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晗 孙晓丽
摘 要:高校负面舆情持高发态势,严重损害了高校公共形象。本文对我国高校舆情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整理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突发舆情事件的监管、引导和应对机制路径已成为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面对新时代严峻复杂的网络舆论生态,高校舆情领域工作仍面临众多困境。本文笔者从实际工作出发提出可行的解决思路,并针对未解决难题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以期对科学把握未来高校舆情研究方向、洞察凝练前沿问题发挥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校舆情;研究现状;研究趋势;舆情难题;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1-0142-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教育是重要的民生问题,牵系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都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相关从业者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形成了特殊的舆论环境。近年来,高校舆情事件占据网络热点事件的主要位置[2],暴发性强,关注度高,对高校舆论公共形象和高等教育公信力造成了巨大压力,严重阻碍了高校事业的稳定发展。本文引入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深入分析高校舆情研究现状,找到高校舆情命题的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分析当下网络环境中高校舆情工作面临的困境,提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思路,并对高校舆情命题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有助于增强高校舆情管理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前瞻性。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思路
为了确保研究文献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本文对我国高校舆情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回顾和整理,以“高校舆情”为篇名进行检索,选取迄今为止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所有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共计2 281篇文献。
CiteSpace是一种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3],旨在挖掘引文空间的信息来探测科学发展的动态过程,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体育、生物医学等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科研成果。通过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能够在庞大的文献数据中,以较为简略的操作方法挖掘出高校舆情研究概况,清晰直观地展示出研究关注主题的发展动向,从而对未来研究重点进行分析。
二、我国高校舆情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一)总体概况
基于采集到的数据,对历年发文量进行定量分析。2007年,国内有少数高等教育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始对高校舆情进行研究探析,2007~2009年间发文量较少且增长缓慢,2010~2015年间,高校舆情领域的研究逐年大幅度增长,2016年以来,该领域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每年均发表大量研究成果,且热度具有稳定的趋势。整体而言,高校舆情研究先是度过了缓慢发展的阶段,而后又经历了一段快速上升期,并最终于2016年开始呈现稳定的走向。随时间而变化的演化特征反映出高校舆情在我国研究领域中正在不断扩大和深入,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新媒体和自媒体技术发展带动网络舆论场发生了深刻变革[4],对高校舆情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以及教育机构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增长。综合目前的时代特点与高校舆情的研究趋势,新时代下的高校舆情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媒体传播下的衍生热潮,并且在高校教育管理领域中发挥重要的媒介作用。
(二)研究热点分析
文献的关键词代表了其论述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其研究主题。使用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中的词频和共词分析技术,能够找出研究文献集中包含的所有主题。将节点类型设定为关键词,时间切片设置为Top50,对可视化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形成关键词共现图谱,软件中提取到的节点共计286个。在众多关键词中,取前10位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关键词,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高频关键词图谱,按照频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大学生、高校舆情、自媒体、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突发事件。从热度的先后排名可以看出,高校舆情大多从网络首发,传递出高校舆情与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紧密联结。此外,在舆情表象的背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舆情研究的首要关注点,这反映了网络已成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阵地,体现出“舆情”具有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的工具属性。在其余的几个高频关键词中,“突发”一词出现率较高,这说明舆情的突发性特征较为明显,且由突发事件引发的舆情在舆情研究中受到较多关注。
(三)研究趋势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高校舆情的研究主题演进过程,按照年度划分时间段,得到关键词时区演进图谱(主题路径图谱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在研究主题的演进过程中,按时间顺序分别为网络舆情、高校舆情、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突发事件、新媒体、自媒体等高频节点,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7~2009年间,这一时期开始注意到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并对舆情的产生、变化和应对引导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第二阶段为2010~2012年间,主要研究内容为突发事件中舆情传播机制,结合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方法,从理论研究逐步细化至对高校具体舆情管控主体的思考和研究;第三阶段为2013~2021年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开放式互动交流,舆情产生和传播机制、涉及面更为多元化、复杂化,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更为全面、深入,主要研究内容为自媒体时代突发舆情事件的监管、引导和应对机制路径,这也是学界未来关注的热点。
(四)研究现状小结
自媒体时代,高校突发舆情事件的监管、引导和应对机制路径已成为研究热点,从实际高校舆情案例出发进行研讨的成果较多,理论研究等前瞻性研究较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媒体格局、舆情环境和信息传播发生了深刻变化[5],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背景下,网络舆论生态及民众思想状况更加多变[5],给高校舆情工作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亟需与时俱进的探索,占据研究主动权,助力高校舆情治理能力提升。
