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区段切除术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1-12-19 11:34王炜鹏张涛
癌症进展 2021年19期

王炜鹏,张涛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郑州 450000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女性患者恶性肿瘤死亡的病因中居第二位,随着西方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目前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乳腺作为女性身体的重要部分,患者术后常因乳房的缺失产生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1990年国际癌症协会提出,对大多数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而言,保乳手术是一种适宜的治疗方法。有研究显示,乳腺癌患者实施保乳手术联合术后放疗能达到与乳腺癌根治术相同的治疗效果,远期预后优于改良根治术,且符合女性患者的要求。乳腺区段切除术是近年开展的一种保乳术式,能尽量保持患者乳房的外观,且具有切除彻底、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等优势,现已应用于临床。但乳腺区段切除术相关研究仍较少,故本研究探讨乳腺区段切除术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49例的乳腺癌患者和49例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入组前已自然绝经;年龄≥50岁;TNM分期Ⅰ~Ⅲa期;接受手术治疗;生存期限>3个月。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乳腺转移癌;入组前接受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98例乳腺癌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行改良根治术,观察组行乳腺区段切除术。观察组年龄51~75岁,平均(63.16±7.16)岁;TNM分期:Ⅰ期25例,Ⅱ期16例,Ⅲ期8例;肿瘤部位:左侧25例,右侧24例;基础病史:高血压11例,糖尿病4例。对照组年龄50~77岁,平均(63.22±7.13)岁;TNM分期:Ⅰ期24例,Ⅱ期18例,Ⅲ期7例;肿瘤部位:左侧23例,右侧26例;基础病史:高血压9例,糖尿病4例。两组患者年龄、TNM分期、肿瘤部位、基础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接受改良根治术:患者取仰卧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采用梭形切口,游离皮瓣,上至锁骨上,下至乳房下皱襞,内至胸骨旁,外至背阔肌前缘,切除病灶3 cm以内的皮肤、患侧乳腺,保留胸大、小肌,腋窝横纹处弧形切开皮肤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观察组予以乳腺区段切除术:上象限肿瘤采取与乳晕平行的切口,下象限肿瘤采取以乳头为中心的放射状切口,切除病灶表面、皮下组织及筋膜、病灶,乳腺切缘距肿瘤保持在2.0 cm以上,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不放置引流管,适当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手术前、手术后3 d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 153(carbohydrate antigen 153,CA153)]。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1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发生率)。手术前、手术后1年采用中文版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breast,FACT-B)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生理、社会、情感、功能及乳腺癌特异因素5个维度,共36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0~4分,总分0~14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随访

所有患者均采用电话、网络即时通信工具、复诊进行随访,术后3个月内每月随访1次,之后每2~3个月随访1次,末次随访时间2020年12月。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16%(4/49),低于对照组的30.61%(1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6.529,

P

=0.011)。(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n(%)]

2.3 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比较

术后3 d,两组患者CEA、CA153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术前(

P

<0.01);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 d的CEA、CA15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表3)

表3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血清CEA、CA153水平的比较

2.4 临床疗效的比较

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失访1例,对照组无失访。两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n(%)]

2.5 生活质量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FACT-B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FACT-B量表中生理、功能评分和对照组的情感、乳腺癌特异因素评分均低于本组术前(

P

<0.05),且观察组患者中情感、功能及乳腺癌特异因素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

<0.05)。(表5)

表5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FACT-B评分的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乳腺癌治愈率逐年提高,外科手术仍是治愈乳腺癌的唯一方式,但临床术式较多,各术式疗效、优劣不同。改良根治术是乳腺癌现今应用的主要术式,其通过切除乳房、清扫淋巴结等操作,可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的肿瘤组织,其近远期疗效也已被学界所肯定。但改良根治术虽不切除胸大小肌,其切除范围依然较大,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且不能保留乳房,已逐渐不能满足现代女性对美容的要求。同时,手术和创伤也可加重患者的心理痛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研究指出,由于手术创伤,对患者上肢功能不利,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劳动能力。因此,本研究在评估乳腺区段切除术对乳腺癌的疗效时,还分析其并发症发生率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全面评估其应用价值。

CA153是糖类抗原物质,在乳腺癌的诊治、预后评估方面敏感性较好。CEA也是临床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有利于评估乳腺癌疗效和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3 d CEA、CA153水平相近,这说明乳腺区段切除术也具有完整清除机体肿瘤组织的能力。随访1年后,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这说明乳腺区段切除术能达到与改良根治术相近的临床疗效,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既往认为,乳腺癌属于区域性病变,主要经淋巴循环转移和扩散,且以腋窝淋巴结复发转移较为多见,故手术切除强调整体或广泛切除。但远期随访发现,乳腺癌术后生存率与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密切相关,手术切除范围不是影响其临床疗效的决定因素。而乳腺区段切除术既保存了乳腺癌外科术式的激进性,即切除皮肤、皮下组织、腺体和胸肌筋膜,能有效清除机体肿瘤组织,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又能降低乳腺癌组织经腋窝淋巴结复发转移的风险,因此乳腺区段切除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提示行乳腺区段切除术的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状况更佳。出现这种状况,考虑与乳腺区段切除术切除范围较小、创伤较轻有关,施术者在手术中仅需处理该象限的病灶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和肿瘤。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乳腺区段切除术是安全性较高的术式。乳腺区段切除术涉及的创伤是局部的、切口长度较小,为预防术后感染提供良好条件,且术中不仅完整保留胸大小肌,也能更好地保护上臂神经和皮肤,因此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FACT-B量表中情感、功能及乳腺癌特异因素评分更高。乳腺区段切除术能较大限度地保持乳腺癌患者乳房的完整性,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故有利于降低患者对疾病、手术的应激反应,术后创伤恢复较快,生活质量较高。

本研究受限于资源和研究时间,仅是一项单中心研究,术后随访时间也有限,未能获得乳腺癌患者术后长期随访结果,期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乳腺区段切除术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与改良根治术相当,但乳腺区段切除术围手术期状况更佳,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生活质量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