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老子》的诗学思想

2021-12-21 07:22庞晓霞
今古文创 2021年46期
关键词:老子

庞晓霞

【摘要】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学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老子》其中的一些诗学思想:其一为“愚顽拙讷,纯任自然”;其二为“虚空渊湛,恬静开阔”;其三为“慎重敦厚,谦直涵容”。

【关键词】 《老子》;诗学思想;淳朴自然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6-0027-02

《老子》由古至今都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虽然《老子》并非专门的文论著作,但是也不乏这方面的研究。原因在于《老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学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正如孙美宗所言:“一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思想史或中国美学史,离开老、庄影响,实无从写起。”《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如其所言之“道”,渊深幽隐,笔者愚钝,或未能真正理解其中奥妙,但愿努力梳理一些己见与感悟。

一、愚顽拙讷,纯任自然

在《老子》中,首句即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①陈鼓应先生解释为:“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常名。” ②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名”是不可以言说的,文字言辞具有局限性,没办法表达所有的东西,所以有“言不尽意”之说。那么,最高的境界应当是无言的、无声的、无形的,正如老子所言,“大美无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亦如白居易所言,“此时无声胜有声”;还如陶渊明所言,“欲辨已忘言”。既然最高的境界应当是无言的、无声的、无形的,语言的局限性必定使得言说会降低其境界,但是又因为“情动于中”而一定要去言说,该怎么去表达与言说呢?老子认为“质”最重要,作文巧饰是违反“道”的,巧饰对于人来说其实是种种的制约,它会拘束人性的自然,拘束文章的自然表达,所以在《老子》中表达出了作文应当“法自然”的思想,笔者将之概括为“愚顽拙讷,纯任自然”。

曾经有学者认为《老子》表现出了“愚民政策”的思想,后来亦有学者进行了抨击和纠正。《老子》之“愚” 分别在文中出现三次。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第二十章)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第三十八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第六十五章) ③

这三则所提及的“愚”皆是指淳朴、纯真的一种状态,老子所认为的最高修养的境界就是这种如同婴孩般的、没有巧诈文饰的“愚”的状态。《老子》还提出“道法自然”“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论断,实际上“信”“拙”“讷”都在强调言要出于真心、符合实际。这都表明《老子》所表达出来的,最高境界的文艺作品应当没有浓厚的文饰,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表达纯真自然的思想。作文应当简洁自然,没有过多的人为的加工的形式和修饰,要“巧若天工”那般地天然无雕饰。

老子作文言说的对象应当是“道”,提出了种种关于人、关于统治者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从老子的角度来看,作文言说的内容应当是要符合老子的理想的政治观念的。《老子》第十二章写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④老子认为人应当只要求得安足的生活就行,不要追求过多声色物欲,也说“少则得,多则惑”,从这些方面考量,作文的目的应当是以使民众保持淳朴自然,而非促使民众追求物欲情欲;语言文辞也都要不执迷于表面的漂亮繁缛,而应符合自然之“道”,只有天真自然的本性才是最珍贵的,只有淳朴自然的描写才是最引人入胜的。因此,笔者以为《老子》所体现的第一个诗学思想就是“愚顽拙讷,纯任自然”。

二、虚空渊湛,恬静开阔

《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陈应鼓先生引述道:“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作用,而忽略空虚的作用。老子举例说明:一、‘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二、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为一般人所察觉。老子特别把这‘无’的作用彰显出来。”⑤由《老子》第十一章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无”的作用。“无”的概念与留白可以联系起来理解。实际上“无”就是艺术上的留白,只有作品保持一定的留白,给读者一定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这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一部好的作品。画面过满,描述累赘反而会限制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只停由于文字描述的表面,反而不能更好地得到发挥。此之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⑥

