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高中通用技术学生活动设计与实践
——以“桥梁结构的优化与改进”为例

2021-12-20 11:28管文川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学案桥梁结构

◎ 陈 希 管文川 赵 杰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上海市高中通用技术学科于2021年9月全面实施新教材。“双新”(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给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基于活动理论,对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尝试分类,并以“桥梁结构的优化与改进”活动为例,探索学生活动设计及课堂教学策略。

一、活动理论视角下的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20修订版课标》)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定义为: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体现科技与人文相统一的课程。这就明确了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学方法以活动形式展开,即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式。[1]

活动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心理学理论,是分析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的描述性理论。活动理论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对人的心理发展作社会历史性的研究。[2]活动理论为分析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探讨学习创新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借鉴。[3]基于活动理论,教学设计需要关注的重点落到了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核心要素(主体、共同参与者、操作对象),中介物(工具、规则、分工),活动结构及活动实施效果上。

二、教学活动分类及教学策略

依据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材设置的学习内容,一般可以将学习活动划分为五类,分别为理论学习活动、设计表达活动、加工制作活动、技术试验活动和评价交流活动。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理论学习活动

理论知识的学习储备是学生进行其他学习活动的基础。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往往采用讲授法,但在通用技术学科中,应不拘泥于传统讲授法,建议可以采用收集案例资料和数据分析探讨,或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抑或是以学案为载体进行探究学习。然而,无论是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理论知识的教学都须做好事先的知识梳理,在课堂中应及时监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内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

(二)设计表达活动

设计表达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图样表达和创新设计能力,这类活动往往要遵循学生设计方案形成的规律,因而有效的实施策略为:①组织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设计问卷调查,明确分工和任务要求;②引导学生梳理主要问题,分析比较可行方案;③提供参考资料及优秀案例借鉴,助力学生尝试设计;④组织学生交流并完善方案。

(三)加工制作活动

加工制作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从创意到产品实现的物化能力。将导学案引入加工制作类活动,能够提高技术实践的有效性。根据加工制作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如图片、视频或实物样品案例。同时,教师通过导学案明确任务设置,如制作的材料、工具限制等,学生在导学案中记录分工及制作中遇到的问题等。导学案在加工制作类活动中作为一份引领性文件,整体调控学生实践过程,指导制作成果的实现。

(四)技术试验活动

技术试验是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技术探究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创新设计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它是发现问题、探究规律、深化知识、优化技术的重要环节。根据通用技术学科必修教学内容的特点,按照试验目的可以把技术试验分为“试验探究”和“试验优化”。试验探究以形成科学概念为目的,在教学中采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技术试验主动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构建科学概念的教学方式。试验优化则采用以建构主义和“做中学”理论为基础,以技术试验为手段,以观察、数据收集、分析为主旨,以优化设计方案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在技术试验活动中,学生应结合试验撰写完整的技术试验报告,从而达到活动目的,形成工程思维。

(五)评价交流活动

《2020修订版课标》要求积极发挥课堂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中准确、及时的评价交流活动,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评价交流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可以采用课堂与课后结合的模式,课堂评价应设置能使学生快速判断有和无的量标,课后评价内容可更详实、客观。教师在评价表设计的过程中,要梳理课堂活动细节,提取明显的特征,使得判断依据尽可能明确。评价的实施应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结合的方式,其中自我评价的内容关注活动过程,相互评价的内容侧重结果。

三、课例设计

利用活动理论作为分析框架[2],结合上述不同教学活动的应对策略,笔者对人教版《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及其设计”第三节“结构的设计”的分课时内容“桥梁结构的优化与改进”进行教学设计。

(一)单元设计概述

《通用技术》必修2第一单元“结构及其设计”的单元设计以“桥梁结构设计”为载体,采用大项目大任务的教学组织方式,总课时数为六个课时。每课时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通用技术》必修2第一单元分课时安排

学生在本单元要完成的任务为:为幸福村建造一座桥梁,给村民带去接触广阔世界的发展机遇,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出一份力。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资料(场地情况、村民需求、国家/行业设计标准等)阅读,讨论,辩论等方式充分理解该课堂情境,对桥梁结构进行选型,并对桥梁结构(模型)的尺寸限制、测试方式(竖向2 kg静载悬挂于桥梁下层)等要求达成课堂共识,形成具体的设计任务书。

