛙(H.annectans)的主要差别。秦岭雨蛙体侧及股部具镶嵌式黑斑,前肢粗壮,因指、趾具吸盘和边缘沟,可吸附于树叶和草叶进行捕食。在繁殖期,雄性特征会发生变化,除第1 指婚垫呈棕色、出现雄性线外,还通过单咽下外声囊产生鸣叫,鸣叫时声囊鼓至透明,以此吸引雌性。

图1 秦岭雨蛙(雄性)生活照

2 分布与习性

秦岭雨蛙常栖息于海拔1 500 m 左右的稻田或静水域附近,对农耕的适应性远高于其他两栖动物,同时对生存环境具有一定要求,栖息地需临近水源且具有草叶、灌丛树叶或湿地[1]。目前,在我国陕西南部(周至、洋县、留坝、宁陕、太白、宁强等)、甘肃南部(康县、徽县、天水、两当)、重庆(城口、巫山)、安徽(岳西、霍山、大别山)等地区广 泛分布[2]。

秦岭雨蛙白天多栖于杂草和灌丛中,常在灌木下的草丛中聚集。晚间雄蛙多在秧田、河边树丛、麦地、田埂及山坡灌木草丛中鸣叫[3],叫声清脆响亮,特别是降雨前、后鸣叫更加频繁,此起彼伏,其鸣声与华西雨蛙极为相似,不易区分,有时也会隐藏于田边水内,仅露出头部,不鸣叫也不动,伺机捕食。

秦岭雨蛙刚孵化的蝌蚪全长约6.3 mm,体色多呈黑色,约2 周后体色多转变为浅黄绿色,身体也逐渐肥硕,常见于水深10~50 cm 左右的稻田、秧田或积水坑中,水中有腐烂植物,亦有生活的藻类植物[4],在保证一定氧气浓度的情况下,这样微生物丰富的生存环境可为其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多数蝌蚪分布于水的中层,喜向阳水域。通过观察发现,与分布在水底层的个体相比,常浮游于向阳处水中层的蝌蚪体色会更浅。在成体变异过程中,斑纹变异比较明显,随着体表绿色逐渐加深,大小、形状不一的黑斑会陆续出现,呈分散或镶嵌排列。整个变态过程,即从卵至成蛙,在室内食物及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大约需要40~55 d。

受自然因素影响,不同地域秦岭雨蛙种群的繁殖时间存在差异,例如,陕西南部种群的繁殖期为每年的5—6月,而甘肃南部种群在每年的6月中旬才开始繁殖,并持续至7月中旬。繁殖期间,在繁殖场等待的雄蛙会通过有节奏的鸣声“呼唤”缓缓而来的雌蛙。雄蛙伏在雌蛙身上,同步完成雌蛙的排卵及雄蛙的授精过程,称为抱对(图2),整个过程会持续4~6 h。雌蛙每次怀卵800~1 300 粒不等,卵径约1.31 mm,多将卵产于季节性静水区域并附着于草叶或茎上(图3),尽管数量极大,但往往因天敌,例如,半翅目(Hemiptera)、蜻蜓目(Odonata)和鞘翅目(Coleoptera)幼虫的捕食,且其发育受季节性水的限制,最终变态完成的个体数并不多。

图2 秦岭雨蛙雌、雄抱对

图3 秦岭雨蛙的卵

秦岭雨蛙主要以半翅目、双翅目(Diptera)、革翅目(Dermaptera)和鳞翅目(Lepidoptera)的昆虫为食(例如,蚊、蝇、叶蝉、蚜虫、蠼螋及其他小甲虫),以及蜘蛛等[5],多数为农业害虫。由此可见,秦岭雨蛙对提高农业生产及维持生态平衡起一定积极作用。

3 受胁原因分析及保护建议

3.1 受胁原因分析 目前,秦岭雨蛙属无危物种,但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6],而作为秦岭山区曾经的优势物种,一度消失也使科研学者感到困惑和恐慌。20世纪60—80年代是秦岭雨蛙最为活跃的时期,为我国水生动物到陆生动物的进化研究提供了丰富材料,是什么原因导致秦岭雨蛙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有许多,主要是栖息地退化或丧失、人为捕捉和环境污染,同时,还有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动物自身等因素[7]。就秦岭雨蛙而言,首先,由于其食用价值及药用价值并未开发完全,人为过度捕捉的可能性较小;其次,秦岭是相对古老而稳定的山区,外来物种不易入侵和扩散,对当地土著两栖动物影响也相对较小;最后,秦岭雨蛙本就生活在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山区,工业污染源较少,但稻田、玉米地等是其偏向栖息的环境,农药污染极可能是引起其种群数量减少重要原因。经走访调查,分布区域中村庄内池塘、水坑等静水区域曾是秦岭雨蛙的重要栖息地,每值繁殖季节,数量庞大的秦岭雨蛙集结于此,叫声响彻村庄,但由于当时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缺乏,只能用将池塘填埋的方式,杜绝这种“扰民”现象,不仅破坏秦岭雨蛙的栖息环境,也严重影响其繁殖。尽管有资料显示,该种群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但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水质相对较差的积水滩中也有秦岭雨蛙繁殖和生存,很可能是由于近些年可选择的栖息地太少,使得该种群已逐渐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总之,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导致栖息地面积和质量下降是秦岭雨蛙种群减少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3.2 保护建议 秦岭雨蛙作为秦岭地区不断变迁而存活下来的特有两栖物种,不仅具有科研价值和生态价值,也有一定药用价值。经研究发现,秦岭雨蛙皮肤中含有多种镇痛肽,除了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外,不同浓度的秦岭雨蛙皮肤镇痛肽还可抗氧化、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及抑制肿瘤细胞繁殖[8]。保护秦岭雨蛙及其生境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因此,通过分析秦岭雨蛙的受胁原因,针对目前秦岭雨蛙的保护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相关科研机构定期开展关于秦岭雨蛙的监测与调查,及时掌握该蛙的种群分布情况;2)秦岭雨蛙倾向于近水源栖息,应加强对栖息地水资源环境的保护,定期开展水域环境监测,尽可能就地保护;3)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限制秦岭雨蛙分布区域的荒地开垦、湿地破坏、农作物种植;4)加大秦岭雨蛙保护宣传力度,尤其对其分布区域的村民进行生物防治知识普及,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对秦岭雨蛙栖息地的破坏。

猜你喜欢
秦岭栖息地种群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基于双种群CSO算法重构的含DG配网故障恢复
贾平凹:从秦岭到秦岭
BEAN SCENES
由种群增长率反向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在秦岭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