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聪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4-354
“教育是一种做的哲学,管理是一种细节文化。” 第一次关注到这句话是在入编教师培训的大屏幕上。那时候大屏幕上滚动出现了很多关于教学的名句,莫名地就很喜欢这一句话。虽然知之不深,但却印象深刻。也可能是自己在学生管理方面太过欠缺吧。
还记得自己在今年带5(1)班的过程中,好长一段时间孩子们作业完成情况并不理想。我就想着借由一次三天小长假的作业检查来好好整顿一下,那样,他们就会高质量完成作业。可是,整顿之后却发现,师生之间似乎产生了隔阂,以致影响了课堂氛围。这完全不是我预期的结果。反思之后发现:
孩子们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我直觉反应是要整顿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直觉反应?潜意识里面其实是在说,你们没按我的要求去做,就要接受惩罚。而潜台词就是我的要求就是圣旨,不可違抗,不可打折,不可敷衍。但出现作业不理想这一情况,我并没有去反思我的这道圣旨是否科学合理。不可否认,我布置作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良好的出发点并非意味着良好的结果。好心办坏事也常有发生。所以暂且不论出发点,也不论学生个体差异,单从作业这一客体出发来反思:第一、我认为的20分钟能完成的作业量,多数学生是否真的20分钟能完成?我对孩子们这个年龄段的实际发展水平有具体的观察和了解吗? 第二、我之所以这样安排作业的目的学生清楚吗?没有目的,就没有意义。没有意义,哪来的干劲?第三、达成目的的手段,也即,这样的作业安排是达成巩固内化知识的理想方案吗?从检查三天小长假的作业情况来看:单词加课文的一英一汉,班里平时表现较好的同学的一汉要么不写,要么汉字乱画。我本想通过抄写一英一汉这一手段达到巩固所学英文对应中文意思的目的,但是一汉加大了学生的书写量,不但没有达到巩固的目的,甚至英文的书写多数都会是敷衍的态度吧。第四,批评、责骂、惩罚作为一种作业反馈方式长期来讲是否有效?试想一下,我们自己是感觉好的时候做事高效,还是感觉不好的时候做事高效?那对于孩子来说,我们为什么就认定若要让他们做的更好,就得先让他们感觉更糟?我们为什么要通过惩罚来让他们表现更好?确实,行为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惩罚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就会消失。那我惩罚不写作业的学生,结果隔几天之后,他又不写作业,那我是需要加大惩罚的力度吗?老师和学生之间如果这样以牙还牙似乎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来讲,惩罚不是上上之策。
朱永通先生指出:“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也极有可能存在诸多可怕的盲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们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考,甚至随心所欲。”所以,学生作业的管理,从整体的规划到内容的设计到完成的标准再到最后的反馈,每一步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最后的成效。虽然不至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但我们很有可能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
4(4)班和我之前所带的3(3)班也就是现在的5(3)班情况比较类似,后进生比较多。边缘生、散漫型、对抗型、厌学型、迟钝型、小聪明型应有尽有。这几块教育木桶短板的参差不齐也加大了教学和管理的难度。期中考试的差距,也让我反思我是不是不够严格?那时所理解的严格就是要让学生怕我,那样他们就会听话照做。实行几节后发现,“怕”让尖子生心生厌烦,中等生噤若寒蝉,后进生纹丝不动。然后又针对后进生实行了分层布置作业,但是发现对他们要求降低之后还不如统一要求的效果好。但是听写的时候让他们只写会的可能或多或少会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吧。也尝试把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反馈给家长,发现经常潜水的家长也会偶尔冒泡,也会配合。也会在最后一节是英语时,让后进生稍作停留。或者落实课上最最基础的知识,或者沟通最近的学习情况。这样短暂的关注沟通,日积月累下来对于后进生学生状态的改变也有些微的作用。我想对于智力因素产生的后进生,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他们不退步也是一种进步吧。但是这种留学生的做法,对于学校管理,家长接送,老师以及学生都是负担。我们是老师,人们口中的蜡烛,园丁,但我们有什么权利让学生,让家长让学校付出更多?而且,这样帮助的后进生有第一个,就有第二个,第三个……这样不断重复的“一次性”教育方式并非长久之计。后进生意味着老师要在这个学生身上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来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帮助。后进生多的班级,即使老师完全放弃自己的私人生活也应付不过来。因为应付不过来,所以有些后进生就不得不在这个学科方面被判死刑。有时候会想,用在他们身上两小时还不如花半个小时在那些用功的孩子身上,至少班级平均分会有所提升。虽然这话过于功利化,短视化。但是对于自暴自弃的那些后进生来说,也许他们更乐于不被打扰。想到这儿,我不由的联想起自己的经历,学生时期,我的化学可能是基础没打好的原因吧,一直在及格线徘徊。其实,那时候我只想有人告诉我,我该怎么做,我自己能行。所以,应该没有一个后进生是真的希望被老师放弃,他们只是还没有找到想要的答案。 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赋能,让他们能够自己找到答案。在他们找到答案之前,我们至少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所以,严不是怕,怕被责骂,怕被羞辱,怕被留下,怕被惩罚……严是敬,敬你严于律己,敬你严谨治学,敬你严格要求,敬你严密关注,敬你严慈相济……。而要赢得这种敬畏,就需要在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通过这种“隐形”的教导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最后我以一句话来结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