有学者指出,“在老子看来, 有无虚实的统一是宇宙万物化生运行发挥作用的根本。 ”“有无虚实”中无与虚是相对应的, 也就是说,“无”还可以和“虚”“空”联系起来。《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虽虚空,却渊深幽隐,作用无穷。作文须“虚空渊湛”。本文所言之“虚空渊湛”,可以解释为虚静空明、渊深幽隐。那对于文艺创作来说,指的是什么呢?其指一,作文不能过于繁缛,需要留白之处,让读者发挥其想象力。其指二,文也虛空,人也虚空;作文时作者须保持虚空之境,涤除杂念,保持内心的安静去观物作文,才能认识和表达事物之真况。真正表达事物真相的文学作品必定也是虚空渊湛的。

同时“虚”指的是心灵的宁静与清净,《老子》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⑦中“虚其心”的“虚”即为此意。陈应鼓先生还认为“虚其心”指的是“使人的心灵开阔”⑧只有人的心灵能保持虚静,才有可能写出带有恬静开阔,渊深空明等效果的作品。而这样的作品才能称得上“自然”,才能真正地感染读者,把人带到“自然”的状态之中。虚静空明、渊深幽隐的思想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尤其是在诗歌创作之中。直至宋代,苏轼还在《送参寥师》中写道:“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所以笔者认为,“虚空渊湛,恬静开阔”此为《老子》所表达出来的第二种诗学思想。

三、慎重敦厚,谦直涵容

老子一直以来都主张“无为”,无为是不妄为;同时对于语言,他主张“言善信”,言说要慎重朴实,敦厚真实。他还说:“不争而善胜。”⑨(《老子》第七十三章)主张不争嚷而善于得胜。“不争”实际上指的不是不言说,而是不争嚷、不乱说,即不妄语。从《老子》中,可以看到的是,做文如做人,文和人都要慎重敦厚,浑朴恬静;不仅如此,《老子》还表达出了人需要谦直涵容的思想。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老子》第七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固尤无。”(《老子》第八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⑩(老子《第十五章》)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⑪(《老子》第五十八章)

这几则都说明做事要先考虑别人,再考虑自己,做人需要柔如水,甘愿停留在卑下之地,滋润万物却不争嚷,甘愿为别人所不为,这一种融和浑朴,谦退坚忍,凝静严谨的精神。而且还需要端正、直接、率真,但却不能够过度放肆。其实这些都是《老子》所认为的做人的准则,《老子》所言的这些为人处世的准则,恰恰也是《老子》所体现的为文的准则。在文艺创作中,不仅需要表达的是这样一种主题思想,同时文艺作品的目的实际上也是为了去塑造这样的一种艺术形象,从而使读者在阅读时,从作者慎重敦厚,谦直涵容的语言中,从作者所描绘的这样的艺术形象中,去“味无味”亦即体味“慎重敦厚,谦直涵容”的意义,影响读者成为这样的人。在创作时,语言的表达不能过于显露,虽直抒胸臆却也要慎重适度,不可肆而无忌。创作的内容包容万象,但也是要符合现实,也要有所选择,创作者不能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说教的姿态行文,而应以谦退的姿态行文,从而使得读者更容易接受其文。

综上所述,《老子》的思想渊深幽隐,其诗学思想更是影响了中国古今文论以及审美体验。笔者尽己所能把自己所体会《老子》的诗学思想整理成文,尝试从“愚顽拙讷,纯任自然;虚空渊湛,恬静开阔;慎重敦厚,谦直涵容”三个方面总结了《老子》中的一些诗学思想。

注释:

①②④⑤⑥⑦⑧⑨⑪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73页,第77页,第118页,第117页,第105页,第86页,第87页,第326页,第286页。

③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50页,第215页,第304页。

⑩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0页,第102页,第129页。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顾易生.试论老子的文艺想[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1).

[3]王柏华.老子的“不可說”论及其诗学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

[4]叶虎.简论老子对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影响[J]. 社会科学家,1999,(12).

[5]吴建民.老子文艺思想略论[J].江苏社会科学,1995,(3).

[6]孙宗美.老子文艺思想研究三十年[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1,(4).

[7]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老子
“老子”因何成了第一人称
安居乐业
柔可克刚
漫画
漫画
漫画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