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琴 巩云霞
民间剪纸作为一种传统艺术,以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操作灵活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幼儿园里的幼儿正值手指动作、小肌肉群以及创造、想象能力飞速发展的阶段,剪纸首当其冲成为了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剪纸艺术在幼儿园生根发芽呢?我园教师围绕“民间剪纸”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探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面对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随处可见的剪纸作品、民间艺人精湛的剪纸艺术,幼儿那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一步步驻足欣赏与惊叹的神态,一遍遍反复询问的稚嫩表达,无不流露出他们对剪纸艺术的赞赏与学习热情,尤其通过对剪纸艺术家侯全英、高凤莲、乔晓光等大师作品的深入了解,更是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幼儿美术教育中情感体验始终是最重要的,教师还建议家长带着幼儿走进平遥古城、走进剪纸展览馆,一起寻找、感受和体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撒下一颗热爱民间剪纸艺术的种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前期丰富的感知经验做铺垫,幼儿迫不及待地想要自己动手尝试创作。小班幼儿已经学会正确使用剪刀,并练习剪出各种线条和简单图案。到了中班,他们会练习对称剪、二方连续剪、镂空剪等剪纸技能。升入大班,幼儿更多的是进行创作组合剪纸。我园教师为幼儿搭建剪纸平台,比如在活动室提供剪刀、各种纸张、包装材料、树叶、布头、皮革等丰富的剪纸工具,在户外美劳涂鸦区提供剪纸类材料,开展综合主题活动、区域游戏、生活活动、户外活动等丰富多元的剪纸活动,鼓励幼儿自主动手剪纸。
1.巧用绘本,激发创意
绘本由画面和文字交融而成,表现手法多样,艺术风格多元,构图色彩丰富,适合幼儿艺术的想象与创作。例如:绘本《老鼠娶亲》的封面设计老鼠抬轿就采用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故事情节中形态各异的老鼠栩栩如生。幼儿问道:“我们也可以剪纸吗?”于是,遵循幼儿的兴趣,我们开展了剪纸活动“老鼠娶亲”。绘本故事的情节和支持性材料的提供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激情,老鼠打鼓、抬嫁妆、打灯笼、娶亲的队伍、新娘、放鞭炮、路边景物等,一幅幅老鼠娶亲的作品跃然纸上,既烘托出绘本的内涵,又凸显了传统艺术韵味十足的中国风。
2.利用主题,大胆尝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适当让幼儿了解我国民族及民族文化,萌发对祖国的美好情感,能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围绕传统节日、节气、主题等开展了一系列的剪纸活动。如国庆节期间,教师结合实际,和幼儿商量给祖国妈妈送一份厚礼,大家一起动手剪纸,表达着自己对祖国的深情。首先,教师引导幼儿了解中国的人文、地理、风俗、发展等各个方面,并讨论、思考自己想要剪出什么样的作品,细心观察周围,搜集各种素材。其次,幼儿“各显神通”,动笔画稿。彬彬小朋友想要送给祖国妈妈一份题为“熊猫一家”的剪纸作品。他说:“熊猫是国宝,大家一看到熊猫就会马上想到祖国,想到爱国。”
3.一日环节,自然渗透
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在幼儿园教育中“另起炉灶”,而应坚持“自然渗透”原则,将剪纸艺术融入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中。比如:生活环节可以欣赏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讲述民间剪纸艺术家的故事等,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区域游戏时,鼓励幼儿自主性、随意性、选择性地采用材料大胆想象、自由创作。户外美劳涂鸦区为幼儿提供剪纸工具的同时,投放瓦片、树干、报纸和废旧器械等自然辅助材料,通过多元的组合方式拓展幼儿丰富的想象空间,涵养幼儿的民族文化底蕴。
幼儿创作后的作品赏析和评议是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另一种欣赏活动,对幼儿的经验再提升意义重大。《纲要》提出:“为幼儿创设展示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在作品赏析环节,教师特别注重幼儿自己讲述和同伴评价。比如:幼儿东伟在区域游戏中随意剪出了许多黑色的圆,我随即问道:“这是什么?”东伟说:“这是苹果。”我很疑惑:“为什么是黑色的?”东伟说:“这是爷爷给我做的烤苹果!”幼儿自己讲述剪纸作品的过程,就是在梳理自己的创作意圖,洞察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感受体验的过程。当然,倾听同伴讲述也是幼儿开阔思维的过程,他们会逐步理解和接受同一幅作品的不同解读,继而慢慢形成多元的判断视角。教师还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共同参与评价,鼓励幼儿不仅说出同伴作品的优点,还可尝试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后教师再给予提升性的鼓励与指导,通过正向、建设性的评价,助推幼儿经验的再提升。
从小班到大班,我园幼儿都在循序渐进地感受和体验着剪纸艺术的魅力,并乐在其中。在不同阶段的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来的学习欲望、想象潜力以及动手能力着实令人惊叹。为了呵护幼儿对剪纸艺术的这份热爱,我们要继续深造,不断探索,带着幼儿在民间传统剪纸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