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凤
摘要:学生肩负着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民族观,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增强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使学生拥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思考民族团结教育有效开展的策略,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了学生的成长中,向学生点明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民族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参加主题实践活动,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民族团结教育;有效开展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6-001
高中教师思考有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是希望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情况,知道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学生经过民族团结教育,会增加对民族知识的了解,将自己对民族的思考分享给其他学生,然后运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民族的魅力。
一、带领学生了解民族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教师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要帮助学生打好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让学生了解民族,知道民族,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民族团结。教师可以发挥班内少数民族学生的作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为学生展示民族知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熟悉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笔者先是挑选班级内的少数民族学生,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说一说本民族有哪些趣味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在学生表达之后,笔者又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与我国各少数民族有关的图片、视频等,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了解了我国民族的个数,知道了少数民族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体会到了丰富性、多样性、人文性等特点。经过聆听和观察,学生对民族知识产生了兴趣,想要进一步了解民族风情,掌握更多有关少数民族的内容。
二、组织学生展开丰富讨论,深化学生理解
高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要懂得发散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讨论空间,让学生逐渐深化对民族团结的思考。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为学生创设讨论的话题,使学生在对话中不断武装自己的思想,开阔自己的思维,深化理解民族团结教育,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比如为了增加学生对少数民族的认识,知道民族团结和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是中华民族走向复興的保证,笔者将学生聚集在一起,然后为学生列举了维护民族团结和破坏民族团结的案例,使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分别说一说这些案例带给了自己怎样的启示。学生先是对案例进行了区别分析,认为维护民族团结的案例中,大家的心在交流对话、互帮互助中渐渐融合在了一起,营造了一种温馨、良好的发展氛围,生活水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质的飞跃。而再破坏民族团结的案例中,学生认为部分人为了一己之私破坏民族团结,不惜牺牲大部分人的幸福生活,是应该被谴责的行为,是不利于人们安定的。学生在讨论中表示会重视民族团结并在遇到破坏民族团结的分子时,积极地动脑思考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
三、创设学生主题实践活动,带动学生参与
高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播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的时候,不能轻视学生的作用,而是要呼吁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民族团结活动中来。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主题实践活动来加快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挖掘学生的潜能。比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程度,考查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搜集得来的材料来装扮教室,采取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民族团结发展中来。学生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先是与班级内其他学生合作,搜集了提倡民族团结的生活材料,将其点缀在教室中,接着又报名参加了演讲赛、板报设计、文艺表演等活动,利用自己的优势做好了民族团结的宣传,贡献了自己的参与力量。
总之,本文通过带领学生了解民族知识,激发了学生兴趣;组织学生展开丰富讨论,深化了学生理解;创设学生主题实践活动,带动了学生参与。学生在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对民族的认识迈入了新的阶层,知道了只有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共同为国家的发展蓄力,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时代进步的便利。学生在面对民族问题的时候,能够站在团结的角度来思考,能够与其他学生共同为各民族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释放自己的热情,构建了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高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成长的同时拥有素养成长的机会,促使学生看到了更加开阔的世界,改善了学生对民族的认识,对民族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蒋捍,陈维.指向民族融合的教育创新实践——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民族团结教育的行与思[J].江苏教育,2020(35):60-62.
[2]蔡晓东. 云南丽江傈僳族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