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和发展,充分彰显了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指导全党发挥人民主体地位,解决贫困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世界减贫新纪元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生动诠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精准扶贫;执政理念;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陈新刚(1971-),男,汉族,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高级讲师,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11-0035-04
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解决贫困问题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本要求。习近平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针对解决贫困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精准扶贫提法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调研扶贫攻坚工作中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①的重要指示,是扶贫工作从“大水漫灌”式扶贫转向科学精准扶贫的重要标志。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为了解决中国贫困人口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思想。在这一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十九大将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上升为国家战略,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一、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指导下,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②减贫工作取得的成就充分体现了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最早从制度的层面关注过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通过对无产阶级贫困现象的考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认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反贫困的方向必然是从消除贫困到实现人的解放、社会的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制度变革、消灭阶级剥削、发展生产力正是反贫困的基本路径”③,为社会主义国家探索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思想认识和理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减少贫困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在50年代后期由于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党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等方面发生了“左”的偏差,这些有益探索一度终止,特别是“大跃进”运动使得浮夸风盛行,忽视经济发展规律,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深刻地回答了这个基本问题,也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调整了一段历史时期以来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予以了科学的定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道路奠定重要基础,并在几代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减贫工作取得历史性巨大成就。“40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实践中取得的成绩为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人均收入显著提高,但在部分地区和部分人口中仍存在贫困现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低收入群众的幸福感。习近平长期以来高度重视贫困问题,从青年时期在梁家河就开始关注和解决群眾贫困问题,担任总书记以后,针对中国国内还有近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习近平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⑤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⑥这些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的继承和深化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要重视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认同,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⑦这一系列的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逐步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于推动扶贫工作给予了科学理论指导。
(三)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策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过广泛调研,深入思考,结合从政多年的实践经历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针对解决中国贫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创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策略。一是创新精准扶贫方式。针对十八大以后解决贫困问题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深度贫困人口集中,脱贫难度加大,习近平指出“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式的扶贫已经不适应中国深度贫困地区实际,也难以取得实效,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观点,指明了扶贫的方向和方式,“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施策。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⑧二是构建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格局。习近平主张凝聚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解决贫困问题,他指出贫困问题是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强化举措,扩大成果”。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形成全社会合力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格局。三是提出精准扶贫具体目标。围绕为什么要脱贫、如何脱贫、如何保证脱贫效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提出了“两个确保”的目标、“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四是提出精准扶贫方法论和具体策略。2014年,习近平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重要思想。2015年,他到陕西和贵州等地调研考察工作的过程中,又提出了“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扶贫方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系统阐述了“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脱贫路径,进一步完善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⑩“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⑪“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精准扶贫的具体方法论,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既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贫困治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⑫
这些论述形成了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核心,把握住了解决贫困地区问题的症结和关键,真正体现了“精准”的内涵。精准扶贫重要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中国贫困问题,为解决中国贫困问题和世界减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减贫具体举措和途径。
二、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⑬习近平也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党的全部历史都证明了无论是战争年代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的结果。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从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都坚持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
(二)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充分阐释了扶贫工作中人民的主体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放在第一位的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基本标志,也是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思想基础。习近平坚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重视发挥贫困地区群众的积极性,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在扶贫工作中要调动贫困地区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不能让贫困群众有等、靠、要的思想,强调挖掘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党和政府有责任帮助贫困群众致富,但不能大包大揽”。⑭精准扶贫的内涵关键体现在“精准”上,首先要了解贫困群众的具体情况,根据贫困原因精准施策,以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主体意识,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贫困命运,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⑮只有贫困地区群众从内心对脱贫致富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追求,才能真正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⑯让人民群众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充分阐释,促进贫困地区真正的发展。党和政府要创造条件让贫困群众主动寻找出路解决贫困,政府要给予充分的支持。“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⑰这种想法要加以引导,引导贫困群众正确认识脱贫的主体是自己,但实现脱贫的目标也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发自内心的在政府和各项扶贫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奋斗改变生活面貌。“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⑱“要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各类扶贫项目和扶贫活动都要緊紧围绕贫困群众需求来进行,支持贫困群众探索创新扶贫方式方法。”⑲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挥脱贫工作中贫困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三)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正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观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⑳他时刻不忘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告诫全党在脱贫攻坚战中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时刻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三、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从成立之初确定的根本宗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追求和宗旨。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1945年6月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党的“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把扶贫工作与人民幸福结合起来,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推动全体人民有更好的生活,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二)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与新发展理念结合推动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新发展理念作为“十三五”规划与实施的指导理念,对新时期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其独特的时代价值和指导意义。在新发展理念中,强调共享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实现了发展成果共享,人民体会到发展带来的成果,才能够主动投入到促进社会发展的工作中去,贫困地区群众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脱贫工作中。“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发展是为了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贫困群众真正共享发展成果,避免形式主义。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習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主要内涵在“精准”,真扶贫,扶真贫,让全体国民共享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发展的红利,不让一个人掉队,真正实现社会公平,促进人民团结。
(三)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深刻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战战略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在农村,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指出:“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从党的初心和使命出发,肩负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使命,他提出:“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通过精准扶贫解决人民群众贫困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
结束语: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中国减贫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重视人民主体地位的重大理论创新,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最好诠释,不仅为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遵循,也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⑤⑥⑦⑧⑨⑪⑭⑯⑰⑱⑲⑳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6月.
②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3-7.
③⑮黄承伟.中国减贫理论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及其历史世界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7.
④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12-19.
⑩曹立.精准扶贫生动阐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N].光明日报,2018-01-08(02).
⑫方堃,吴旦魁.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108-111.
⑬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莫光辉,陈正文,王友俊.新发展理念与精准扶贫的契合及实践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6(6):15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