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翠 刘悦
摘要:课程游戏化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实现课堂教学的课程游戏化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幼儿群体的特殊性来具体分析探究。以营造合适的游戏环境、提前确定游戏的主题、游戏活动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为主要策略,可以有效地贯彻落实把游戏与幼儿园教育结合的课程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6-001
幼儿教育由于其受众的特殊性,同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幼儿以及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与模仿能力,但是在各个方面发展并不成熟,这需要教师需要采用游戏这种贴近儿童天性的特殊课堂教学方式。在幼儿园的具体课堂教学上,利用游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提高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推动教育理想化目标的实现。
一、营造合适的游戏环境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单方面的输出为主,但是这不适合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幼儿理解能力弱,并且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这需要教师根据儿童的这些特点因材施教,营造适合儿童学习的游戏环境,寓教于乐。例如在教授孩子认识动物名称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小朋友们咱们一起去动物园玩,动物园里有老虎、狮子、黑熊、熊猫、猴子、骆驼等等,小朋友们自己选择好喜欢的动物,仔细听好老师下面的话。接下来教师放慢语速说“老虎蹲,老虎蹲,老虎蹲完狮子蹲。”如果代表狮子的小朋友没有蹲,那么他就要被淘汰。最后还留在场上的小朋友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教师在创设具体情境时要注意自己的表达要简单易懂,多利用肢体语言,引起幼儿的关注,让孩子充分理解游戏规则主动参与游戏,这样孩子在积极参加游戏的同时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有效地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提前确定游戏的主题
适合幼儿的游戏很多,但是游戏既要能够吸引孩子的兴趣又要让其学有所得就需要教师的思考和取舍。如果游戏过于注重娱乐性,那么虽然孩子们在进行游戏时可能轻松愉悦,但是在课堂结束后并没有很多的收获。如果教师能够提前确定好课堂上游戏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选择游戏,这样孩子就能没有思想负担地接受知识或者是主动地建立起基础的认知。
幼儿园阶段属于儿童的是非观念、常识观念等等基本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简单的认知判断为主题,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教师可以布置一个简易的水果店,让孩子们扮演顾客,排队买水果。可以先不把水果摆出来,让孩子自己形容想要的水果的颜色、大小、味道是酸是甜等等,在教师猜对后把水果给孩子。这样可以有效地训练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可以简单地准备水果,第三天则可以准备好孩子们喜欢的不同的小零食,并且把他们都摆在桌面上,这样孩子们必定会争抢着去买零食。孩子的游戏参与度会提升很多,但同时之前游戏井井有条排队的形式会被打乱,孩子们也不能如愿地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这时需要有人介入来协调孩子们恢复之前的秩序,可以先问问孩子们到底需不需要排队购买,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让孩子们自发地选出秩序协调员,让孩子们再次排队有序地购买。在确定好游戏主题的前提下,采取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了有序与无序的巨大差异,潜移默化地构建起他们对社会规则秩序的认知,同时在形象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也得到充分的锻炼。由此可见教师组织确定主题的游戏对于幼儿自身的学习及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积极作用。
三、游戏活动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
课堂上的游戏最终是要服务于教学内容的,游戏活动与教学的内容结合得越紧密,课堂氛围会越活跃,孩子们的投入度更高,对学到的内容会理解的更深刻、记忆更长久。认识数字一到十可以組织孩子们玩“看数字捶捶背”的游戏,教师准备好一到十的数字卡片,让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个小朋友抽卡片并按照看到的数字捶一锤另一个小朋友的肩膀,被锤的小朋友负责数清并说出被锤的次数,如果与数字卡片上的数字一致,那么就算他们成功。在课程游戏化的幼儿园课堂上,最大程度地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落实教师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快乐地接受知识,因为在游戏中学习让幼儿的身心均可放松,同时也不会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以及对学习的抵触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能动性、主动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总结
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下,幼儿教学课程强调的课程游戏化改革是必然的。这要求教育者们在每一堂课上努力将教学与游戏融合,重视营造合适的游戏环境、提前确定游戏的主题、想方设法地设游戏活动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游戏化的改革目标,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下主动吸收知识,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祥.通过游戏来学与教:幼儿园游戏教学实践的个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1)
[2]秦金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功能定位——兼谈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觉醒[J].学前教育研究,2012(08)
[3]张旭婷.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班级课程的改革[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