在本单元前三个课时中,学生以习得结构相关的基本知识为主。后三个课时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围绕“桥梁结构设计”任务,经历结构设计的一般过程(见图1),巩固知识与技能,全面提升技术意识、创新设计、工程思维、图样表达、物化能力五大学科核心素养。

图1 结构设计的一般过程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活动载体选择

“桥梁结构的优化与改进”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时,学生已具有结构相关的基础知识储备,围绕“桥梁结构设计”任务经历了结构设计一般过程的前三个环节(见图1),完成了桥梁结构的设计、制作与测试。本节课将进入设计一般过程中的“优化与改进”环节。结构的优化与改进既是结构设计一般过程的最后一环,又是工程问题迭代优化的一个新起点。要实现桥梁结构的优化,必将再次经历一遍方案制订、模型制作和测试等过程。

桥梁结构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各小组对结构与强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侧重又有所不同,在前置环节中各小组间的实物作品呈现出了高度的离散化的趋势,结构优劣程度差异较大。若在优化环节组织各小组在自己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那么基础结构的差异,会拉开小组间优化和实施的难度,导致学生的课堂表现难以被比较和评价。

然而,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各小组均针对同一情境,有着相似的测试标准(尺寸合规、施加特定荷载后是否仍能保持结构的安全性及形变限制等),课堂学生评价环节存在很多共性的特征可以被提取,实现有效的活动效果和学习效果度量。因此,本节课采用固定教学起点的做法,聚焦于一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学生应用之前所学知识与技能,从多种角度对该特定的不良结构进行强度上的优化,体验优化改进的过程,感受解决工程问题是一个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进一步提高物化能力和工程思维。

(三)学习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结构的一般分类、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影响因素,能进行简单结构的受力分析,并且围绕“桥梁结构设计”这一任务经历了结构设计一般过程的前三个环节,学会了应用结构设计的一般过程对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制作最终解决真实情境下真实问题的方法。本节课之前每组学生的结构模型都完成了加载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各自结构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测试情况进行了反思。

(四)活动工具与资源

制作材料:某组典型的桥梁结构复制品、限定规格与数量的桐木条、502胶水、塑料扎带。

制作工具:美工刀、剪刀、砂纸、钢尺、切割垫板。

辅助工具:具有投屏功能的屏幕、专业软件、多媒体资源、加载设备、砝码、位移计。

(五)活动过程及目标

结构的优化与改进既是结构设计的一般过程的最后一环,又是工程问题迭代优化的一个新起点。因此,本节课活动经历优化方案制订、模型制作和测试等过程,包含了设计表达活动、加工制作活动、技术试验活动、评价交流活动的组合。

1. 环节1:复习导入

【活动目的】通过交流分享结构的改进设想,提炼结构优化的一般方法。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上节课各自小组桥梁结构承重测试情况,结合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交流对结构的反思改进设想,提炼结构优化的一般方法,如调整结构体系、改变构件的横截面形状、加强节点的连接、替换材料等。

2. 环节2:结构优化方案的制订(设计表达活动)

融资的“高山”——资金链困住不少企业。以江苏省为例,因为融资机制不合理,融资的中间环节多、成本高,导致江苏省80%以上的民营企业融资面临重重难题,不少民营企业的老板折戟在“资金链”上。其他不发达省份的融资难,更是可想而知。

【活动目的】基于模拟试验结果,能够分析影响结构优化的因素,从而制订优化方案,增强运用工程思维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活动内容】明确本节课需要优化的桥梁结构模型——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仔细观察该结构的承重测试情况,描述导致结构破坏的主要形变方向;明确结构优化目标(能够承受跨中2 kg竖向荷载),基于桥梁结构的力学计算结果及承重测试结果,结合结构优化的一般方法,制订桥梁结构的优化方案,在导学案的桥梁结构三视图上进行标注;交流桥梁结构的优化方案。

3. 环节3:优化方案修改与优化结构制作(加工制作活动)

【活动目的】依照优化方案桥梁结构的制作过程,提高物化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活动内容】根据方案交流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与问题,进一步完善结构优化方案;依据优化方案,使用限定的材料(木材横截面、长度均有限制)及工具进行桥梁结构的加工制作;小组间进行相互评价,填写课堂评价表中相应的他评内容。

4. 环节4:结构优化的展示与测试(技术试验活动)

