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百年历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00年来,考古学扎根祖国大地,勾勒出中华文明历史脉络,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与文化自信的科学支撑。
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埋葬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1919年五四运动激发了以爱国、科学与民主为主旋律的思潮,引发了1920年顾颉刚先生“疑古”学说的提出,形成当时历史学领域的“古史辨运动”,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提出“要解决古史,唯一的方法就是考古学”。考古学正是在传统的中国古代历史学进一步科学化的时代、新史学取代传统史学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五四运动唤醒的从“疑古”走向“释古”,再由“释古”走向“考古”,促使百年前中国考古学诞生。
考古发现揭示的文化传承
中国考古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寻觅、探索、研究中华文化之根及其发展、传承脉络,如20世纪20年代河南渑池史前仰韶文化发现、李济对晋南西阴村史前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北京周口店猿人考古发现、安阳殷墟考古发掘等,这些考古发现使当时风行西方的“中国文化西来说”遭受重创,极大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取得重大发展,大量更新世人类遗存的发现和相关成果的发表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范围内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最重要地区之一,古人类在中国的分布空间扩及中华大地,其时间则向前推移了100多万年。其中,云南元谋上那蚌、重庆巫山龙骨坡、湖北建始龙骨洞、陕西蓝田公王岭、安徽繁昌人字洞、山西芮城西侯度、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等旧石器时代遗存考古发现,对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中国现代人类本土起源的理论,提供了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佐证,形成中国大地的“百万年人类史”。
新石器早期(距今10000~9000年)文化遗址的主要考古发现有:北方地区的河北徐水南庄头、北京怀柔转年与门头沟东胡林、河北阳原于家沟等遗址;南方地区的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桂林甑皮岩与庙岩和邕宁顶蛳山、广东英德牛栏洞等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发明了陶器、磨制石器,以及农作物栽培,粟作农业与稻作农业分别在中国的北方与南方出现。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通过研究发现,关于这一时期的中国古代先民,与欧洲人群不断遭遇近东迁徙而来的农业人群,以及欧亚草原人群等外来群体的“大换血”不同,中国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基本是连续的,没有受到明显的外来人群的影响,迁徙互动主要发生在东亚区域内各人群间。而另一大重要发现在于,虽然古南方人群成分在现今东亚大陆人群中所占比例较小,却对其他地区的人群具有广泛的影响。付巧妹团队发现,现今广泛分布于台湾海峡、东南亚和太平洋西南部岛屿的南岛语系人群,与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南方沿海人群有着非常密切的遗传联系,这表明最早的南岛语系人群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邻地区。
距今9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发现主要有: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河北武安磁山遗址、陕西宝鸡北首岭、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山东临淄后李遗址、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和八十垱遗址、浙江上山遗址等。从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完整的聚落已经出现,聚落及人口数量已发展到一定规模。栽培作物有粟、黍、稻,家畜又增加了牛、羊、鸡等。新出现的玉器、彩陶、白陶等,反映了先民手工业的发展,骨笛、陶祖和契刻的龟甲则再现了先民的文化与精神生活的丰富。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7000~5000年)的考古发现主要有:郑州大河村遗址、邓州八里岗遗址、濮阳西水坡遗址、山东兖州王因大汶口墓地、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和喀左东山嘴遗址、安徽凌家滩遗址、河南灵宝西坡遗址、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河南巩义双槐树“河洛古国”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等。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繁荣时期,它们集中反映在聚落規模更大,布局更为规整,氏族墓地发达,生产工具有了很大进步,生活用品更为多样,出现了具有政治功能的“河洛古国”等。传统所说的“华夏文化”在这一时期已经孕育,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犹如满天星斗中的恒星、分子中的原子核,其考古学文化分布空间及影响范围成为之后华夏文明的最早形成区域,其考古学文化内涵成为华夏文明形成的核心文化——中原龙山文化的祖型。