三、我国高校舆情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一)舆论话语权的失衡
自媒体时代,民众的话语权不断增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新媒体平台中的意见领袖形成了话语权的强势垄断[6],与之相对的是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削弱,高校舆论形象偏向于“强者”,但在网络舆论场中处于被动位置,在保护“弱者”的普遍舆论倾向下,往往会成为“沉默的受害者”[7]。
(二)舆情意识和媒介素养的不足
高校舆情持高发态势,师德师风、学术不端、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等负面舆情事件多次发生,涉及主体大多是高校师生。众多负面舆情事件是由于师生缺乏舆情意识和媒介素养而引发,甚至由于轻视舆情事件的应对处置,导致舆情事件进一步向负面升级。
(三)难以准确把握舆情信息预判的前瞻性 把握舆情信息分析和研判“三个度”(舆论态度、传播热度和风险程度)对于舆情事件的预警和应对至关重要。海量的信息、众多的社交媒体平台、关注话题的碎片化等因素使得难以准确衡量“三个度”,为高校舆情信息科学合理预判增加了难度。
(四)舆情引导和处置的乏力
网络舆论引导的方式、趋势和后果不明晰,使得高校为防止不当发声而引发二次舆论、造成负面影响加重,往往避免进行主动调控和引导,表现为舆论引导的缺场,错失舆情引导的先机。此外,舆情管控仍存在不少的技术难题,如网络虚假信息难以清除、舆情趋势研判难、舆情信息追踪难、网络信息追责难等,目前,进行舆情管控的主要手段均依赖于事后控制手段,在舆情事件发生之后进行处置,难以实现事前管控[8]。
四、我国高校舆情领域工作建议及未来研究展望
(一)工作建议
考虑到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高校舆情工作困境。
1.提升高校官方声音,积极占据主流舆论场。一方面,加强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9]。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认识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以及话语权争夺的长期性和困难性,发挥高校官方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做强正面声音;另一方面,加大对网络恶意营销账号灰色产业链的治理。目前,在网信部门的积极作为下,众多违规网络账号被清理,但仍有大量网络恶意营销账号和其传播的不良信息存在于网络上,需继续加强对网络恶意营销账号的打击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2.树立网络舆情意识,健全师生媒介素养提升机制。面对“众生喧哗”“真相失焦”的网络舆论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育人优势,加强德育教学实践和媒介技能培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从根本上提升高校师生舆情主动辨析和警觉意识,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做到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9],培养师生网络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网络社交媒体使用习惯,自觉抵制不良媒介信息;另一方面,要构建网络世界的“群众路线”,建立健全师生校内意见反馈渠道,及时回应、妥善解决师生合理诉求、意见建议或矛盾冲突,有效规避负面情绪向网络公共场域蔓延,消除高校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潜在危机。
3.加强高校舆情研判,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除了在管理层面上建立完善舆情联动监测、应急处置机制之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整合高校智库资源,加强高校舆情应对经验交流,提高舆情风险防范和研判分析能力,提升高等教育领域整体舆情应对处置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高校舆论引导的新格局,坚守舆论宣传主阵地,全力争取广大网民认同;同时,构建一支覆盖面广、专业性强、行之有效的舆论引导队伍,加大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充分发挥其网络影响力和号召力,把舆论引导至理性表达的方向上,在潜移默化中化解冲突、塑造高校正面形象。
(二)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上述的三大工作建议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解决部分舆情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下一阶段,高校舆情领域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1.重视机理研究,纵深推进高校舆情研究。一方面,从实际案例着手,分析高校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本质特征,吸收其他国家舆情治理的优秀方案,研究高效、高质的舆情应对路径和舆情引导策略;另一方面,从单一舆情事件延伸至普适性舆情管控机制,探索舆情监测、引导和处置应对理论体系,重视舆情应对处置效果评估机制的研究,不断优化舆情预警和应对策略,提升舆情治理的可持续动力。
2.加强合作研究,横向扩展高校舆情研究领域。舆情治理是一个涉及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系统化的研究命题,内容分布多元,目前,研究多数就舆情事件谈舆情管控应对,缺乏系统性、体系化的整体研究。需要发挥高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打破学科壁垒和门类界限,加强跨高校、跨机构、跨学科的研究合作,进一步丰富高校舆情领域的研究主题,深化理论研究,为高校舆情命题的研究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撑。
3.促进技术创新,助力高校舆情治理能力提升。目前,舆情管控较多依赖于事后控制手段,为弥补事后网络舆情治理手段的缺陷,可以创新技术方法,把舆情管控手段前置,如引入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等,保障網络数据源的真实性,增强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可塑性,提升从海量信息中挖掘和预测高热度话题以及话题走势的能力等。
五、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突发舆情事件的监管、引导和应对机制路径已成为研究热点。受当今自媒体时代媒体格局的影响和冲击,舆情的产生和传播机制更为复杂,民众思想状况更加多变,须提升高校舆情研究的前瞻性,重视机理研究,纵深推进高校舆情研究,加强合作研究,横向扩展高校舆情研究领域,促进技术创新,助力高校舆情治理能力提升,从多个层面开展对高校舆情的深入探讨,切实解决高校舆情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为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中共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01).
[2] 王楠,王保华.治理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9):93-96.
[3] 赵建保.CiteSpace可视化流程与分析范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4(16):105-107.
[4] 赵前卫.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新变化[J].今传媒,2016,24(6):27-29.
[5] 倪万.全媒体时代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的十项要求[J].人民论坛,2020(29):109-111.
[6] 延宇芳.新媒体意见领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7] 马海燕.新媒介环境下媒体话语权再分配[J].传媒,2014(7):78-79.
[8] 白虹,张静.破解网络舆情风险管控“技术”困境[J].福州党校学报,2020(6):38-42.
[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2-313+226.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