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生学科素养培养思考

2021-12-19 21:22高分娥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46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思维

高分娥

摘要:在当前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对学生开展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不单单是指对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工作,更包含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理论能力、逻辑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促进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基础。结合学生对学习技能、基础知识的掌握延伸出高阶学科素养能力,而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而言,其应当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然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该时期学生思维意识较弱,难以对较为抽象的知识有效地理解与掌握,在开展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推理判断能力。为此,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应当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置在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上来,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开展数学知识传递工作的同时,切实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素养;方法策略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6-001

在当前教育体系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历经了数次的改革与调整,以往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时代洪流所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经过多次课堂实践教学检验,借助多角度的教学策略进一步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带来提升。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其应当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要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同时还要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专项培养,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水平。

一、创建生活化教学情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象性”的内容,为学生创设较为真实的学习情景,在学生进行数学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化的思维进行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切实将学生的学情纳入到相符的教学情景中,进而使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流程都时刻展现其创造性的思维。为了能够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将学生所学知识与其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及作用,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进行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一)”的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计算一下自己一周喝牛奶需要花费的金额,通过学生掌握牛奶的单价及数量以后,计算自己一周的花费。这种教学方式属于学生实际生活范畴,能够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生活经验。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将这个问题直观化解决,比如在乘法计算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发给学生若干个小木棒,利用木棒的排列使学生清晰掌握这一知识点,既能有效锻炼学生思维,同时又能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

二、扩展学生发散性思维

创新思维是学生学科素养能力中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必备技能。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动活泼,对一切新奇的事物好奇心较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的方式有限,很多学习方式往往基于机械性的记忆,影响学习效率的提升。为此,教师便可以利用形象化教学模式,借助多样化的互联网资源为辅助,利用多角度、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带领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其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开展微课教学法,并引导学生自行寻找与“时、分、秒”有关的知识点。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微课教学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情景,切实使学生感受时分秒这一知识点与自身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有效掌握这一知识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探究意识。

三、将数学运算融入生活

对于小学数学而言,为了能够将其更好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融入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这类问题需要数学教师巧妙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帮助学生切实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价值,并结合自身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其自身可塑性较强,思维情感也较為丰富,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能够切实实现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结合这两点开展教学工作。首先,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意识,通过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研究。其次,注重结合学生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数学学习观念,并遵循活学活用的原则,有效地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能力。

四、培养学生合作性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组间合作性学习,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更快的形成数学思维,促使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够有较好的探究能力及意识。

例如,在进行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的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在学案设计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我探究,然后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之间通过讨论合作对问题进行探究,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每名学生都会对问题产生自我的看法,因此从学生交流对话中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的答案与问题解决的方式,相互取长补短,总结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融入其中,不断观察及引导学生,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进而更好的完善自身教学模式,同时还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为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而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能力,首先教师自身应当及时摒弃传统教学理念下的种种问题,不断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开展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内容,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强化学生个人能力发展及素养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良好的学习体验,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学生学科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醒.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J].速读(中旬),2018(7):138.

[2]余德火.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J].读与写,2018,15(31):160.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思维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