距今5000年前后,我国的新石器时代进入末期,氏族社会发展到了顶峰,文明时代已经到来,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主要有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山西陶寺城址、陕西石峁城址等。城址是文明最为重要的物化载体,是国家最为主要的政治统治、文化礼仪、经济管理、军事指挥活动的平台,是探索古代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最主要的物化载体与考古学研究对象。
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开展了历代都城遗址与帝王陵墓、陵寝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及重点发掘工作,它们主要包括“王国时代”的河南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安阳殷墟及洹北商城,陕西西周都城丰镐遗址与河南洛阳成周及东周王城,帝国时代的秦咸阳城、汉长安城遗址、隋唐长安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北宋开封城、金中都遗址、元大都遗址(以及元上都)、明南京城与明清北京城等都城遗址考古项目,还有“陵墓若都邑”的秦始皇陵、两汉帝陵、魏晋南北朝帝陵与唐宋辽金明清帝陵考古调查与陵寝建筑遗址勘探及重点发掘。都城与帝王陵墓共同构成国家文化的物化载体。
在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历史发展中,不论是什么时代,也不论是中华民族中哪个民族的政治家作为王朝的统治者,他们在凝聚中华文明核心文化的都城与帝王陵墓的物化历史载体上,均表现出政治文化的一致性,如“择中建都”“择中建宫”“陵墓若都邑”等,从中华民族的鲜卑人、契丹人、蒙古人、女真人分别建立的北魏王朝、辽王朝、元朝、金朝与清王朝所营建的都城及帝陵来看,其建筑规划集中体现了“中”与“中和”的理念,成为国家至上的外化,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国家历史观。
考古展开百万年时空框架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一直以来,人类起源之谜始终是考古探索的前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分享的古基因组研究说明,中国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经分化,并在至少8300年前出现融合与交流。其中,南岛语系人群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邻地区。这一研究,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演化及中华文明的探根溯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佐证。
根据陕西蓝田上陈、河北阳原马圈沟、重庆巫山龙骨坡、云南元谋等遗址的考古发现,我们知道中华大地在200万年前就已有人类活动。河北阳原泥河湾、陕西蓝田公王岭等发现揭示,100万年前古人类已分布在中国大部分地区。
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息息相关。湖南道县玉蟾岩、浙江浦江上山和义乌桥头遗址的考古工作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水稻农业1万多年前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距今8000年前后“南稻北粟”两大农业体系初步形成,距今4000多年后从西方传入了小麦,中原出现了“五谷丰登”景象,再加上“六畜兴旺”,为中华文明形成准备了条件。
1981年,牛河梁遗址的发现开启了中国文明起源的新阶段,考古学家苏秉琦的“满天星斗说”影响深远。可以说,距今5300年至4300年前后的文明图景,是通过考古人的努力徐徐展开的。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西辽河流域、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流域在距今5300年前后相继启动了文明化进程,和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密切互动,形成被称为“中国相互作用圈”的文化共同体。
考古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科学支撑
世界古代文明主要有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南亚次大陆印度古文明、中美洲墨西哥玛雅文明、南美洲秘鲁印加文明、中华文明等六大文明。其中,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具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一脉相承的“不断裂”历史。祖先留给我们的举世无双的考古学、历史学遗产,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科学支撑。
正如一位知名的外国考古学家所说:“感谢中国考古学家为我们了解过去作出贡献,来自中国各个地区的考古新成果让世界看到早期中国的多元性,中国这片土地独特的风貌和文化遗产被全世界的专家和公众熟悉并欣赏,中国古代的伟大成就也得以被全世界了解。震惊世界的良渚、陶寺和石峁遗址,让我们可以研究和肯定中国早期文明的特质,同时对于我们理解整个世界都意义重大。”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的考古学比较,中国考古学既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的丰富史前考古学遗存,更有极为丰富、别具特色、保存至今的歷史考古学遗存,它们成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在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之际,回顾百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它们揭示了中华5000年不断裂文明史,其不断裂的历史原因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这是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综合《群言》2021年第10期、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