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磊 王辅冉 刘娟娟
摘要:党的十九大强调教育教学应突出文化自信培养,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还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促进学校特色的发展品牌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德州市第五中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并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本文针对借助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和品牌建设展开了以下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校发展;品牌建设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6-001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渗强传统文化体验教育
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校本培训示范校,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精神文明单位,山东省诗教联盟学校,山东省传统文化戏剧课程联盟学校等荣誉,并且在2018年由教育部授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的荣誉称号,这些成果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校园精神,具有渗透性和教育价值。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依托校园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与音乐节、国学诵读、民俗文化展览、图书推荐等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真正将传统文化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强化他们的传统文化学习体验,且在2019年,五中学子崔子健在“国学小名士”的舞台上,留下了精彩的表现。此外,初中学校可以借助高校慈善文化研究基地、稷下大讲堂等阵地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并树立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慈善文化研究基地可以通过组件服义工服务团队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爱心超市”、“爱心银行”等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传统文化。通过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主动将传统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框架中,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的目的。
二、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实现传统文化傳承创新
首先,重视网络的作用。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其不断影响着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占领网络这一重要阵地,避免其他意识形态趁虚而入。因此,学校应重视网络的作用,在学校范围内建立传统文化专题网站,开通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同时,构建文化网,赋予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思想应以网络化的形式获得新生,随时随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成为网络主流文化形态。
其次,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新媒体技术的重要作用,发挥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染力。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校应拓宽教育领域,转换工作思路,将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社会相融合,强化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此外,各科教师应积在学科教学中传经布道,也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和研读有关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和新闻平台,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将传统文化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从而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整体水平。
最后,完善网络文化治理。初中生接触网络的时间不少,他们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也很大。为了防止各种不量思想渗透在学生的思维中,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思想,学校应完善网络文化治理,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形态,以传统文化为旗帜净化网络风气。与此同时,还应主动防御,严格把控西方意识形态在网络平台的传播,也严重打击网络腐朽文化、暴力文化等,减少有违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学生的冲击。
三、建立实践基地,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
初中学校可以在传统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地区建立实践基地,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定期进行实践学习,真切地感悟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内涵。
对此,德州市第五中学构建了有着本校特色的传统文化教学框架:①学校成立“国学讲堂”,每周二第4节课开设国学课程;②定期组织家长学习交流,让家长接受并学习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浸润每个家庭;③每年四月举办国学小名士大赛、十一月举办国学达人挑战赛,研究通过层层选拔、择优推选参加比赛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走进传统经典的有效性;④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活动,观察研学过程中学生的进步与提高;⑤编纂国学经典校本教材,每名在校学生人手一册,鼓励家长共同学习;⑥ 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的行为方式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由此,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品牌建设。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进一步增加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于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没有理念谈不上品牌建设,没有积淀形不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因此,初中学习应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精神财富,将千年积累的文化瑰宝融入学校的特色发展中,树立初中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特色的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蔡宗广.根植传统文化厚土打造学校特色品牌[J].中国德育,2018(05):59-61.
[2]铁志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初中校园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观察,2020,9(1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