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微
摘 要:近年来,不少高校已深刻地意识到网络教学如QQ群课堂、超星学习通、慕课等给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化,开始积极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思路还不是很清晰,不少举措缺乏有效的实践和应用。重庆文理学院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纪录片创作》建设与实践的成功,为融合时代高校传媒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与路径。
关键词: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纪录片创作》;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1-0150-03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拥有的优质资源更多,也更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能够摆脱传统教学空间的限制,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1]。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传媒专业的教师们不断尝试和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培养有创新特色应用型人才目标的统领下,广播电视学、广电编导等传媒类专业以《纪录片创作》课程为突破口,采取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互补的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纪录片创作》在线开放课程自2016年作为学校重点资助课题立项后,经过多年的精心建设和高效运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和丰硕的教研成果。2018年5月,《纪录片创作》被重庆市教委批准为本市高校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底,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11月,再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纪录片创作》在线开放课程自2017年正式建成上线以来,截至2020年12月初,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余所高校的23 000多名学生先后参加学习,已成为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一、教学理念:课程思政和“以学生为中心”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传媒人才培养过于注重课程教学中具体的环节和内容,缺乏对学生主体作用和角色的应有尊重[2],导致学生在专业课程的课堂学习中时常处于被动适应和消极应付的心理状态,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为避免类似问题出现,自2015年年底,《纪录片创作》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团队组建以来,教师们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的理论和实践需求为中心,不断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纪录片创作》课程团队在建设和打造国家精品在线课程的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教育功能,把思政理念有机融入课程讲授中。主讲教师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章节给学生们讲述老一辈杰出纪录片工作者的执着追求和创作成就;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学生把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作为选题进行拍摄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创作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思政理念与课程内容相互浸润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了《纪录片创作》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较好地实现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不仅拓展了学生们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其次,线下主讲教师大胆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把绝大部分课程内容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以此激发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讲教师要求学生在每次上课前,主动借助参考书籍、网络视频作品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前做好相关知识点的充分了解和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作品分析、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不断提升他们思考、创新和团队协作等综合素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最后,学院还开设有“纪录片创作工作坊”,成员由骨干教师与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构成。工作坊作为线上线下课程教学的辅助和补充手段,成为联系师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工作坊依托已建成的传媒实验室,在借用器材、设备等方面享有较大的自主权,从而充分地把教学、研究、实践融为一体,师生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里就课程与实践创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或热点问题开展研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论认知。这种深度参与、深度思考、深度创作的学习和创作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作品创作能力,纪录片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屡获国内外各种传媒专业比赛的大奖。截至2021年3月,学校历届传媒专业学生共创作纪录片400多部,获得国际、国内传媒专业学科竞赛奖项50多个。
二、教学内容:不断进行优化和重构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内容非常重要,关系到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和实践成效。在几年的实际运行中,《纪录片创作》团队的教师们不断就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讨,反复对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和完善,课程教案也反复进行集体打磨,目的都是力图使教学内容更优化、更合理、更能满足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双重需要。课程团队依托重庆市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了模块合理、界面友好的在线课程网站,上传有课程负责人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辅导、参考资料等基础资源,方便学生浏览、查询和了解课程的相关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还结合课程研究和教改成果,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教研教改论文,课程团队的教师们还合作出版了《纪录片创作教程》一书,并把其作为课程的配套教材。此外,主讲教师们在课堂讲授和网络教学中,还会结合论文选题和书中内容,适当重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在上課期间,对教师们发表的专业论文和书籍内容,都感到非常好奇,不少同学课后还会主动与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学效果明显得到了提升。
