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学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2006年4月,在习近平同志提议下,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了建设法治浙江的重大战略决策,率先在省域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习近平同志也特别指示宁波,要抓紧抓实“法治浙江”等重点工作,为全省作出示范。15年来,历届市委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同志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推动法治宁波建设走深走实,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法治成果。去年宁波获得法治浙江(法治政府)建设考核第1名,并成功创建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十五年坚定前行,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法治宁波建设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健全法治建设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开展党政主要负责人年终述法,出台市委法律顾问工作规则,确保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市有机统一。
十五年立柱架梁,地方立法体系更加完善。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在全国率先建立“立改废释”并举的地方性法规动态维护机制,出台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地方标准,累计制定53件地方性法规、121件政府规章,其中国土空间规划条例、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等17件法规属国内首创或领先。
十五年接续奋斗,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明显。强化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理念,严格规范各级政府权力运行,创新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率先开展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居全国重点城市第3位,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城市十强。
十五年改革创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彰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自动履行激励机制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密切接触未成年人从业人员性侵害记录入职查询机制写入未成年人保护法,移动微法院、“公证E通”在全国推广,执法司法满意度持续提升,司法透明度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
十五年夯基垒台,基层社会治理持续深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推进基层治理“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和县镇村三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体系建设,率先制定法治乡村建设促进条例,村民说事、农村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写入中央文件,一村一法律顾问、医患纠纷、劳动争议等专业化调解做法在全国推广。
十五年成风化雨,尊法崇法氛围日益浓厚。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高质量完成各项普法规划,着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为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获得省“一星平安金鼎”打下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十五年法治宁波建设的生动实践,使我们对依法治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深切感受到:党的领导是法治建设最根本的保证,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切实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着力筑牢法治之魂。法治建设是综合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一体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汇聚法治之力。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灵魂和生命,必须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实到法治建设之中,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部地方性法规、每一个司法案件、每一次执法活动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真正彰显法治之光。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引导全市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不断夯实法治之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系完整、理论厚重、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4月25日,省委召开法治浙江建设工作会议,袁家军书记系统总结了十五年法治浙江建设历史经验,对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打造法治浙江建设“金名片”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和省委法治浙江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一体协同推进法治宁波、平安宁波建设,高水平打造法治中国先行市,为实现新发展阶段的宁波历史使命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撑。
第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守法治建设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要不断完善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制度机制,确保法治宁波建设始终朝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一要自觉践行“两个维护”。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关系和重要保障,确保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法治宁波建设中得到完整、准确、全面的贯彻落实。二要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切实扛起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常态化开展宪法宣传教育,依法追究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使尊崇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治、信仰法治,决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为全社会树立榜样、作出示范。三要不断健全领导体制。要全面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重大法治事项报告、重大法治决定和方案备案等制度,充分发挥党委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牵头抓总、统筹谋划、督促落实作用,使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更加具体化、更富实效性。要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争先进位绩效考评机制,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引导各级各部门增强争先意识、弘扬实干作风,持续推出一批有辨识度、影响力的法治建设标志性成果。四要切实强化队伍建设。要牢牢把握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总要求,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扎实做好高素质法治人才引进培养工作,积极打造新时代法律职业共同体,全面提升法治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更好适应法治宁波建设需要。
