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两弹城

2021-12-21 02:31杨彭睿洋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王淦昌两弹邓稼先

杨彭睿洋

“邓稼先”“原子弹、氢弹”“两弹元勋”,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频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振奋着我们的精神。大多数人可能听说过“两弹”的研制“很艰苦”,却只有少数人知道这里的“艰苦”意味着什么。

为了感受这两个字的力量,5月3日,我随父母走进了“两弹”的诞生地———“三线”建设时的902基地,现在的绵阳市梓潼县城南长卿山下的“两弹城”,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部所在地。邓稼先、王淦昌、朱光亚等众多我国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曾在这里相继完成原子弹、氢弹的设计方案。

整个参观过程中,我充满好奇心和崇敬感,目不转睛地盯着每座展馆、每处细节,不遗漏讲解员的一字一句。科学家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取得的偉大成就,无不令人感叹、钦佩。

最难忘的还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旧居和他“我明天还要动一次小手术”的手稿。

讲解员带着我们走进邓稼先的办公室,屋子里的陈设简陋,只有一对沙发、一部电话、一台手摇计算机。墙上悬挂着的邓稼先手写的字条,让我驻足许久,感慨良多。

“我明天还要动一次手术”,思前想后,邓稼先在“手术”前加了一个“小”字。他不想让大家担心,但那时的他罹患直肠癌,已经到了晚期。工作人员说,他的血小板几乎完全丧失,体内不停出血,他的生命值一直在减少。

他的另一张手稿里对病情也只提了一句———“今天我打了化疗,打完挺不舒服的。”这是我见到的这位大科学家第一次向别人表述自己的病痛。而其他时间,他提到的依旧只有工作。

邓稼先的手稿中,提到了“星球大战”,即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电磁轨道”应该指当时提出的电磁轨道发射技术。有人说,这是一个对西方世界来说都有着“幻想”意味的科学发展规划;也有人说,这个计划订得太高远,当时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都望尘莫及。而邓稼先那一辈的科学家们,拿着一年仅有九千万元的科研经费,却要跟踪这样一个高深的科技规划。

邓稼先写下这篇手稿的同一年,同样在这个山沟里的研究院工作的另一位科学大家———王淦昌和另外三位科学家共同向党中央建议,制订中国自己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今天,我们把它叫作863计划。我们听说的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大型运载火箭、核聚变试验装置等大国重器,就是这份计划的产物。

贫穷,并没有限制他们的想象力;贫穷,没有限制他们殚精竭虑为未来布局的战略眼光;贫穷,更没有限制他们把知识、青春,甚至生命贡献给祖国的决心……这些是贫穷无法限制的东西。

我们走进的“两弹城”,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记忆。科学家们在“三线”坚守一生,只愿以一人之躯成一国之事,造万家之福。这不是怀旧,我们要记住;不仅要记住,更要传承。参观虽已结束,但是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协同攻关、求实创新、勇攀高峰的“两弹精神”将深深地影响我,勉励我天天向上。

教师点评

文章从命题、选材、布局、谋篇到用词、结构、层次、照应,以及思想感情的交流等诸方面,脉络清晰,表达准确。

习作尽力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与科学家们艰苦奋斗精神的有机结合,把自己对老一辈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是一篇成功的励志佳作。

(王俊)

猜你喜欢
王淦昌两弹邓稼先
王淦昌:以身许国铸长剑
“我愿以身许国!”
——纪念王淦昌诞辰115 周年
邓稼先 献身国防 铸就辉煌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周恩来与“两弹”的情怀(上)
周恩来与“两弹“的情怀(下)
与诺奖只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