【活动内容】结合优化方案图样介绍小组结构优化的重点;对优化后的桥梁结构进行承重测试,观察试验现象、记录试验数据,撰写试验报告及课堂评价表中自我评价内容。

5. 环节5: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活动目的】通过优化与改进桥梁结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影响结构强度的多个关键因素进行设计和制作,完整体验结构设计的一般过程,理解解决结构设计问题是一个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

【活动内容】总结结构优化的方法:调整结构体系、改变构件的横截面形状、加强节点的连接、替换材料。教师布置作业:完成课后评价表,根据各组桥梁结构的力学计算结果,结合结构优化的方法,进一步优化结构。

(六)活动评价

本节课采用课堂和课后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课堂的评价交流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各小组对自己在各个环节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对其他小组的设计图样和实物作品的呈现结果进行相互评价。依据《2020修订版课标》课程内容要求及学业质量要求、《上海市高级中学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用本)》、“技术与设计1”模块第二章的设计分析评价表、“技术与设计2”模块第一章的模型评价表示例,结合活动内容和活动载体的特征,本节课设计课堂和课后评价工具表见表2与表3。课堂的自评和他评内容设置为能快速判断有和无的量标(见表2)。课后评价侧重客观描述,帮助学生回顾实践过程,总结实践经验,启发思考(见表3)。

表2 活动评价表(课堂)

表3 活动评价表(课后)

四、反思与结语

(一)基于真实情境,落实立德树人,选择活动项目

《2020修订版课标》建议“技术与设计2”模块可以采用大概念引导大项目的方式进行项目设置。活动项目的设置首先应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课例所在的单元大项目设计为“修路造桥助发展——桥梁结构设计”,它源于真实情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和山区,交通运输则是短板中的短板,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请各组建设团队为幸福村设计建造一座桥梁,给村民带去接触广阔世界的发展机遇。项目主题的设计立足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时代大背景,引导生活于大城市的学生关注到农村山区的困境,激发学生的民族使命感。通过对“桥梁”载体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国桥”的实力与魅力,向学生渗透“中国桥”背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活动项目的选取应因地制宜,结合真实情境,设置结构不良问题。“桥梁结构”项目情境包含的诸多结构不良问题,如桥的选址、桥的跨度和宽度的确定、桥的选型等,都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收集资料等补充并使之结构化。学生通过对情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再优化。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综合能力。

最后,活动项目的设计还应易于学生操作。“桥梁结构”项目在学生完成选址、确定尺寸、结构选型后,设置了“各组团队制作桥梁结构模型,村委组织方案比选”的情境,把建造桥梁的任务简化为设计制作桥梁模型的任务。学生在初中已掌握简易木工的加工制作,用桐木、502胶水等材料制作桥梁结构模型易于达成目标。在结构测试方案上,采用在桥梁下层跨中悬挂2kg的竖向静力荷载方式,较桥梁实际的受力形式过于简化。根据学情,可以增加试验方案的难度,如改为模拟车辆行驶的移动荷载,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二)立足学生视角,辅以导学案,设计学生活动

本次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其核心就是要在教学中完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实现这样的转变,首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阶段,就要从学生立场出发,明确学习目标,结合学科特征和学生特点,设置合适的学习活动,尝试从学生视角考虑活动的可行性,准备活动工具,制定活动规则,分配活动时间,分析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本课例在活动方案编写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第一视角设计活动目的和活动内容。

其次,利用导学案辅助学生活动。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上,教师的“戏份”被压缩。教师可以借助导学案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同时,学生将活动的所想所得记录于导学案,有助于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和经验方法的积累。本课例中,配合学生活动各个环节设计了导学案,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待优化结构的测试破坏图、力学分析结果,明确了结构优化的目标、可利用的材料和工具等信息,学生在导学案中绘制优化方案草图、撰写试验报告。评价表也通过导学案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对照评价内容进行活动实践。

最后,课堂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作为引领者和辅助者。本课例教学实践中,学生活动占整堂课的70%左右时间。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有助于课堂时间的把控。教师在课堂上实现了“减负”,工作重心从“台前”转到“幕后”。在“幕后”,教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学生活动的各个环节,准备学生在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给学生搭好“学习支架”,确保在课堂内实现学习目标。

猜你喜欢
学案桥梁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乡愁导学案
论结构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高性能砼在桥梁中的应用
论《日出》的结构
“比例尺(一)”导学案
桥梁检修专家——MOOG桥梁检修车掠影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