第二,要坚持整体智治,全面建设数字法治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运用人工智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我们要把数字法治系统建设作为数字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法治建设深度融合,创新推出一批数字化应用场景,全面提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数字化水平。这里重点强调三个方面。一要促进法治业务紧密协同。要加快推进法院智能办案系统、大数据检察监督系统、“云上公安、智慧警务”大数据应用建设,深化数字卷宗单轨制协同办案模式,构建完善政法一体化办案体系。二要健全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体系。要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完善政治安全、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社会治安防控、行业监管、网络安全五大系统,建立集感知、监测、识别、预警、处置、反馈以及舆论应对、新闻发布于一体的闭环管控机制,推动风险防控向基层和前端延伸,最大限度减少不安全、不稳定因素。三要依法治理互联网。要加强涉网法规规章建设,推动依法治市向网络空间拓展,深入实施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持续开展“清朗”“净网”等网络治理专项行动,依法保护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依法查处网络金融犯罪、网络造谣、网络诈骗、网络攻击窃密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斩断网络犯罪黑灰产业链,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第三,要坚持高质量立法,努力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要主动适应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需要,站位全市大局,突出地方特色,继续谋划制定一批先行首创、管用适用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一要突出实效性。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紧密对接问题及时发现有效解决闭环机制,梳理分析多发频发的问题,选择确有必要、亟须规范的事项开展地方立法,补强薄弱点、填补空白点,真正做到每立一部法规就能根治一类问题、规范一类行为。二要注重前瞻性。要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聚焦数字化改革、创新转型发展、营商环境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民生事业、文明创建、社会治理等重点问题开展地方立法,充分发挥立法引领、推动、保障发展的作用。三要保证科学性。要坚持依法立法、科学立法,严格依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确保所有法规规章与宪法、上位法保持一致。要坚持民主立法、开门立法,不断拓宽民众参与立法渠道,使立法的过程成为凝聚民心、集中民智、体现民意的过程。四要增强协同性。要完善地方立法工作机制,善于把党委的领导作用、人大的主导作用、政府部门的基础性作用统一起来,提高立法的质量和效率。要落实地方性法规动态维护机制,健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法规维护工作模式,确保地方性法规始终符合时代要求、人民需要。
第四,要坚持依法行政,继续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我们要巩固拓展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建立健全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打造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一要处理好“有限”与“有为”的关系。要以数字政府系统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各级政府职能配置精准化、业务协同一体化、数字智控高效化、资源配置动态化、机构职责法定化,用法治来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二要处理好“秩序”与“活力”的关系。要深入实施“三服务”2.0版,深化“一件事”集成和“无证明化”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快建设宁波市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努力打造口碑一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要整合相关行政资源、司法资源和社会资源,打造贯通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的知识产权综合体,构建激发创新活力的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要依法打击扰乱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让不守法律、不讲诚信的人付出高昂代价。三要处理好“综合”与“专业”的关系。要依托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平台,谋划一批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多跨协同应用场景,建立清单化、目录化的工作推进机制、问题解决机制,全面提升党政机关服务质效。要深入实施“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建立健全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监管体系,加快行政执法统一协调指挥平台建设,全面推进乡镇“一支队伍管执法”和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推动监管职责、执法力量进一步集中和下沉,切实解决管不到、管不动的问题。要加强专业监管能力建设,提高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地方金融以及野生动物保护等重点领域监管执法水平,有效解决不会管、管不好的问题。
第五,要坚持公正司法,依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要把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的生命线,进一步提高司法公信力和权威性,让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成色更足。一要以改革促公正。要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优化各级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职能配置,健全法官、检察官员额管理制度,加快构建规范化、多元化、公开化、精细化的办案流程体系。要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和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刑罚执行一体化,确保司法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法律的检验。二要以监督促公正。要深化政法领域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拓展法律监督的内涵和外延,构建司法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协同机制和有效管用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把每一次执法司法活动都纳入监督范围。要严格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督促和保障司法人员依法履职、秉公办案,从源头上防止出现“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三要以公开促公正。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统筹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畅通群众有效参与司法渠道,让司法在阳光下运行。
第六,要坚持“四治”融合,加快建设法治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我们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以自治内消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智治提质增效,不断巩固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一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高质量开展“八五”普法工作,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创新普法方式,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进一步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二要创新基层法治实践。要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以整体思维整合基层党政机关各项职能,运用矩阵式管理方式推动县乡基层权责重配、组织重组、流程再造。要以智治手段优化基层治理形态和方式,升级基层治理“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功能,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诉源治理机制,落实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和包案处理制度,努力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要推进基层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全面规范征地拆迁拆违、环境治理等重大执法行为,确保全市行政争议发案量和败诉率稳步下降。要发挥基层首创精神,优化升级村民说事、农村小微权力清单、“五小工作法”等群众自治机制,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三要提升群众安全感。要坚持依法严打不松劲,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持续深化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生态环保、食品药品安全突出问题整治等,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整合优化群防群治力量,积极培育发展平安类社会组织,汇聚风险共查、隐患共治、平安共建的合力。四要发挥德治教化作用。要把握法治与德治的互补性、兼容性和一致性,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把法律制裁的强制力量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硬性的律令与柔性的规范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社会治理质效的最大化。
(摘自彭佳學同志5月11日在市委法治宁波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责任编辑:何海永