除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重构,课程的教学内容还会不断更新和完善,尤其是视频资源和学习资料,以及学生们创作的优秀作品等资料,每学期都会进行更新与补充,及时淘汰一些过时的资源,把最新的优秀作品补充进资源库,从而大大提振以后加入学习的学生们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还延伸增加“同步拓展学习”等补充内容,既满足了学生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的需要,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夯实知识底蕴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
三、教学手段:灵活多元以满足学生需求
《纪录片创作》课程在每学期的教学运行期间,师生们均可结合学习的心得或收获,在课程“答疑讨论”专区发帖、跟帖和回帖,相互进行回复和交流,即时开展线上教学互动。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课程教学团队经过充分研讨,决定采用“直播+专区”的方式开展线上教学。一方面,主讲教师通过“超星”系统开展教学直播;另一方面,在课程平台的“答疑讨论”版块,设立“线上教学”专区。此外,主讲教师还分班级建立课程QQ群,师生们随时可以在课程群里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交流和探讨。正是借助这些多元而灵活的教学手段,有效化解了新冠肺炎疫情对课程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为满足在线开放课程中校内外其他非传媒专业学生的需求,《纪录片创作》课程团队教师每学期还会开展两次线下公开课教学活动。公开课由团队骨干教师主讲,有时也会聘请校外专家和业界精英讲授和交流。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是《纪录片创作》在线开放课程里没有的,经过主讲教师们的认真准备,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神秘感和吸引力。这些公开课卓有成效地开展后,既为选修课程的学生们展示了教师团队的风采,又极大地提升了大家对于该课程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在广大学生中具备良好的口碑,产生了较好的品牌效应。
四、教学团队:积极选拔优秀“双师”主讲 作为应用型学科的新闻传播学,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改革最终的落脚点应体现在实践教学上。因此,在媒介融合格局下,实践教学势必要做出改革与创新,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3]。当前,不少地方高校传媒专业的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学历和理论水平,但实践能力普遍较为缺乏,创作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要求。鉴于此,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便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为了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切实让《纪录片创作》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论储备,又可以强化学生的创作能力,课程团队在组建之初就充分考虑到成员的构成问题。团队成员10名骨干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有3位教授、1位副教授,其余成员则是青年讲师,成员中有6位教师都通过了学校严格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传媒实践经历。这些“双师型”师资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能够条分缕析地讲授纪录片创作方面的理论知识,又可以结合自己的传媒从业经历为学生的创作实践进行正确的点评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们提出的一些与创作实践有关的问题,教师们都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解答,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评价。
五、教学平台:内联外引强化社会效益
《纪录片创作》课程为了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扩大该课程所产生的综合社会效益,课程负责人通过与学校教务处进行协调与沟通,争取到学校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学校教务处一方面,把该课程作为向本校广播电视学、广电编导等专业学生开放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又让课程面向本校非传媒专业以及其他高校的学生全面开放,并通过在线课程平台设立相关通道让这些学生们更为便捷地进行选修报名和课程学习。除此之外,课程团队经过不懈努力,于2019年10月,邀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雷建军教授等前来学院讲学并与师生进行交流,从而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了《纪录片创作》课程的影响力与知名度。随后,经过双方友好协商,课程团队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达成合作协议,将其运营的“清新传媒”网络教学平台中的部分优秀纪录片案例,链接和嵌入《纪录片创作》课程的资源中,从而实现了两校间课程资源的远程互动,进一步拓展了教学平台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使《纪录片创作》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平台的学习资源更加夯实而富有特色。
2020年12月,经过团队教师们的不懈努力,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纪录片创作》(国际版)已正式建成上线,目前,已面向国外学生开放并接受国际学生注册和学习。这标志着《纪录片创作》这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踏上了新的征程,并将在国内外高校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六、结 语
《纪录片创作》课程团队在长期的教研教改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未来教学团队还将继续努力,力争把课程打造成具有高阶性和创新性的“金课”。《纪录片创作》课程的成功充分说明,在媒介融合时代,只有通过建构多元在线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联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不断在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改革,才能大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理论素养和作品创作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真正为社会培养适应媒体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卓越传媒人才。
參考文献:
[1] 尤佳.在线开放课程及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用与教学模式的创新[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下),2017(6):155-156.
[2] 刘长海.广播电视学专业“5+2”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才智,2014(19): 204-205+207.
[3] 刘畅.媒介融合格局下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今传媒,2019(12):152-155.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